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豫見美好! 豫見中國,老家河南!
在96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詞典》一書中,收錄了我國的11969個姓氏。其中有4925個姓氏沒有標注來源,有2224個姓氏屬于少數民族姓氏;除去這兩個部分,剩下4820個姓氏屬于漢族姓氏,這其中有1834個姓氏源自于河南。姓氏人口排名的前120個大姓,占比中國總人數11.7億,其中有97個姓氏源于河南(全部源于52個,部分源于45);范圍縮小到百家姓的范疇,前100大姓,83姓都源自于河南(全部源于40,部分源于43)。
老家河南
今天咱們挑選幾個我們常見的大姓來聊一聊。一提《百家姓》,大家張口就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目前姓氏排名前五位的是:“王、李、張、劉、陳”。這五大姓氏總人口超過4個億,其中王、李二姓的分別過億。王姓1.015億,超越李姓60余萬,李姓1.009億。
我們先從五大姓說起。
王姓
如果你是王姓,應該感到自豪,首先恭喜你,祖上厲害了。“王者之后,曰王氏”,王族后裔皆稱“王”,王姓幾乎都出自帝王之家,因為朝代的更替,每朝王族滅亡之后,其后代子孫就以王為姓氏。
源自于河南的王姓有兩支,第一支,出自洛陽偃師,源于姬姓之王氏,。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但是其子宗敬(宗恭)非常爭氣,任東周的司徒,世人稱其“王家”,其后世子孫便以王為姓氏。
姬姓之王這一支非常厲害,出了兩個非常有名的郡望,一個是瑯琊王氏,一個是太原王氏。河南王姓第二支,出自河南新鄉衛輝,與林姓有關,這支王姓我們介紹林姓的時候介紹。
李姓
發源于河南周口的鹿邑,李姓從“理”姓而來。說道李姓,我們要提到一個人,我們“中國司法始祖”,叫皋陶,他是堯帝時期的司法長官---大理,處理案子從未出錯,后世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以官職“理”為姓。
到了商紂王時期,理氏子孫理征,因為執法剛正不阿,直言規勸,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子理利貞隨母契合氏一路逃到豫西伊侯之墟,今洛陽偃師伊河流域,當地李樹很多,正值果實成熟,母子二人靠采食樹上的果子保全了姓名。
隨后又從豫西伊河流域遷到豫東的鹿邑安家,為感激木子救命之恩,同時躲避商紂的追捕,加上“理”“李”同音,自利貞開始改“理”為“李”,就是李姓的始祖。
李姓源于河南周口鹿邑,提到鹿邑,必須要提的是河南名人之一,在河南名人堂排名相當靠前的一位名人,他就是李利貞的第11世孫,大名鼎鼎的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
老子的活動軌跡,從東到西橫貫整個河南。出生于豫東,然后到洛陽做了東周王城的守藏史,相當于我們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我們說道家源于洛陽,因為道家創始人物老子的主要思想形成于洛陽。
老子他有個鐵粉,就是先圣孔子,孔夫子一生追求“克己復禮”,這個禮指的就是大道之禮,周禮,周公制禮作樂。當孔子聽聞老子先生熟悉周朝禮儀制度,在34歲這年,聽聞遠方有你,動身跋涉千里,千里迢迢從魯國來到洛陽問禮于老子。
禮,孔子一生的追求
至今洛陽老城仍有一個“孔子入周問禮”的石碑,來記載這段歷史。孔子拜別老子之后,對弟子說了這樣的話:“鳥在天上飛,弓箭可以射下;魚在水里游,我知道張網可以把它捕到;唯獨神話傳說中的龍時隱時現,來無影,去無蹤,沒有人知道什么時候出現,什么時候就又不見了,我今天見到的這位老子先生就像神話傳說中的龍一樣…老聃,真乃吾師也。”
老子一生造詣之高,留給河南最后的輝煌,就是騎著他的青牛悠悠西去,西出函谷關,留下了紫氣東來以及道家名篇《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到河南三門峽函谷關景區觀賞。
張姓
張姓的發源地在河南的濮陽,他的始祖叫“揮公”。揮公和五帝之一的顓頊同為軒轅黃帝的孫子,顓頊都帝丘,就是今天濮陽。我們今天的人打發時間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K歌、追劇、刷抖音,那么古人特別是遠古時代,沒有什么娛樂項目,做什么?我們形容一個人懂得多,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們的先民除了努力的活著之外,唯一的娛樂方式就是觀日月星辰,四時交替,河流山川,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所以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財富。
