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四修家譜和恢復宗祠,族人經過四年的辛勤操作,兩項工程現已竣業。譜牒從2007年4月啟動,于2011年4月修就。新祠從2009年8月開始籌措,到2011年清明前建成。兩項艱巨而精細的系統工程的完成,果就了張氏族人的心愿。
人們賴以史鑒得知偉大祖國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族人憑借家譜方知上祖脈系和族中繁衍歷程。可見國史家譜謂之一理,俱是極佳珍寶。修家譜的核心理念是弘揚尊祖艱苦創業之堅力,孝上之道倫,中和之仁德,育后之天職的高尚精神。建宗祠是讓族之先人英靈得以歸宿,佑族人幸福安寧。張氏修譜、建祠,誠為其意也。
一、祖源追溯
無土不苗,無雨不水,無祖沒裔,無譜則亂。欲慎終追遠,必深溯其源。上古人類原無名姓,隨社會進化,漸之根據此人們從事職能或居住地點顯赫等給予賜姓。吾祖系工藝派系,以制弓矢為主職,故而賜姓于“張”。而張姓遍及全國,且在各個朝代為官者多,血戰疆場屢建功勛者眾,以智謀救國救民者有。諸如戰國紛亂時的張儀,楚漢爭衡中張良,漢滅匈奴時的張騫,三國鼎立中的張飛等等文武忠臣良將,集中體現了張氏族人的英雄形象。為此皇封甘肅安定郡,河北范陽郡,河南清河郡。自往開來,張姓全國聞名,無人不知。宋朝為系統地羅列全國諸姓,按皇親國戚,官爵大小排列名位,撰編了《百家姓》村書蒙本,張姓名排第一章頁,足見顯赫也。2000年國家實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十三億人口中張姓居全國諸姓之首。難怪人們常說“無張不成村”啊!然則我族散布面廣,人丁眾旺,為國為民貢獻非凡,但在人際交往中從不以眾欺寡,敦厚樸實,溫良忍讓。早在唐朝時,張姓就有“百忍堂”之譽。唐高宗李治率滿朝文武百官祭泰山時。禮畢游山觀景,見山下有一莊院,指而問曰“此處是何人所居?”地方官員謹奏“此乃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堂”。皇上召問張公以何法治家井然有序。張公答曰“遇事深思,‘忍’字當頭。”接著書寫百事能忍上呈,皇批示“張公百忍也”。自起人們節佳日,張氏門前“百忍堂”燈籠高懸,熠熠發光,展示了張氏族人堂號的威嚴。我族屬清河郡發脈,據史實所證全國各地發脈于此地者多。江蘇句容是其中脈系之一。明朝中后期戰亂不息,民不聊生,江淮大地人口稀疏,土地荒蕪,我祖張錫五、張錫六二公從江蘇句容遷至肥之東鄉梁園,在一高坡處坐息后灑淚分手,錫五公在肥東北鄉草廟集西南約三華里之地落腳,錫六公在梁園東鄉張集止步。二公相距四十華里,互有往來,故將分手時所坐息的高坡叫作“分手坡”。傳至今日仍錚錚有聲。錫五公憑靠自己的勤勞聰智、耕農植桑,發家致富。公生九子,九子繁后,節節生枝,人丁旺盛,村莊隨之大矣,漸之成為當地人口最多的一個村莊,故而將定居地“楊大郢”命名為“張錫五大郢”。
二、三修家譜
歷史進入封建社會時,各朝都重視諸姓族系的稽探,尤其是漢晉唐宋期間更為明顯,據查當時張姓即有一百多族,紊繁而不可理析,族之苗裔無法歸宗。歐陽、蘇文二公睹此狀,共擬譜例,供人仿其撰序,輯成家譜,依其根脈,按規修纂。久之堅持,宗不紊矣。自起百姓敬修家譜蔚然成風。乾隆五十三年族人群策群力,按丁量助,修就第一譜牒,道光四年時隔一譜已過約三十年矣,族人為敬孝道,續修第二譜乘。光緒十八年,又逾六十載了,生齒之眾,不下千余,均未載入譜冊,領事族人同心協力,繼前人之志,修此第三譜也。
三、四譜續修
