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王國瑋
氣候特點:
四月是春季最后的階段,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清明和谷雨兩個節氣。
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這一天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谷雨是春季最后的一個節氣。古代稱:“雨生百谷”,說明此節氣在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四月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開滿枝頭,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這時候花粉過敏的人們日子就比較難過了,應該加以預防。此季節還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等。所以應依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傳染病是這一時期的關鍵。
養生原則
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
從中醫養生來說,清明前后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白居易《春游》詩中說:“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從防病來講,在這段日子里,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
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藥、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
推薦食療
山楂枸杞燜兔肉
用料:山楂、山藥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
制法:紅棗去核,兔肉切塊,用開水脫去血水。諸料共入砂鍋,加清水煮沸后改小火煲2~3小時,調味。
功用: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山藥健脾益腎,山楂活血化瘀,紅棗健脾益血,兔肉補益中氣。此款食療方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低脂肪、低膽固醇,有滋補肝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作用。
北京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王國瑋
五月是夏天即將開始的時候,包含有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夏”在天文學上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天馬上開始。這個節氣是一個萬物增長增高的時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明顯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雨水比“谷雨”更多。而對農作物來說,“立夏”又是一個旺盛生長的重要節氣。
“小滿”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季節,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各種植物農作物到了旺盛生長期。高溫多雨,空氣悶熱潮濕,是“小滿”時的氣象特征。
中醫理論認為,“立夏”前后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因此,夏季需要更多的保養心臟。
“立夏”之際,從精神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老年人更應注意預防氣血瘀滯引起心臟病的發作。在飲食上應以低脂、低鹽的清淡食物為主,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后飲少量紅酒,以保持氣血通暢。
飲食宜忌
宜多食: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等。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生蔥、生蒜、辣椒、韭菜、海蝦、牛羊狗肉等。
推薦食療:
冬瓜燉雞肉
用料:新鮮連皮冬瓜250克,雞肉100克。
制法:冬瓜切小塊,與雞肉同加適量水燉熟放溫服用。
功用說明:連皮冬瓜清熱利水滲濕,雞肉補脾強身。合為健脾益氣,滲利水濕
六月是夏季真正的開始,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農事種作都以這個節氣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越來越低。所以,農民俗稱“芒種”為“忙種”。
進入“夏至”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白天氣溫一般都 在30℃以上,最高氣溫有時達35℃,部分地區氣溫甚至到38℃。在這個季節里,人們偏于“懶散”。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濕度增加,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中,人們就會感到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所以,在此時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養生關鍵 六月的養生重點是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上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不要惱怒憂郁,這樣機體就能得以宣暢通瀉,輕松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由于天氣炎熱,汗出較多,衣著應以棉制品為好,利于汗液排泄。要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還要防止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飲食宜忌
6月調養應以夏三月飲食宜清補為原則。
宜: 蔬菜、豆類、水果等。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
忌: 辛辣油膩之品。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姜等 。
推薦食療
冬瓜薏米粥
用料:冬瓜(帶皮)100克,薏米30克,糯米30克。
制法:冬瓜洗凈切塊,與薏米同煮至熟爛,每日一次。
功用說明:冬瓜清熱利濕,含水量高,不增加人體熱量;薏米祛濕,糯米養胃,可收清熱利濕養胃之
八月是夏天即將結束、秋天將要來臨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秋”是肅殺的季節,也預示著秋天來到。天氣逐漸轉為早晚較涼,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為“立秋”時,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中醫認為“立秋”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處暑”則意味著暑氣消退秋天來臨。很多地區處暑正好處在“三伏”天,所以天氣仍很熱,人們稱為“秋老虎”。“秋老虎”屬溫燥,損害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皮膚干燥、眼干、咽干、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等癥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在這一時間段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八月養生
“立秋”以后,雖然還不是真正進入秋天,但至少是即將從暑熱天氣走出來了。“立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早晚溫差逐漸拉大,晚上已有涼的感覺。但是,此時秋風秋雨漸多,氣候多變,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多事之秋”。入秋后,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即可發生腹瀉。嬰幼兒在此時段為腹瀉的易感人群,所以“秋季腹瀉”患者多為嬰幼兒。
“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被稱為“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
精神調養