五大姓氏
據說,有一天晚上,揮公躺著河邊的草地上看星星。忽然他發現西北方向有一組星座形狀非常獨特,其中八顆星星呈弧形排列,正前方中間一顆星星非常閃耀,好像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它身上。揮公根據這一組星星的形狀發明了冷兵器時代,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弓箭。被顓頊帝封為:弓正長官,張姓就是這樣來的。
大家說揮公看見的這個是什么星座?不是射手座,學名:弧矢星。
大文豪蘇東坡的詞大家都很喜歡,尤其一首《江城子》,不是情深意切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那首《江城子》,而是豪放的那一首: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對著射天狼的就是這個星座弧矢星。
劉姓
文刀劉的發源地是河南平頂山的魯山,劉姓的始祖是三皇五帝中的帝堯后裔,叫劉累。有句話叫“天生劉累”,據說,他天生手掌中有“劉累”二字,家人為其取名:劉累。因精通養龍馴化龍的本領,被夏朝第十三代王孔甲封為御龍氏,專門負責替孔甲養龍,養龍之地在今偃師南。
有一天,一不小心、飼養不善,把一條龍養死了。怕孔甲治罪,帶著家眷就逃到了今天平頂山境內,魯山腳下,在魯山定居了下來,后世子孫就以劉為姓。
陳姓
皇帝神兵陣,舜后萬世陳。
陳姓的發源地在今天河南淮陽,陳姓的祖先叫媯滿,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居媯水,后代以媯為姓,周朝時期,周王大封天下,分封諸侯,將媯滿封于太昊之墟也就是今天的淮陽,建立陳國,奉祀舜帝香火,后被楚國所滅,后世以陳為姓氏。
胡姓
古月胡的一支,也出自媯滿。因媯滿死后謚號“胡公”,媯滿又被后人稱為“胡公滿”,所以后世子孫當中就有一支以“胡”為姓氏,所以淮陽也是胡姓的發源地之一。
淮陽龍湖
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海外四大姓,同樣源自河南。
陳姓無需多講,得姓始祖陳胡公,發源于宛丘淮陽,望于固始,盛于潁川許昌,南開閩章,遍及全球,成為海外華人四大姓之一。
林姓
天下林姓出衛輝,衛輝林姓遍天下。
林姓的發源地在今天河南新鄉的衛輝和鶴壁的淇縣。
講到林姓,我們把思緒回到3000年前的商朝,商朝的最后一個王叫帝辛,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商紂王。他寵信美女蘇妲己,修建朝歌城,流酒為池,懸肉為林,過著“酒池肉林”、朝朝暮暮聽歌看舞的奢靡生活。由于他荒淫無道,殘害忠良,王叔比干連同他的哥哥微子和另外一個叔父箕子一起進諫。
微子直諫紂王不采納,微子抱著祖先的牌位遠走他鄉;箕子進諫,紂王剪去他的頭發并把他囚禁起來;大臣辛甲連續進諫75次,紂王都不采納,最終辛甲投奔文王而去。
比干王叔恪守忠臣信條連續三天上殿勸諫紂王,紂王惱羞成怒,說: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意思是,王叔既然是圣人,那就把你的七竅玲瓏心讓孤看看吧!就這樣比干王叔剖心死諫。
看過《封神榜》的小伙伴們還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姜子牙已經提前算出比干的劫難,于是給了他一道符咒,并且叮囑他,如遇不測,懷揣符咒,不要言語,出城門南行,到心地就可以化險為夷。比干王叔剖心死諫之后,記得姜子牙的叮囑,懷揣符咒,掩袍不語,出朝歌城縱馬南行。
衛輝比干廟
眼看就要到心地了,碰見千年狐貍精蘇妲己變得老太太在叫賣無心菜。比干王叔忍不住開口講話了:“老婦人,此菜無心可以活,人若無心會如何?”蘇妲己一語道破天機,回答:“菜沒心能活,人若無心,必死無疑。”講完后,比干王叔口吐鮮血,墜馬而亡。
霎那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將比干王叔的尸體就地掩埋。這也就是比干墓被稱為“天葬墓”的來歷。比干王叔倒地身亡的地方在衛輝,比干廟,比干墓都在這里,心地在哪里呢?心地就是今天的新鄉市,新鄉衛輝之間只隔了20公里,距離已經很短了,如果比干王叔沒有開口講話,可能歷史就要改寫了。
