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誕生地,對此,任何一個學過中國古代史的人,都不會有異議。因而,中國最早的王朝都是定都于中原的。夏代的都城一般認為是河南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商王朝,早期的都城在偃師商城遺址,中期的都城在鄭州商城遺址,晚期的都城在安陽的殷墟遺址。
西周王朝所在的周部落,起源于西方,岐山縣的周原是他們的祖根地。后來不斷向東發展。在周武王滅商的時候,周人的都城在鎬京,被稱為宗周,在今天西安附近。鎬京遺址的大體位置人們是清楚的,只不過因為自然的因素,鎬京遺址已經被嚴重破壞了。周人在滅商之后,發現他們原來的首都偏處西方,不利于他們控制東方廣袤的土地,他們急需在東方建立一座新的都城。1963年在陜西寶雞出土了一尊青銅器,名為《何尊》。《何尊》的銘文里說,周武王在滅商之后,鄭重祭祀上蒼,昭告天下,“予其宅茲中國”,也就是說,他要到中國去定居了。這里所謂的中國,指的是洛陽城。武王沒有來得及實現這個愿望就去世了。之后,周公營建了成周洛邑,周成王還來到洛陽祭祀洛陽的宗廟。在成王之后,周人的首都又回到了鎬京。西周末年,犬戎之亂,宗周殘破,周平王即位后不得不放棄宗周,把首都遷移到成周洛邑。春秋時期,周天子在王城,王城遺址在今天洛陽市西工區。春秋末年,發生了子朝之亂,天子放棄了王朝遷移到成周城,成周城在今天洛陽市瀍河區,在今天白馬寺的東邊。
戰國末年,從天水一帶發展而來的秦人,以關中為依托,開始了向東方的進攻,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消滅了六國,建立了秦朝。秦朝建立后,當然還是以秦國的都城為首都,定都于咸陽。也在今天西安附近。秦末天下大亂,楚漢相爭劉邦最后勝出。劉邦建立漢朝后,一開始也想定都洛陽。后來由于謀士婁敬的勸說而定都關中,婁敬指出當時天下的形勢還不安定,關中出于四塞之地,易守難攻。于是,劉邦決定定都關中,蕭何營建了漢長安城,漢長安城號稱斗城,在西安附近的龍首原上。但,終西漢一代首都都在長安。不過,西漢王朝洛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朝廷之中也不斷有人勸說遷都洛陽。王莽代漢之后,宣布將長安定位西都,洛陽定為東都,并且準備遷都。結果,在遷都之前就被殺了。
東漢王朝建立后,建武元年十月(公元25年)劉秀入住南宮卻非殿,正式定都于洛陽。一直到漢獻帝即位后,董卓之亂,董卓將漢獻帝劫持到長安,東漢王朝一直是以洛陽為首都。建安年間,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昌。延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公元220年)許昌城外受禪臺舉行了個禪讓儀式,曹丕代漢稱帝,當年的十二月曹丕來到洛陽,定都于洛陽。同時,天下三分,蜀漢定都于成都,孫吳定都于建鄴。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稱帝,首都也是洛陽。這個時期的洛陽城遺址,在今天白馬寺東邊金村、韓旗屯、龍虎灘一帶,稱為漢魏洛陽故城。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匈奴人劉淵起兵,建立劉漢政權。311年,大將劉曜攻破洛陽城,晉懷帝被俘。晉愍帝在長安即位,繼續抵抗。316年,長安城破,晉愍帝被俘,西晉王朝滅亡。西晉末年,宗室中有五個諸侯王渡江南下,號稱五馬渡江,318年瑯邪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東晉政權。此后,由東晉發展而來的劉宋、蕭齊、蕭梁、陳朝,都以建康為首都。蕭梁的皇帝梁元帝蕭繹曾經遷都江陵。但為時很短。
與此同時,在北方則陷入到了空前的混亂之中。劉漢政權定都在山西平涼。但在劉淵、劉聰去世后,發生了內亂,后來大將劉曜奪取帝位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這就是前趙。后來,劉漢政權大將石勒建立后趙政權,起初都城在襄國(邢臺),石勒去世后其侄子石虎遷都鄴城(安陽附近,城址在今天河北省臨漳縣鄴城村)。再后來,冉魏、前燕都建都于鄴城。前秦則是建都于長安。前秦消滅了前燕、前涼,攻占了四川,還準備南下奪取江南的時候,淝水一戰遭遇到慘敗。前秦崩潰。后燕國,定都中山(今定州)。后來遷往龍城(今遼寧朝陽),后燕的繼承者北燕也在龍城定都。后秦國定都長安,后來被江南的劉裕所滅。西北地區的后涼、北涼、南涼、西涼,都是短暫的割據政權,這里就不再說了。