“立秋”后的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生活上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所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天也是鍛煉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如跑步、打球等。
飲食宜忌
因秋天由肺主宰,應多食酸,少食辛。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葡、梨等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應該多吃。
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堿性食物。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堿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堿性食物有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還要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
推薦食療
百合蓮子湯
用料:干百合100克,干蓮子75克,冰糖75克。
制法:百合浸水一夜后,沖洗干凈。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干凈。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九月是秋天氣候最為明顯的時候,包含有“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白露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氣溫逐漸轉涼。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降水頻繁,氣溫下降明顯,白天、夜晚溫差進一步拉大。《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九月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在秋天非常重要,因為秋天有萬木凋謝之感,人們容易產生“悲秋”,所以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天氣好的時候,多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一下秋愁。最適宜的運動莫過于登山了,在晴朗的日子里,登高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使自己身心愉悅,心曠神怡。登山使心情愉快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使身心都得到放松。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九月養生防秋燥也非常關鍵。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人們往往會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藥食療。
飲食宜忌:
宜多食:西洋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冬瓜、黃瓜、蘿卜、梨等。還可用蔥白、生姜、豆蔻、香菜預防治療感冒。
忌食:魚蝦、海腥,如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辣椒等。
推薦食療:
梨粥
用料;梨兩個,粳米100克。
制法:洗凈后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
功用說明: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秋季保健食品。
十月是秋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十月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由于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民間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說。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是霜降節氣的命名由來。“霜降”的意思是天氣漸冷,開始出現白露,節氣特點以北方較為明顯。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精神調養在此時也應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特別是北方,萬木凋零草枯葉無,易使人產生悲觀之情,尤其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時,更使抑郁多發。所以,此時人們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傷感,多做開心喜好之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安度過秋季。
秋對應的臟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干燥之氣。此時還可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選擇滋陰潤肺的膏劑。
飲食宜忌
宜:適當多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雞、牛肉、魚、大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
忌:少吃蔥、姜、蒜、辛辣之品。
推薦食療
百花膏:用百合、款冬花各等分,水煎去渣,加蜂蜜熬成膏狀,日服3次,每次一匙,有潤肺止咳化痰之效。
黃芪膏:用黃芪100克,水煎濾渣,加蜂蜜500克,文火煎熬縮至膏狀,日服兩次,每次一匙,有補肺益氣之功。
山藥百合大棗粥
取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將山藥、百合、大棗、薏苡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兩次服食。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
11月是冬天正式來臨的時候,從24節氣來說,包含有“立冬”和“小雪”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準備蟄伏過冬。冬季到來,自然界表現為陰盛陽衰,氣溫降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特別注意保護陽氣。“小雪”時期特點是天氣逐漸變冷,北方地區開始下雪,但雪量較小,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在南方一些地區,經常一年見不到下雪。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一年中進補的最佳時期。中醫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此時應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第二年春天作準備。所以,“立冬”之日要進補山珍野味,到了酷寒的隆冬,才不會怕冷。這是民間的習俗,但卻體現了增強體質,預防為主的思想。
醫學研究證明,冬天人們情緒容易低落,郁郁寡歡。當工作、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可能誘發抑郁癥。精神養生在十一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排解,疾病就不會找來。生活中做到早臥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背部保暖,這樣,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穿著也應注意保暖。飲食上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飲食宜忌:多吃熱量較高的膳食,還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青菜、木耳、豆腐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
推薦食療:
木耳炒肉片
用料:黑木耳干品15克、豬瘦肉60克。
制法:黑木耳用溫水發好、洗凈,豬瘦肉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鐘后,加入發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鐘即可服食。每周3次。
功用: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網絡編輯:
來源: 健康報
發布日期:200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