比干死后,正妃媯陳氏已身懷六甲,在4個宮女的幫助之下逃到了牧野荒郊的太行山下一個小山洞里,生下了一個小孩,此時窮追不舍的商朝追兵,也到達了此地,紂王追兵趕到問這孩子姓什么,這個孩子應該姓什么呢?比干姓什么?比干是商王后裔,商朝王室皆以“子”姓,所以比干姓子。但是陳氏當然不能說這個孩子是比干王叔血脈,姓子,她看到山洞門口石頭旁并排長了兩棵樹,急中生智,出口答道:“小孩姓林名堅,叫林堅。”林堅就是林姓的始祖。
后來周武王伐紂滅商之后,希望自己朝中多忠臣良將,給與比干王叔高度贊譽,又將林堅召回,正式賜予“林”姓,而且封他為“清河公”,給與封地,來祭祀比干的香火。比干嫡子林堅被封為清河公之后,他庶出的兒子來到衛輝給他守墓,因為比干屬于王族后裔,所以庶出的這一支子孫,以子姓之王的王作為自己是姓氏,這也是河南王姓的第二支。
林姓發展到后來,分為南林和北林。
北林,是比干王叔的第24世孫林放,后世稱林放公,他曾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以知禮著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南林,是比干王叔第56代孫,林祿公,這一支林姓是目前國內林姓最大的一支,他的根源在今天福建莆田,莆田是南林的發源地,始祖就是林祿公,開閩始祖。林祿公傳至第22代,出現了一位女性,也就是比干王叔的第78代孫女,叫林默娘。因為這個女孩兒出生之后,不哭不鬧不說話,取名:林默娘,她從十幾歲開始就在海上保護漁民,在她28歲九月初九這一天,因為保護海上漁民,被龍卷風卷走,下落不明,所以沿海居民對她立廟奉寺,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天后、天妃,海上保護神---媽祖。福建梅州島的媽祖廟是全國媽祖廟的祖庭,媽祖是沿海地區信奉最廣泛的女神。
黃姓
黃姓的發源地在今天河南信陽的潢川,古黃國的所在地。東夷族伯夷被舜帝賜“贏”姓,后代分出14支,叫做“贏姓十四氏”,其中就有“黃”姓。黃姓始祖在商末周初于潢川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成王所滅,所以黃國國民以國為姓氏,后代稱之“黃姓”。為了方便管理黃國遺民,楚成王把黃國居民遷到今天湖北省境內便于管理,像今天湖北的黃岡、黃梅、黃陂等帶黃的地名,大都跟古黃國的遺民有關。在所有黃國名人當中,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就是春申君黃歇。
說到這里,我很喜歡和上海的朋友開玩笑,讓他們感謝河南人。他們也會問:“為什么這么說?”我說:“上海簡稱“申”是不?發展靠著黃浦江對吧?”上海的朋友說:“對呀,沒錯,這跟河南又有什么關系呢?”。
黃浦江
看過《羋月傳》的小伙伴們,知道羋月有個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小哥哥—黃歇。電視劇里面刻畫的黃歇有點弱,其實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申君是相當厲害的人物。“戰國四君子”:竊符救趙的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邯鄲解圍的趙國平原君趙勝、雞鳴狗盜的齊國孟嘗君文田,剩下的這個就是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除了黃歇,其他三位皆為君王后代。黃歇是黃國貴族之后,后在楚國做了楚考烈王的國相,封“春申君”,因為他是黃國的后代,又是黃國貴族之后,所以楚王最早把他封回了古黃國所在地潢川,今潢川縣下面的“春申鎮”就源于此。
后來黃歇的封地由潢川改封今江蘇蘇州一帶,黃歇到了當地,興修水利,為當地百姓修了一條水渠,方便民生,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他所修的這條水渠,命名為“黃歇浦”,也就是今黃浦江前身。所以上海簡稱“申”,還有春申路,河南南部信陽也簡稱“申”就是這個原因。
鄭姓
鄭姓起源于河南新鄭和滎陽。
新鄭的鄭,不指鄭州的鄭,新鄭的鄭指的是鄭國的鄭,鄭州的鄭最早出現于公元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隋文帝楊堅在此設州,稱為鄭州。所以新鄭與鄭州之間是毫無關系的。
西周實行“分封制”,我們說一個人思想頑固不開化,說他是個老封建,封建就來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叫“封邦建國”,也就我們經常說的“封建”一詞的來歷。
