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楊緒軍 李凱菲 《 健康時報 》( 2011年07月11日 第 03 版)
IC供圖
閱讀提示
■從臨床數據來看,40~55歲的中年人約3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硬化,但絕大多數是隱匿性的。熬夜加班、爬山游泳,以為疾病離自己還很遠,但其實,一些身體問題可能已在潛伏了。
■這些“重點人群”,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平常很忙很累,但愛好運動,一有空就會去鍛煉身體,生理上的疲勞與工作的疲勞發生“累加”效應,誘發游泳時意外。
■假如救生員第一時間看到有人不行了,游過去需要30秒,把他扶起來需要20秒,再背他上岸需要兩三分鐘。對一個突發心臟病的人來說,可能已經失去了挽救的最佳時機。
新聞背景:游泳時發生意外猝死,近年來時常見諸報道。39歲的鳳凰網前總編輯、百視通前首席運營官吳征,在游泳時因突發心肌梗塞離世。而就在半個月前,SAP前中國區副總裁、用友致遠前首席運營官黃驍儉在南戴河游泳時,也猝死離世。兩則消息讓網絡上一片嘆惜。
游泳作為一項很好的有氧健身運動,一直受到人們喜歡。健康人群雖然確沒必要暗自嘀咕,但游泳容易發生意外的重點人群卻要從這些事件中吸取教訓。
3成中年人
“潛伏”心臟病
都是IT高管、成功人士,經歷相似,連他們去世的年齡也很接近,而且都是游泳時猝死。
吳征事發后,其妻子在微博中透露,“吳征沒有心臟病。”那么,是什么將這年富力強的中年人推向死亡的境地?
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蓋魯粵分析,男性到了中年其實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段,總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折騰得起,熬夜加班、爬山游泳,以為疾病離自己還很遠,但其實,一些身體問題可能已在潛伏了,心臟疾病就是其中之一。
從臨床數據來看,40~50歲人群中,約3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硬化,但大多是隱匿性的,一般的體檢基本上查不出來,CT檢查、心臟和血管造影等相對好些,但因為是非常規體檢項目,加上費用較高,能做此類檢查的非常少。
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隱匿性冠心病”,很多人會伴有胸悶胸痛癥狀,臨床上也有許多心肌缺血的患者,心電圖表現為心肌缺血但患者并沒有胸悶、胸痛、氣短等癥狀。可怕的是,這種冠狀動脈硬化是易碎的,一旦出現誘因,比如運動強度過大,就很可能突然發生斑塊脫落,引發心梗等問題。而強度較大的游泳運動,就是常見誘因之一。
游泳是一種帶有極強“迷惑性”的運動,跑步時,什么時候冒汗了,什么時候不舒服了,身體會有很大的反應。而在水中游泳,體力消耗會比較大,也無法感受到汗液的排放,產生的熱量也會瞬間被水流帶走,這樣,體力消耗很大,對心臟要求比較高。
蓋魯粵建議,當在游泳時出現胸悶、心絞痛、冒冷汗、頭暈、心律不穩的情況,首先應該停止游泳,到岸上休息。如果有心臟病史,趕緊服用隨身攜帶的速效救心丸,一分鐘就能緩解。同時,可自己摸一下脈搏,如果心跳太快,最好趕緊就醫。
最后,有些游泳池會配有醫務室或醫務人員,緊急情況可求助,同時,趕緊撥打120,以最快速度送到醫院救治。
工作忙加苦鍛煉
更易過勞
據吳征妻子透露,“丈夫周六也一直在加班。”而7月2號,也正是周六,估計也是為了放松身心,吳征在比較疲憊的情況下走進了游泳館。
談及“過勞死”,央視《今日說法》主編張穎對媒體說,“吳征去世的原因并非一日之寒。我們要反思我們是否處于過勞狀態。”
著名健身專家、北京健身講師團秘書長趙之心說:這些人共同特點就是平常很忙很累,但愛好運動,鍛煉疲勞與工作的疲勞發生“累加”效應。
這似乎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鍛煉被認為是減壓的最好方法,但也是最“危險的舉動”。破解之道在哪里?趙之心的回復是:任何運動都是合理的,只有平時加強鍛煉,身體素質好了,工作效率才會高。趙之心提醒,男人30~40歲時,生理機能衰退明顯,最好在這之前就提高身體的“耐受力”。
而最科學、最有效、最安全,強度上又最容易把握的運動模式是,一周三次40分鐘的慢跑或快走,每天30分鐘在家里做一下啞鈴和俯臥撐,有時間做一些壓腿、拉筋等伸展運動。
其實,對于這類重點人群,最好的健身方式就是步行,每天堅持一萬步。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就力挺步行,他稱,“人類170萬年前開始直立,自然進化的結果造就了人的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最適合步行。美國運動醫學會也曾指出,有氧運動中最好的方式一是步行,二是慢跑,三是游泳。但游泳需要特定場地,步行簡單還不用花錢,絕對稱得上運動之王!”
游泳猝死
急救有“三缺位”
游泳場館的醫療急救保障如何?北京健身講師團講師陳志剛曾在游泳館里工作過一段時間,他說“游泳館心臟急救能否有效是個問號”。
發生意外救生員能起多大作用?按照游泳場館建設的相關規定,每個場館都必須聘請救生員,他們大多掌握基本的胸外擠壓、人工呼吸等溺水急救知識,而沒有心臟病突發的急救知識。
有沒有醫務室?事實上,在一些高檔會所,會配備醫務室,但對普通游泳場館來說,就沒設立。
有沒有心臟病急救設備?“就連很多高檔游泳館,似乎沒有聽說過配有心臟復蘇除顫器。”陳志剛說,如果發生問題,人工呼吸、胸外擠壓是僅有的急救對策。
陳志剛給記者算了一筆時間賬,假如救生員第一時間看到有人不行了,15米的距離,游過去需要30秒,把他扶起來需要20秒,再背他上岸需要兩三分鐘。”對一個突發心臟病的人來說,可能已經失去了挽救的最佳時機。
醫學統計調查發現,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鐘內實施心肺復蘇急救,搶救成功率為50%,最高可達54%;如果心跳停止后10分鐘才實施急救,搶救成功的可能僅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