前三譜輯成,基本按譜規履辦,先人為吾等后人做出了追宗溯根延后的垂范,后人敬仿。光緒十八年三譜修就至今已是一百余載無人問津族事,豈不使人撼哉。然則這一百多年來的復雜歷史,確也叫人只能有其欲而力不能為。大清末年,時處衰敗,戰火紛飛。歷經北洋軍閥、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八年抗戰、解放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經“文化大革命”,諸多的政治運動,淡化了百姓的家族觀念。時至今日,國處盛時,民生安康,追宗認祖,縷析族脈,順理綱常,符合大眾心理。目前諸姓修家譜蓋宗祠雷厲風行,我族人口眾多,族威盛大,族居鄉鄰一、二。族中從事政界、軍人、教育、醫務、經商、農民等各行志士五十余位關心族事的熱心志愿者聯心一起發出倡議,決心承先人之志續修家譜復蓋宗祠。此議一舉,得到各支族人熱烈擁護與支持。大家一致認為弘揚列祖精神,深化族人感情,理清脈絡關系,加強團結一心,建就美好未來是當務之需。一百多年來的特殊時局,形成族人之間親疏難分,字輩不明,漫延久之,實難梳理。這次譜之續修,難度較大,一因年久未修,部分族人上輩名諱不清,難以歸祖,二因散布甚廣,涉及多省多縣稽尋棘手。我們面對難題并不妥協,鼓起勇氣,知難而進,冒嚴寒頂酷暑,挨戶登記,足踏張氏族人散居的省縣住地,力求不漏一人,進行艱苦操作,除車票報銷外,大多生活自理。為修家譜,眾志成誠,一鼓作氣,四譜修成。
四修家譜工程浩大,需要一批有恒心、有決心、有耐心、有信心的孝子賢孫著手為之。我族在這次修纂家譜中,涌現出無數赤心參與者,年近九十的一安公,寶刀未老,精力尤佳,輩分最尊,年齡最大,記憶力極強,不光隨專員登門稽查族丁,還憑記憶力幫助梳理各支脈系。久居古河鎮的國昌公,曾任政府行政區長,現在八十有余,得知老家續譜,主動要求承擔古河地區張氏后裔的登記、捐資工作,完滿完成任務。宿州市光前公系退休干部,已是古稀之年,從報紙上看到家譜續修,寫信相求 “若能查清我的祖輩,一、以跪相謝,二、以重金賜之”。接著多次驅車至老家草廟,并在久居定遠縣近廣泛宣傳家譜續修含義,負責摸底登記百人之眾。南京軍區宇榮公大校軍銜,論官銜屬國家部級干部,他不光為國為祖爭榮,且在家譜續修中做出顯著貢獻,主動翻新祖譜,為續修工作提供了很大方便。在美國旅游時還多次打長途給修譜辦詢問家譜修輯進度。永昌公是修譜領事,通盤安排工作,從儉出發,從嚴要求,一腔熱血,獻于譜牒,并熱情接待遠來族人,給以耐心解說。光炬、泉昌、宇柱等是這次續譜的主要干將,他們負責資料整理,縷析族系,工作繁重,一絲不茍,夜以繼日,毫無怨言。光錢公為修家譜一顆紅心也很驚人,他從每個鄉村到邊遠省縣的族人住戶敞懷流汗,細心問訊,感化族人,大大促進了修譜進程。
四修家譜我們主要依借祖譜,按八大份和支系進行摸底登記,經過細心梳理,反復核對,絕大部分后代與上輩均能銜接,尚有少數因祖輩離分太久,晚輩不知上輩名諱,實難查對,無法歸宗,我們只能根據意愿,按其推測靠近一支或另立宗支,載入譜牒之中。誠望這些族人多加留意,如有新的信息,可立即與我們聯系,以便在五修家譜中更正,或采取靈活措施,給以補救。
四修家譜,我們本著上下吻合,與時俱進的原則,采用了白話體形式,注入新內容,淘汰舊禮教,增設了敬祖孝宗、艱苦創業、和善待人、精心育后、時代精英等篇章,以便激勵后人振興家風,立志做人,光大家庭。
四修家譜,我們精心設計了統計各族人等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狀況,經調查統計甚感欣慰,張氏族人在諸方面均林立于時代前列,國家省、市、縣級干部的有,科級以上的多,本科、碩士、博士的有,大專、高初中畢業的比比皆是。企業家的有,自創家業過上小康生活的多。總體說明我族成員整體素質很高,這是吾祖積德陰佑所成,世人切當加倍珍惜,繼續努力。
四修家譜、恢復宗祠乃是整體配套工程,以展示“傳家積善易,繼緒定呈祥”的家風。張群昌、張倫昌、張宇長、張俊昌、張宇漢等敬孝賢裔,勇挑重擔、精誠合作、運籌帷幄。諸多經商富戶、干部、公職人員等有志之士,慷慨解囊,獻計獻資,從籌資到完工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另外,在原墳地建造“九老墳”,方便張錫五公后裔祭拜。這種赤誠之心千金難買,我們將在后面篇幅中另立篇章,專題頌揚。
族中人才濟濟,名人輩出,資歷、素質、文化、智能、寫作等水準皆令我崇敬。本人自知才疏學淺,位卑言輕,但我自持有一顆敬祖愛祖之心,盡綿薄之力,故毅然斗膽而為之。
二十一世孫
宇鑒敬撰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