周武王建立周朝開始,西周封了大大小小71個諸侯國,而鄭國是西周所封的最后一個諸侯國。周宣王姬靜封其第姬友于鄭國,在今天陜西華縣東,這是西周的最后一個諸侯國,姬友即鄭桓公。
西周末年,周幽王寵信美女褒姒,褒姒是一個冰美人,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直接導致了西周滅亡,鄭桓公也在護國戰爭中犧牲了。他的兒子鄭武公繼承了諸侯位,于公元前770保駕周平王東遷洛陽,平王東遷洛陽,鄭武公也必須給自己謀得一席之地,而他的父親鄭桓公提前兩年就已經為兒子相中了一塊地方,就是今天的滎陽、新密一帶,這里當時有兩個諸侯國,滎陽東北的東虢國,以及新密的鄶國,鄭武公一并消滅了這兩個國家,重新建立了鄭國,為了區別于陜西華陰的“鄭國”,將新建之國稱之“新鄭”。
鄭桓公可以說是一個眼光獨到之人,找了一塊人杰地靈的地方。我們講古文化,古文化有個約定成俗的規定,以它的首發地來命名。像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都是如此,我們史前文化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5000前之間的這一段空白,就被發現于新鄭裴李崗村的裴李崗文化填充了,同時也填充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時期時代早期的一段空白,橫跨了7200年-9000年的一個文化。
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石磨盤、石磨棒等都是出土于裴李崗文化,往下走,5000年前的黃帝誕生于軒轅丘,今天的新鄭黃帝故里。2600年前鄭國宰相子產就提出了東道主、賓至如歸,表明了這里的文化空前發達。
我們知道詩經包括風、雅、頌,風指的是國風,國風當中有一風叫“鄭風”,鄭風當中描述了很多這里的漂亮景觀,我們會想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我們現在所說的美女如云一詞,便來自這里。還有我們所說的買櫝還珠、唯命是從、弦高救鄭、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以及孔夫子當年逃到鄭國,被鄭國人形容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喪家之犬也出自這里。
可惜的是,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后世之人便以國為姓為鄭姓。今天大家在新鄭市區還能看到“鄭韓故城”遺址,就是這個原因。
郭姓
郭姓的發源地在河南的三門峽。
剛我們提到了鄭武公當年搶地盤的時候滅了一個東虢,東虢對應的還有西虢,后來又發展成了南虢、北虢。在這里要說的是三門峽的虢國,三門峽的虢國博物館是建立在虢國墓地遺址之上,虢國墓地的發現填充了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虢季、虢仲兩個國君墓葬出土的文物,幾乎裝點了河南博物院的一個展廳。我們說的三門峽虢國就是西虢,東、西兩虢國都出自于周武王叔叔封地。西虢最早的封地在陜西寶雞附近,后來把河南三門峽境內的焦國(今三門峽陜縣)滅掉之后,把西虢遷到三門峽這一帶,跨黃河兩岸建立。
東虢被鄭國所滅,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封于山西平陸一帶。西虢東遷三門峽,和東虢后裔的地盤相互為鄰,被稱為“南虢”和“北虢”。因北虢地盤太小,實力太弱,和南虢融為一體了。
“虢”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虢字就是一只張牙舞爪的老虎與一柄手執的叉在搏斗。虢,徒手搏虎、崇尚武力。虢國的軍事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經常為周天子東征西討、保駕護航,是周王室的扛鼎之臂、戰車橫掃大河上下,所以今天當我們現在虢國墓車馬坑遺址面前,還能感受到:“車轔轔、馬瀟瀟”的恢弘氣勢。
可惜的是,這么強大的虢國,最終于公元前658年被晉國所滅,給我們留下了“假道滅虢”、“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成語故事。虢國滅亡之后,國民就以虢為姓,因虢與郭同音,所以虢轉為郭,郭姓的發源地就是今天河南的三門峽。