前秦崩潰后,鮮卑拓跋部在盛樂建國(今內蒙和林格爾),國號為魏,后來遷都平城(山西大同),439年北魏大體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一步推進民族融合。但北魏遷都洛陽后,整個統治階層迅速腐化墮落。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定都長安,東魏定都鄴城。而且東魏的實際控制者高歡,為了建設鄴城,干脆拆了洛陽城,將建筑材料運往鄴城。漢魏洛陽城就此衰落。東魏的繼承者北齊也建都鄴城,西魏的繼承者北周也定都長安。北周武帝的時候,北周成功地消滅了北齊,統一北方。但好景不長,幾年后,北周宣帝的岳父楊堅奪取了帝位,建立了隋朝,隋朝也是以長安為首都。而且,隋朝還興建了新的長安城,這就是著名的大興城。不過,從隋煬帝楊堅即位后,卻很少住在長安,他任命將作大匠宇文愷也修建了新的洛陽城,這就是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基本生活在洛陽城中。隋朝卻沒有能夠安穩多久,天下就被隋煬帝折騰完蛋了,隋煬帝躲到江都,后來被殺。隋朝滅亡后,隋朝的大臣,隋煬帝的表弟唐國公李淵奪取了天下,建立唐朝,唐朝以長安為首都。在統一天下之后,也以洛陽為東都。東西兩京,西京的地位更高一些。到了武則天的時期,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的大周朝以洛陽為首都,并且將洛陽改名為神都。武則天去世后,首都又遷回長安。到了唐玄宗中期,皇帝下令,不再前往洛陽辦公。之后,洛陽雖然名義上還是東都,但皇帝始終生活在長安。唐朝末年的軍閥混戰之中,唐昭宗被軍閥朱溫脅迫來到洛陽,朱溫也喪心病狂地拆到了長安城。
唐朝滅亡后,天下又陷入到極度的混亂之中。在黃河流域,先后有五個朝代相更迭,他們被稱為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其中后唐以洛陽為首都,其他四個都是開封為東都,以洛陽為西都。不過后梁時期,雖然正式首都在開封,但皇帝長期生活在洛陽。從后晉的石敬瑭之后,皇帝始終都生活在開封了。在周邊,前蜀、后蜀、吳越、吳、南唐、荊南、楚、閩、南漢、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的定都,都是根據自己占據的區域而論。比如南唐割據江南,就以金陵為都,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吳越割據江浙,就以杭州為都。
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趙匡胤是洛陽人,他一度想遷都洛陽,無奈朝廷對東南財稅依賴很嚴重,洛陽周圍的運河都已經淤塞,而開封周圍漕運發達,于是北宋王朝以開封為首都,以洛陽為西京。與宋朝對峙的政權,遼朝沒有固定的首都,雖說他們也幽州為南京。之后,金朝先是在遼陽定都,之后遷都北京,號稱中都,金宣宗之后遷都開封,最后金哀宗甚至跑到了蔡州,這完全是因為戰爭的緣故。趙構南逃之后,先是以建康為都城,之后不久就宣布以杭州為行在,改名為臨安府。
元朝在忽必烈建國之前的蒙古帝國時期,并沒有固定的都城。忽必烈1260年在開平即位,1271年正式建國號為元。1273年以元大都為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游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最終勝出。朱元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以集慶路為根據地,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即位后,改名為應天府。朱元璋在奪取天下后,也曾經想過遷都中原,他一度以開封為北京,以他老家為中都,以應天府為南京。后來還曾經派他到底兒子太子朱標前往中原地區重點考察開封、洛陽和長安,回到南京之后,朱標向朱元璋獻上了洛陽地圖。但是,朱標后來病死,朱元璋很傷心,也沒有再動遷都的念頭。朱元璋身后發生了靖難之役,朱棣與朱允炆叔侄為奪取帝位大打出手。永樂元年,朱棣在南京稱帝。奪取帝位后的朱棣也以南京為首都。但是,一則說,他在南京做了很多虧心事,心不安,二則,他的老巢在北平,建都北平也有利于他出征蒙古草原。于是朱棣下令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不過,南京作為陪都地位沒有改變,南京還保留了皇宮和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子。南京相當于留都。明朝這種雙首都的建制,好處在于一旦北京出了問題,另外一個都城可以迅速填補這個空間。明末崇禎皇帝自盡后,福王朱由崧立即在南京即位。
明朝滅亡后,清軍入關。清朝原來的首都是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陽。清軍入關后,沿襲明代也以北京為首都。不過,南京卻失去了陪都的地位,改稱江寧府。同時,清軍入關后,盛京也還保留了都城的建制,除了沒有兵部以外,盛京城中還有吏部、禮部、工部、刑部、戶部等五部,其長官為侍郎。
進入民國以后,孫中山在南京建立民國,準備定都南京。但袁世凱拒絕南下,不得已首都遷往北方。北洋時期,首都一直都是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發動了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正式定都于南京。一直到中華民國逃走,他的首都都是南京。不過,1932年曾經遷往洛陽,以洛陽為行都??箲鹬?,先后遷往武漢和重慶。
1949年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