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自己,當我們不被人愛的時候。」
薩福如是告誡那些圍繞著她的年輕人。
今天我們都會把女同性戀者稱之為les,那么這個稱呼是從何而來的呢?
les全稱lesbian(萊斯波斯島),本意為古希臘著名女同性戀詩人薩福居住的古希臘小島。
這幅畫名叫《薩福之愛》。
藝術家是來自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蘭籍英國畫家阿爾瑪-塔德瑪。
畫中正在彈琴的是阿爾凱奧斯,他對面坐著的的女子正是薩福。
潔白的大理石莊重典雅,遠處隱約可見蔚藍的大海遼闊無邊,在這個古希臘小島上,孕育著西方文明的源頭。
在阿爾瑪的繪畫中,常常以古希臘、古埃及為背景,作為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中呈現出明顯的古典主義傾向——追求莊嚴肅穆、永恒的寧靜感,題材上也是描繪古代世界,但是又不同于純粹的古典主義,他描繪的古代人們生活彌漫著世俗的人情味。
溫克爾曼將古典主義概括為「 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從中也能看出古典主義對英雄與革命的偏愛,而阿爾瑪則更偏向于精準地再造古景,描繪異國風情,以及以大理石、青銅和絲綢為背景的動人美女圖。
他更關注于表現古代生活中平凡的生活圖景,情緒細膩,多愁善感,華麗的風格與用色方法,直接啟迪了后來的裝飾派畫家們。
1863年,他攜新婚妻子到意大利度蜜月,對意大利龐貝古城遺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也許正是這次的旅行使得他看到了龐貝古城上的薩福肖像,興起了創作這幅畫的念頭。
抒情詩人。
「 克里特少女曾隨著這一曲調,
以纖足環繞神圣的祭壇舞蹈,
敬畏地踏著遍地茂盛的花草。 」
薩福是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女詩人,出生于萊斯波斯島上的貴族家庭。
在喜好詩歌的父親熏陶下,她也迷上了吟詩寫作。
生長于貴族家庭的薩福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期間生了一個女兒,也許是無法忍受沒有交流、沒有靈魂契合的婚姻,薩福很快就選擇離開了丈夫和家庭。
這種出走也許對于傳統婚姻觀念而言是不道德的,但是卻體現了女性獨立人格的覺醒。
這使得我想起19世紀挪威戲劇家易卜生創作的《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家庭的情節。
「現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
娜拉如是說。
宣揚女性人格獨立的女權運動直到西方19世紀才漸漸興起,而遙遠古希臘萊斯波斯島上的薩福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做到了。
在萊斯波斯島,薩福風華正茂時,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教授詩歌、音樂、儀態,甚至美容與服飾。許多人慕名而來,貴族把自己的女兒送往該校。她喜歡這些年輕美麗的女孩,不僅教授她們詩歌與音樂,閑暇之余熱情教授她們戀愛藝術。
心中的詩情在朝夕相處中轉化為深深的愛戀,使她與女學生們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綻放出艷麗的同性之愛的花朵。
薩福的名字成為現代女同性之愛的象征。她的許多詩篇都是對女學生學成離別或嫁為人婦時表達相思之情的贈詩。
在古希臘,同性之愛被認為再正常不過,而師生戀也很容易被人接受,以情回贈老師的教導被認為符合常理,因此她的詩歌廣為傳頌,打動了許多人。
島上居民因出了如此才華橫溢的詩人而感到自豪不已,為了表示他們的愛戴和驕傲,在薩福仍在世時,他們就在銀幣上鑄上了她的頭像。
薩福侍奉的神是愛神阿弗洛狄德(維納斯),因此她的詩作風格優雅精致、性感香艷。
當時的詩歌伴以七弦琴吟誦,因此被稱為“抒情詩”。
薩福開創了自己的詩歌風格:
「從以諸神和繆斯的名義寫詩轉向以個人的聲音吟唱」。
她還是第一位描述個人的愛情和失戀的詩人。
薩福的形象隨著歲月的變遷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一位大美人、一位詩人、一位七弦琴演奏者、一位女同性戀者、一位男詩人的情人、一個投海的女詩人……
薩福的傳奇一直是個謎。
傳說薩福是因為遭到了一位女戀人的拒絕而心碎跳崖自盡,喪命英年。
中世紀時期因為同性之愛被嚴厲禁止批判,因此相當長一段時間薩福被說成是遭到男詩人阿爾凱奧斯的拒絕才跳崖自盡。
最開始那幅作品畫面當中正在彈奏七弦琴的男子就是阿爾凱奧斯。
這幅畫面當中比較有趣的地方在于,一方面薩福正在熱烈地看向彈琴的阿爾凱奧斯,另一方面,她旁邊貌美的少女正將手親密地搭在她的背上。
而且畫面后方,這名女子也在悄悄地看向旁邊的女伴。
這也許是一絲透露同性之愛的苗頭吧。
阿爾瑪-塔德瑪的更多作品。
[文/編 《弘雅書房》 編輯部:沉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