蔡姓
蔡姓的發源地在河南的上蔡縣。
周武王封其蔡叔度于這里,建立蔡國。歷史上的管蔡之亂,三監之亂指的就是他連同管國(今鄭州)管叔鮮和山西霍州的霍叔度連同武庚發動的叛亂。最終管叔鮮和武庚被殺,霍叔被廢為庶人,蔡叔度被捉軟禁不久抑郁而終。
武王伐紂滅商之后,微子求情,武王沒有斬草除根,將紂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商舊地,今安陽一帶,采取以殷制殷的政策,利用武庚通知殷商舊民。同時派了他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安陽附近建立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武王滅商后不久便病逝,周公攝政,引起三監的猜疑忌憚,武庚見機拉攏三監,發動叛亂,周王朝面臨內憂外患,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三監之亂。
蔡叔之子蔡仲,名胡,因“率徳馴善”,不與其父同流合污,周公便讓蔡仲續封于蔡國,奉祀蔡叔。最后戰國時期,蔡國被楚國所滅,后蔡國子民以國為姓氏。
宋姓
宋姓的發源地在今天河南商丘。
三商之源
宋國的第一代國主就是微子啟,商紂王的哥哥,子啟最早的封地在今天山東境內,封于山東境內的微地,所以“子啟”又叫“微子啟”,并不是他姓微,而是他封地在微,今天山東境內有個景區叫微山湖,可能跟微子啟有關。
前面我們提到過他離紂王遠走他鄉。周武王滅商后,他讓宗族之人帶著商族宗廟祖先的祭器,抬著棺木,捆綁雙手,赤裸上身,跪求武王保全商族的香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滅國不滅祀”,武王答應他的請求封商紂之子武庚于“殷”地。
因為三監之亂,武庚等都被周公鎮壓,因微子不與武庚同流合污,沒有參與叛亂,畢恭畢敬,周公就把他封于商之舊都,也就是商族的發源地—商丘,建立了宋國。公元前286年,齊、楚、魏聯手滅宋,宋國滅亡后,子民以國為姓氏。
許姓
許姓的發源地在河南許昌登封。
許姓的始祖是許由,許由是遠古時代許族部落的首領,他帶領著部落主要活動于今河南許昌、登封一帶,所以許姓出自河南的許昌和登封。
許昌
許由親政愛民,德行操守可見一斑。因為他有賢德的美名,帝堯聽聞許由的名聲,想禪位于他,于是派人去請許由,許由不聽不從,躲到箕山腳下;帝堯一看,許由人品果真不錯,還不死心,又派人去請許由,許給他“九州牧長”的官職。
許由還是不聽,他覺得帝堯讓位給自己的言語污染了自己的耳朵,直接跑到潁河邊,臨水洗耳,這也是“洗耳恭聽”的來歷。后世的隱士高人,都把許由稱為隱士的鼻祖,淡泊名利的代表。所以說許姓的發源地,是河南的許昌和登封。
葉姓
葉姓的發源地是河南平頂山葉縣。
葉縣縣衙
葉姓的始祖不姓葉,姓“沈”,名“諸梁”。其父春秋時楚國武將左司馬沈尹戎,在與吳軍對戰中戰死沙場,楚昭王有感于其父的的功績,封沈諸梁于葉邑,食采于葉,也就是今天河南平頂山葉縣。沈諸梁在葉縣任職葉邑尹,因“楚邑大夫皆稱公”,楚國封君皆稱公,所以葉地百姓尊稱其為“葉公”。
說到葉公,大家都會想起“葉公好龍”,說的是表里不如一,其實歷史上葉公是一位勤政愛民頗有作為的好官,葉公在葉邑治水開田,平定白公之亂,官至楚國宰相,深受百姓愛戴,他的后世子孫就以葉為姓氏。
除了這些大的姓氏,另外夏、尹、商、呂、邱、蘇等姓都出自河南。
夏姓
夏姓發源地河南開封杞縣和淮陽。
夏姓來源有兩支,一支是,商湯滅夏之后,封夏禹后裔東樓公于今天河南開封的杞縣,他的后代以夏朝國號為姓,稱為夏后氏。
夏姓的另一支,是西周初年實行分封制,舜帝后裔媯滿被封于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傳至第16位君主為陳宣公, 陳宣公有個兒子叫少西,字子夏,他的孫子征舒,射殺陳靈公,自立為侯,自征舒之后,以祖父少西的字子夏為姓,為夏姓由來。
尹姓
尹姓發源地河南洛陽宜陽縣和新安縣。
上古時期,少昊有個兒子名殷,任工正之職,被封于尹城,今天河南洛陽宜陽縣西北、新安縣東南,他的子孫世襲工正之職,后人以地名為姓氏,就是尹氏。
商姓
商姓發源地河南商丘。
上古時期,堯帝繼位之后,封他的兄弟契(姓子)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建立商國,后來成湯滅夏建立商朝,至商紂王時,大臣商容,以國為姓,武王伐紂滅商之后,商容和商朝王族子孫皆以商為姓。
呂姓
呂姓發源地河南南陽。
上古時期,炎帝的后裔伯夷,四岳始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被封于呂,建立侯爵呂國,稱呂侯。呂國在今天河南南陽西邊。春秋初期,公元前688年,被楚國所滅,呂國后裔以國為姓。
