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中國考古學已相當成熟,證實了殷商王朝的歷史,但證明不了夏朝的存在。夏王朝、夏民族、夏文化仍然是未解之謎。國外學者普遍不相信夏王朝的存在,肯定地宣稱商朝是中國歷史的開端。中國考古學家也不能證明仰韶、龍山、紅山、良渚文化是夏文化。二里頭文化疑似夏文化,其來源仍然不清楚。夏,仍然是待解之謎。那么,在中國歷史文獻典籍中證據確鑿的夏王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什么原因導致夏王朝在考古研究中的缺失呢?
我國的大歷史,自夏代才清晰一些,在夏之前,因無史載,基本上是縹縹緲緲的傳說和臆想。夏代先人的生活方式開始定居下來,以農耕和城居為主。當時的社會生活就是兩件大事,農業生產和筑城而居。農耕,水是重要的,上古時候河流眾多,水旱的情況幾乎沒有,主要是防洪抗澇,夏代重視水利,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筑城而居始自夏代,開啟了古代城邦的雛形。史載有“鯀作城郭”“禹都陽城”。陽城不是地名,指在山南或水北筑城。城中之地稱為“國”,住在城中的人即為“中國人”或“中國民”,簡稱“國人”。《說文》是這樣存義的:“夏,中國之人也?!边@時期的“中國”意為“國中”,用以區別游牧民族。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币饧匆蛑袊嵌Y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體現在文化沉積方面。
“夏,大也”,“夏”高雅的意思,是人們對夏王朝、夏文化的基本認識。那么,“夏”的高雅與大的意義,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歷史決定了“大”的含義?它是指文化意義還是有著更實際的意義?
大禹治水成功,建立了夏王朝。因此,大禹也稱為夏禹,也許這就是“夏,大也”的最直接的來源。但是,中國文獻典籍與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只見“禹”的記載并不見“大禹”的稱謂。大禹稱謂的來源,更多地存在于民間口語中,是大禹治水的直接受益地區民眾對“禹”的尊稱。
夏代先人的生活方式以農耕和城居為主,社會生活就是兩件大事,農業生產和筑城而居。城居成為夏人進入文明社會的一項重要標志。“鯀作城郭”“禹都陽城”,其實,陽城不是地名,而是指古人筑城的地理位置,指在山南或水北筑城。在夏文化研究中,那些以“陽城”地名來作為追尋夏王朝歷史的依據,就顯得很幼稚,缺乏歷史常識。甚至一些歷史學者以當今陽城地名來考量夏都的位置與夏文化的范圍,只能是貽笑大方。
不論是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朝時期,還是今天的現代,城市標志都是人們對自身存在價值的重要體現,是人們身份的標志,是人們優越感的體現。北京人的自豪感要優于其他城市,上海人的自傲無地能及,除了上海其他地方都是鄉下。因此,不論夏王朝的疆域有多大,夏文化的高雅與“大”都體現在夏朝國都的規模與文化方面。
溫文爾雅的南方文化與粗狂豪邁的北方文化,是人們對中國南北方文化的概況,也代表了兩地文化的不同。“鼓鐘將將,淮水湯湯”“淑人君子,懷允不忘”“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是記錄在《詩經·鼓鐘》里的詩句?!笆缛司印笔枪湃藢τ形幕信姆Q謂,“以雅以南”從歷史與文化方面反映了高雅的人文素質與南方地區的歷史文化淵源?!笆缛司印迸c“以雅以南”的地域載體為明確而具體的“淮水”,不是更南方的長江,也不是北方的黃河。
在淮水的中游地區,不僅有“夏之興也以涂山”的地理標志涂山,更有歷史記載的“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禹會村,還有“禹鑿荊涂二山以通之”的大禹治水遺跡。因此,在四千年前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只能也只會建都于淮水的涂山地區;土生土長于涂山的大禹之子啟,建立了世襲制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
多種歷史證據表明,位于涂山北二十公里處的北淝河之陽的四方湖古城,即為大禹父子建立夏王朝的唯一國都——夏邑。夏邑的規模與文化,成為夏人自豪感、優越感的標志。就如北京人只會強調自己是北京人,而不會強調自己是中國人;上海人只會表明自己是上海人,而不會表明自己是中國人一樣。因此,夏人稱呼自己的國都“夏邑”為“大邑”,“夏邑”與“大邑”也在夏王朝時期成為同時存在的、對同一夏都城池的稱謂。
商湯伐夏取代了夏王朝,實際也就是攻下了夏朝國都“夏邑”“大邑”。對于發展繁榮了幾百年的夏朝國都城邑,商湯自然不會放棄毀滅,將其建設為商王朝的國都,是最好的選擇?!皽烁恼罚追?,上白,朝會以晝。”(《史記·殷本紀》)。商湯只需讓人們改變一下服裝的顏色,表明一下改朝換代的新氣象,繁榮繁華的“夏邑”就變成了“商邑翼翼,四方之極”的商都。此時,對于原夏邑的國人來說,稱呼自己為“大邑商”,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新身份“大邑商”,同時也表明了對夏都“大邑”的懷念與文化傳承。因此,商王朝時期之“大邑商”為夏王朝國都“大邑”名稱之延續。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當周武王在“武王征商”成功,拿下“大邑商”后,即向天下宣告“我要居住在這里,讓新國都造福人民”,實現了民族團結與和解。于是,“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新興的西周王朝在夏王朝國都“大邑”、商王朝國都“大邑商”城邑的基礎上,開始營建了西周王朝統治東方的中心城邑“大邑周”。周武王去世后,由周成王將“大邑周”正式更名為東都“成周”。
由此可見,“大邑”“大邑商”“大邑周”為夏王朝、商王朝、西周王朝時期對同一地理城邑的不同稱謂,即今天的淮水之北淝河之陽的“商邑翼翼,四方之極”的四方湖古城,一個《詩經》中被反復描述的“四方”之城。
四方湖古城當地志云:“懷遠,古名邑。荊涂二山對峙,淮渦二水合流,以故賢才代出”。“四方”之城的四方湖古城不僅頻繁地出現在《詩經》中,其歷史名稱“邑”也明確記載在當地志中。這充分證明,以城邑文明為標志的中國古代文明,夏王朝之“大邑”、商王朝之“大邑商”、西周王朝之“大邑周”,其歷史遺址皆特指四方湖古城遺址。
“夏,大也”,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明自有其傳承的脈絡與文化傳承地。大禹所建立夏朝國都“夏邑”,以其高度的文化自信,成為商王朝“大邑商”、西周王朝“大邑周”,形成古代中國以城邑文化為標志為中心的夏商周文明,也即中華文明產生的源頭。“夏,大也”不僅是指以城邑為代表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而且是以四方之城“夏邑”為承載地的古“中國”文明,傳承了夏商周三代王朝國都“大邑”的城邑文明。
因此,撲朔迷離的夏商周三代歷史,實際上也就是以四方湖古城歷史與文化傳承的古城史、古代史。夏王朝、夏文化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研究與考古研究的滑鐵盧,正是因為輝煌發達文明的夏文化,只集中于夏朝國都城邑的四方湖古城,使得夏文化的特征通過目前中國考古學的水平無法企及,才讓夏文化的光芒被以二里頭遺址這樣狗尾續貂的“夏文化”所遮蔽。一葉障目的二里頭夏文化研究,成為考古學夏文化研究的黑洞,即使再多的資金投入,投入再多的考古學家,也填不平二里頭遺址所挖出來的“夏文化”的坑。(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