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討論研究生與導師的博文可謂汗牛充棟、數不勝數。有一個大家公認的事實是,研究生眼中的好導師越來越少、導師眼中的好學生也變得日漸稀缺。我1989年就讀于一個普通的林業院校碩士研究生,從2003年起,擔任南京林大這所林業院校的碩導也已經有了10多年的經歷。如果從今昔對比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揭示師生矛盾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一、碩士研究生的今昔對比
1、學習動機與條件
記得我們那一屆考研的學生,談不上對科研有多么熱愛,當然也談不上多么討厭,因為讀本科生時還沒有搞清科研的真正含義。因為89年特殊的國情,就業形勢極差,考研的主要動機是不想去工作條件艱苦、工資待遇極低的林場等基層單位。論及科研條件,大部分學生的導師既沒有多少科研經費、也沒有多少在高IF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實驗條件、圖書資料更是一窮二白,無法與現在的學校相比。大部分學生的學位論文基本是在自編、自導、自演的狀態下完成。正是這種極端困難條件下的放羊式管理,培養出了我們那一屆學生積極主動、吃苦耐勞的科研素質。
2、生活的壓力
清楚的記得,當年大學畢業生的月工資大概是50元,而碩士研究生的助學金是45元,房租、水電費全免。根據當時的物價水平。這些助學金解決吃飯問題沒有問題。節省的同學,還可以來點小資,偶爾請同學搓一頓。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多同學可以在生活無憂的環境中學點自認為有用的東西。現在的普通農林院校400-500元每個月(住宿費另交),在高漲的物價面前,如果不兼職、打工,是無法生存的。
2、所學所用的相關度
1989年,全國碩士招生數量大約是3萬人,博士5000人。我本人所在的大學,計劃招生37人,實際招生只有11人。在人才稀缺背景下,只要愿意,碩士研究生從在一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教學科研部門謀一份差事并非難事。而在供求嚴重平衡的今天,碩士畢業生,很難進入門檻日益提高的與專業相關的教學部門。村官、小學教師的應聘隊伍中,不乏研究生的身影,就是一個例證。所學與所用相關度日益減少,迫使研究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實習、考證。
3、外界的干擾
9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電話、電腦還未普及,互聯網、手機尚未問世,住房、醫療、教育改革的理念尚未孕育。在相對封閉的信息世界中,權力、金錢等外界對研究生的干擾和沖擊相對較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農林院校的研究生隊伍中,除工作過辭職讀研的大齡研究生,女生比例極低,單身男性構成研究生隊伍主體。故而,網游、談戀愛這些及其浪費精力的事情發生的概率較小。故而,那時的研究生可以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讀書。記得讀研期間,計算機編程成了學習的熱點,為了爭取電腦上機機會,我們幾個愛學習的學生每天跑到學校計算機房,義務打掃衛生,以此獲取機房管理人員的好感,換取寶貴的上機機會。
二、漸行漸遠的導師與研究生追求目標
時光如梭,轉眼間我研究生畢業來到南京工作已經24年,期間,研究生培養的外界環境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成本不斷加大、外界干擾不斷加劇、所學與所用的相關度不斷降低。因此,在眾多研究生中,學習、科研的首要目標早已被兼職、實習、考證、戀愛、游玩所替代。在很作研究生眼中,碩士文憑,只是進入社會、謀取較為體面工作的敲門磚,形式的作用已經遠大于內容。
與此相反,在海歸回國、高校排名、職稱評聘、績效工資、教師分級各種科研GDP大躍進的狂潮推動下,科研、論文、項目的作用不斷得到強化。在壓力傳遞作用下,導師對研究生的科研期望值不斷提升,最終導致研究生與導師的追求目標形成不了交集,變成了兩條自拉自唱、互不買賬的平行線。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山還是那座山,樹還是那些樹,但導師已經不是當年那種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劍的導師了,研究生已經不是那種生活無憂、靜下心來讀書的莘莘學子了。
故而,不改變目前科研大躍進的高燒狀態、不扭轉供求失衡但質量低下的研究生培養制度、不降低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不扭轉浮躁經歷的社會氛圍,導師與研究生的矛盾永遠沒有徹底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