邱姓
邱與丘同音,作為姓氏,古代通用。
丘姓的發源有兩支,一支出自山東淄博一帶,姜太公因輔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被封于齊地,建立齊國,都營丘,今淄博臨淄以北,后來齊國遷都之后,子孫有一部分留在營丘,以地名為姓。
丘姓另一支源于河南淮陽。西周初年舜帝后裔媯滿被分封于陳國,陳國有一地方名宛丘,在今天淮陽縣東南,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稱丘氏。
丘姓寫作邱,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時候也寫作“邱”。二是因為避孔子的名諱。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推崇為“圣人”,為了避圣人名諱,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發布通知,除四書五經外,凡遇丘字,一律加右耳旁,寫作“邱”。地名的丘字就變成了“邱”。民國初年,丘逢甲倡議恢復本姓,得到了閩粵族人響應,但是仍有沿用邱姓的,所以形成了邱、丘并存的局面。
蘇姓
蘇姓地方發源地在河南濟源。蘇姓的始祖是陸終的長子昆吾。
上古時期,顓頊帝有玄孫陸終,陸終有6個兒子,長子昆吾,昆吾有個兒子在夏代中葉被封于蘇國,今河南濟源西北。公元650年,蘇國被狄國所滅,子孫以國為姓,為蘇姓。
姓氏合二為一,那用什么來區分高低貴賤呢?順應而出了一個詞:郡望。郡望也叫地望,一般指魏晉至隋唐時期,某地人才輩出、人丁興旺,為世人所仰望的這種世家大族就是郡望,用來區別職位的高低貴賤,這些郡望的士族被稱為高門大戶。我們講門第講出身,一直到隋朝實行科舉考試制度,才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隋朝之前,實行九品中正制,看門第,看家世,一個人想做官,想跨越士族階層,那是不可能是事,因為只有士族大家被稱為高門,高門才可以出仕做官,相對來講的貧民就被稱為寒門,也被稱為庶族,而士族和庶族是不能通婚的。我們看過一個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面把嫡出、庶出講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所以,郡望是來區分一個人的家世、出身、門第的,我們有句話說:“寒門無貴子,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
郡望發展到后來又出現了一個名詞:堂號。堂號是具體到某個姓氏的其中一支或者說一房也行,就是舊時一家一族的稱號。
關于郡望和堂號方便大家理解,舉個例子:楊姓。楊姓不出自河南,楊姓源于今天山西洪洞縣,楊氏在山西發源以后,遷到了全國各地,有一支遷到了今河南三門峽靈寶市東北,靈寶以前叫弘農郡,遷到弘農郡的這支楊氏人丁興旺、名人輩出。
弘農楊氏到了東漢時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叫楊震,楊震年少好學,博覽群經,知識淵博,被稱之為“關西孔子”,東漢時官至太尉司徒等職位,其子孫世代出任大官,所以“弘農楊氏”就是我們所說的為當地所仰望,他的子孫后代覺得非常榮耀就稱自己這支為“關西堂”。
姓氏這么多,他的起源有多少呢?姓氏的起源大約14種之多。
前面我們提到的鄭姓、蔡姓、陳姓、宋姓、黃姓等這些姓氏是以國為姓。西周實行分封制,就大大小小封了71個諸侯國,河南境內都有60多個,后來這些諸侯國滅亡之后,后世子孫就以國為姓了,這也是河南姓氏當中,以國為姓居多的原因。
還有以居住地為姓氏:比如,黃帝生于姬水流域,所以姓姬;炎帝居姜水流域所以姓姜;舜生姚墟而得姓姚,舜居媯水又而得姓媯;
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東郭先生和狼,郭,指的是外城,像指示方位的東郭、西郭、南郭和北郭,只要出現這些姓氏的,肯定都是居住于外城的東南西北附近;還有一個姓“門”,城門的門,本意指的就是城門,我們會想到一個人西門慶,西門氏,西門氏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春秋鄭國有一位大夫居住在西城門,所以他以“西門”為姓氏。
