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張體義
1月6日,記者從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獲悉,2022年9月-11月,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在進行小浪底南岸灌區建設項目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一處由3座墓葬組成的北朝時期的家族墓地,出土2套圍屏石棺床,同時還有完整的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三座墓葬的年代初步推測為北魏末年至東魏時期。
墓地位于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朱倉村東北部,東漢帝陵陵區范圍內,3座墓葬墓道均為南向,整體呈“品”字形排列,為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其中M260帶有1個天井,M261帶有2個天井,M262沒有天井。
M260的圍屏石棺床圖像為減地淺浮雕,由4塊1石屏風,1對石刻子母闕組成。每塊石屏風各有3幅圖像,共計12幅,局部涂朱貼金。除1幅似為男性墓主人外,其余內容為“郭巨埋兒”“老萊子戲彩娛親”“秋胡戲妻”“臨深履薄”的孝子、列女、高士故事及描述墓主出行儀仗的圖像。棺床外側共計11幅圖像,內容為畏獸等怪異神獸圖像,足部圖像有3幅,兩側為獅子,中間為獸面。
M262圍屏石棺床結構同M260,但未配石刻子母闕。石屏風未見墓主人圖像,內容為“董永七仙女”、“郭巨埋兒”、“孝孫原榖”、“伯俞泣杖”孝子故事,及侍女持帳出行畫面,床框外側與足部尚未清理,內容不明。
M261未發現有圍屏石棺床,但甬道內出土部分石棺頭擋殘塊,經初步清理圖像有神人、門吏、畏獸等,局部涂朱貼金,推測該墓應該使用石棺作為葬具。
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斌說,墓葬使用葬具及隨葬器物反映了孝文帝遷洛以后漢化的強烈影響以及鮮卑本民族的自身特征,為研究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圖像和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