中國道教著名宮觀(4) 四川青城山上清宮上清宮位于四川青城山第一峰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它源于祖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時居住的“天師草堂”。整個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檻,彤壁朱扉,顯示出道教宮觀建筑的獨特風格。私第建筑尤為豪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筑。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寫。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古鐘、古碑,以及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院內豫樟成林,古樹參天,尤其那千年羅漢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見。上清宮被譽為“中國道教第一宮”。
四川成都青羊宮 青羊宮原名青羊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通惠門外百花潭北岸。始建于唐代,歷代屢廢屢興。現存殿堂樓閣均為清代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門、靈祖樓、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皇樓殿、唐王殿、三真殿、三官殿、七真樓、問禮堂、功德祠、小西天、云水堂、道舍、客堂等。主體建筑三清殿,亦稱無極殿,殿內正中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圣像,兩側配祀太乙、廣成、巨留、玉鼎、燃燈、準提、接引、臣留、文殊、慈航、黃龍、赤托十二位金仙塑像。殿內香案前置有銅羊一對,是清雍正元年(1723)自京城移來之物,形象古怪,傳為十二屬象之化身,為清代道光九年(1829)鑄造。殿外左懸大鐘,右置大鼓。殿前有亭,名曰八卦亭,亭分上下兩層,頂覆黃色琉玻瓦,整體建筑及裝飾均按道教傳說而置,其上雕有八十一條蟠龍,象征老子八十一化。亭內正中奉老子騎青牛過關塑像一尊,左右各侍立侍者一尊,皆神態自然,栩栩如生。宮內珍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余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跡工整,為當今我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現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四川云臺觀 云臺觀始建于宋嘉定年間,重建于明清,是自宋代以來川中第二大道教圣地。建筑面積5550平方米,占地面積 15127平方米。主體建筑由坐南向北的三重四合院相連而成,均在中軸線上。明代建筑有玄天宮,青龍白虎殿、圈拱門、三合門、石華表和玉帶橋,清代建筑有香亭與鐘鼓樓、藏經樓與朝經闕、降魔殿、靈官殿、九間房、城隍殿、觀音閣、長橋亭、云臺勝境坊和三皇觀,以及附屬房屋。正殿玄天官,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面闊五間24.9米,進深四間109米,脊高10米, 面積420.51平方米。云臺觀風景秀美,有奇洞、泉眼、池塘、古墓等。小橋流水,古柏參天,百年以上老樹比比皆是。觀內香煙繚繞。觀內文物有明代萬歷十七年的銅鐘、銅鼎、匾對、云臺勝境墨稿,四十二年的《圣諭》和樂笏、尚方寶劍等。
云南昆明龍泉觀龍泉觀又稱黑龍譚,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郊12公里的龍泉山五老峰下,因山腳有一泉水形成的水潭而得名。是昆明古老的名勝風景區之一。龍泉觀是古代有名的道觀,相傳為漢代黑水祠所在地。黑龍潭由兩組道教建筑群構成,隱于綠蔭深處的龍泉觀稱為上觀,臨于壁潭深水的黑龍宮稱為下宮。此外,黑龍潭里還有三株久負盛名的古樹,即唐梅、宋柏、明茶。黑龍潭過去一直以此奇水勝潭和古木為主要特色,并稱黑龍潭“四絕”。自90年代以來,這里有劈出了一個占地達400多畝的“龍泉探梅園”,園內匯集了100多個品種,分為藝梅區、花梅區、品種區和果梅區四片,種有近5000余株(盆)梅花,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大梅園之一。
云南昆明三清閣 三清閣原稱“凌虛閣”,位于云南太華山南面的羅漢山,原是元梁王的避暑宮。明初黔國公沐英捐資擴建為海涯寺,后多次改建成為道教的三清圣境,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稱為“三清閣”。羅漢山懸崖峭壁,三清閣九層十一閣道觀建筑群,層疊嵌綴于懸崖絕壁之上,成“懸空寺”險境。現保存的主要廟宇有靈宮殿、二清殿、純陽樓、抱一宮、呂祖殿、三豐殿、元帝殿、真武殿、老君殿、關帝殿、張仙祠、玉皇閣等木構建筑,內祀道教諸神。三清閣地勢高峻,特別是其后的龍門,建筑最為險奇,游廓、殿窟沿懸巖絕壁而建,登臨使人有凌空之感。瓊樓玉宇,居高臨下,眺望滇池,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氣象萬千,是云南著名的道教建筑群,是人們登臨覽勝的旅游勝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