以封地為姓氏:展禽食邑于柳下(今濮陽境內)而得柳姓;沈諸梁封葉邑而得葉姓;還有以官職為姓氏,司空、司馬、司徒就是以官職為姓,掌管歷史資料檔案的吏官,史官后代得姓史;掌管祭祀的當中有一個祝官,他的后代以祝為姓;管錢的后代姓錢;周代樂官“鐘師”后代姓鐘等。
以百工技藝專長為姓氏:比如巫師后代,夏商周三代之間能溝通天地人神的巫師,他們的后代就姓巫,有個著名歌手叫巫啟賢,他的祖上估計就是姓巫;以占卜為特長的,后代姓卜。
另外以手工藝為代表的百工技藝中我們提到“殷商遺民十三姓”,武王伐紂滅商之后,殷商遺民當中以手工業見長的,叫殷商遺民十三姓,例如,你有扎籬笆墻手藝人的,后代姓樊,樊字中間的兩個叉號很形象;制繩的后代,不姓繩,姓索;制陶的手藝人,后代姓陶;馬纓工后代姓繁等等。
因避諱或避難而改姓:如避漢明帝劉莊的莊,莊姓改嚴姓;避孔丘的“丘”,丘姓改“邱”姓等。還有少數民族改姓,這里我們舉例北魏孝文帝改姓。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在漢政策當中,有一項就是改漢姓,孝文帝以身作則,率先把自己的拓跋姓改為“元”姓。同時改了是個漢族大姓,據魏書記載,孝文帝一共改了鮮卑族114姓為漢姓,例如改紇(he)骨氏為“胡”姓、普氏改為“周”姓等十大貴族姓氏…大致我們就說這么多。
我們講一句話:“中華上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大家說這句話片面了點,其實不然。中華姓氏很龐大11969個,濃縮到120大姓,中國人口當中,120大姓占比80%將近11.7億。
而這120大姓基本出自三族四帝,即:炎帝族、黃帝族和東夷族;四帝:炎帝、黃帝、太昊、少昊。相傳黃帝25子,得姓者14人12姓,僅僅黃帝兒子這一代就有12個姓氏,我們說的夏商周都是他的后裔。
這12姓又派生出510個姓氏。炎黃二帝聯合之后形成華夏族主體,又吸收周圍的苗、蠻、東夷等部落,幾乎涵蓋了華夏族所有的主體姓氏,所以我們常說尋根問祖河南拜。
尋根問祖河南拜,中原人外遷。
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因戰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有三次,西晉末年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定都建康建立東晉;唐安史之亂后,中原士族避亂南徙;北宋末年,宋高宗衣冠南渡,以臨安為行都建立南宋。
而中原人的外遷基本上都是往南走的,總結起來,有五次大的遷移。
第一次是東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后,北方戰亂不休,五胡亂華,中原地區的王室貴族隨著東晉王室的南遷,也開始南下。主要是由河南遷至鄂豫皖交界處,以及皖贛邊界沿長江南北兩岸。
唐朝中原人南遷有三次。
唐初,唐高宗669年,閩粵交界的漳州一帶(泉州、潮州)發生蠻獠嘯亂,民不聊生,光州固始人(光州,今潢川,固始隸屬光州)陳政奉命前往平亂,公元677年陳政去世,他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閩南。陳政、陳元光父子及所率將士定居閩粵,與當地人共同開發閩南,隨陳元光父子從固始進入閩粵的有58姓,陳元光奏請朝廷在此開州設縣,朝廷設一州兩縣(漳州,漳浦縣和懷恩縣),陳元光被武則天封為首任漳州刺史,史稱“開漳圣王”。
唐中,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大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被迫南遷,對于戰亂后的人口描述,史稱“四海南奔似永嘉”。
唐末,固始人王潮、王審知(秦將王翦王賁之后)兄弟二人轉戰入閩,進入福建,被稱為閩王,兄弟二人帶領27姓進入福建,所以今天很多福建一帶人說自己是中原人,原因在這里。
第五次中原人南遷就是宋高宗的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持續了40多年,講起來很簡單,八個字:靖康之難,衣冠南渡。這八個字包含了河南人的一聲嘆息,一聲無奈,為什么?因為衣冠南渡和靖康之難把中原畫上了一個句號,化成了一個零。中原累計千年的王數從此之后也化整為零,我們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累計千年的中原下到了江南。在杭州和南京短暫停留之后,直接去了北京。
