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選首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且還要考慮到這個王朝的壽命長短,有一些就是沒還沒來得及折騰,王朝就咯屁了。
皇帝選首都這件事,一般要考慮得比較現實。
無非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要做天子守國門,抵御外敵。
初唐時候,定都長安。別看后來的唐朝是讓四方的國家都拜服,但當初也是苦日子過來。突厥人當時把軍隊直接開到長安邊上,還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跑到渭水邊上跟突厥人談判,才化解的這場危機。
后來能把突厥按倒在地,揍到服,又是另一回事了。
還有一個就是明朝的朱棣,力主遷都北京,就是為了防住蒙古大軍的入侵。這一點很重要,在后來土木堡之變后,明朝才能有這么快的反應能力,組織反擊。
光是抵御外敵就行了嗎?也不對,這還得跟不同的朝代有關系。
宋太祖趙匡胤選擇定都開封,這跟他奪了北周孤兒寡母的政權當皇帝有關。開封是北周的都城,趙匡胤在那里經營多年,開封自然是都城的不二人選。
接下來就得考慮大家吃喝的問題了。
只要是一個王朝的首都,不管這個王朝有多小,首都旁邊一定會聚集起很多人,而且這些人大多不會是農民,往往地價不便宜。
白居易大家都認識,一代大詩人,當過大官。不也是勒著褲腰帶,才在長安都城邊上買了一套小房子。
這么高的地價,肯定就不會用來種糧食。就算有,也不能維持那么多人的口糧。
怎么辦?從外面運唄。古代運糧食,大多是走水運、漕運,這樣比較省力。
我們可以看隋煬帝吭哧吭哧的挖了一條大運河,后面的朝代都撿了大便宜了。
那如果有不現實的皇帝,想要做點不一樣的舉動該怎么辦?
就地按倒。
朱元璋就曾經想把都城選址在鳳陽,這樣可以讓自己的老家也沾點自己的王霸之氣,不是美滋滋。
底下的大臣當時就炸鍋了,紛紛站出來,認為鳳陽地方太小,出事情了守不住,加上運糧食什么的都不方便。最后還忽悠了朱元璋一把,旁邊的南京好,那里有王霸之氣,適合天子住。
朱元璋不得已才定都南京,可還是折騰出點小心思,把皇陵遷到了鳳陽。
這件事倒是沒什么人反對,畢竟那是你老朱家的墳墓,愛埋哪都隨便。
那我們接下來說的這個城市,就是洛陽。很多人都知道洛陽是六朝古都,有歷史的城市。
但洛陽更厲害的是,它有105位皇帝。105位看著不多,放操場上都排不滿。
但是整個中國歷史上,算上那些亂世里的,只有83個朝代,559個皇帝。那這樣一算下來,就知道多少皇帝想把洛陽當家了。
而且洛陽還是中國國名的來源。
武王伐紂以后,就要換新的國都了。一來是因為新朝新氣象,二來也是因為紂王自焚鹿臺,舊都的宮殿被燒毀了。
當時就找到了洛陽,定都在這里。“中國”這個叫法在周朝的時候就傳開了。
后來也就不只是國都的意思,還包含了華夏民族聚集居住,建立國家的地方。
早期的洛陽因為靠近漕運,運送糧食、商品的便捷,再加上洛陽屬于擁有天險的地方。北有黃河邙山,西有函谷關,南有熊耳山余脈。
但是隨著這些優勢慢慢消失,新的洛陽又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帝國首都的重任,便慢慢成為了陪都。
而現在的洛陽成了一個地級市,而不是河南的省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