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回來過。大家都說河南的代表是“中”,河南人喜歡說中,河南人可能也就剩下一個“中”字了,夏商周三代的時候我們很輝煌,到了公元1127年,我們畫上了一個句號,所以史學家給我們河南的歷史下了一個定義叫虎頭蛇尾,這是衣冠南渡,皇帝走了,大臣走了,能工巧匠走了,美女也走了,所以中原人走到杭州西湖邊上才會講: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原人外遷的一個特殊人群-客家人。
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都是客人。他們從洛陽一路南遷一直到福建的晉江,這里叫“晉江”,其實跟洛陽有關,因為這里的山川地貌很像洛陽,他們追思西晉王朝,所以把這里取名“晉江”。身在晉江,他們只能入“客籍”而不能入“主籍”,只能作為外來定居的當地人,被當地人稱為“客家人”,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河洛郎”,黃河洛水走出去的好兒郎。
客家人南遷,大規模的也有五次,與之前的河南人外遷有重合之處也有獨立之處基本上是從黃河流域遷到淮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贛江流域。第一次都是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導致的永嘉南渡,從中原遷出的第一站是河南信陽的固始;第二次是唐末黃巢起義之后,從固始進入到福建這些邊緣地帶;
第三次就是宋高宗衣冠南渡,客家人從福建邊緣地帶進入到福建廣東境內;
第四次是滿清入主中原,推行的“移湖廣、填四川”政策,漢族不忍被少數民族統治,一部分立場堅定的客家人又往南遷,到兩廣四川一帶;
第五次是清同治年間,廣東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導致的部分客家人南遷。
清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1864)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因為洪秀全是客家人,軍中將領多為客家人,客家人備受株連,導致客家人再次南遷。
我們中國人講窮家難舍故土難離,出去之后真的是非常的難,大移民辛酸淚,客家人最后南遷至廣東南部和海南島等地,甚至臺灣島,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這次南遷也使客家人走出中國,走向了全世界。
所以有一句話說:客家尋根的首站在福建的泉州,末站在河南的洛陽。從泉州洛陽橋一直到河南洛陽的洛陽橋,如果你真的要問我:根在哪里?我會大聲的回答你:萬根之源皆在黃河!
黃河是世界上災難最多,代價最大的河流,因為黃河的泥沙造就了黃河的災難,但同時又塑造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31萬平方公里的華北平原都是由黃河所攜帶的泥沙沖積而成,所以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另一個名字叫:黃河沖積扇平原。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講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講三皇五帝夏商周一直到宋,累計的2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都選擇在這里立都建都。中國的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半壁江山,文字的起源,參禪問道以及古都精華,姓氏文化,如果沒有黃河塑造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那么我們所講的所說的所有都是浮云。
我們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都源自于大河流域,其他三大古國的文明都已中斷,唯獨華夏文明延續上下5000年從未沒中斷。外國人說,我們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稱自己是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炎黃子孫,無論走到哪里都有一條始終貫穿我們血脈之源的河流,就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