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中國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七言絕句《清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了。但是,您知道關于它的一些軼事嗎?
其一
有人認為這首詩還不夠精煉,應該刪去一些詞句,把它改成了:
清明時節雨,
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改者認為:既然是“清明時節雨”,自然是“紛紛”然,不說自明;行人不在路上,又在何處?故“路上”亦屬多余。“借問”二字去掉,不影響句意;“遙指”者也不必是“牧童”,比如“村姑” 又有何妨?改得有無道理,這里不去談它;有趣的是詩中每句都去掉了兩個字,由七言絕句變成了五言絕句,也很自然。
其二
然而,更有趣的是,有人竟將這首詩變為一首詞,此人即已故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請看: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
杏花村。
相同的字,構造出不同的句子,表達出相同的意境。這不能不說是漢語句法靈活的一種表現!
其三
更有趣的是,有人將這首詩加上一些標點符號,竟改編成了一出短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是原詩的字,但加上了標點符號以后,就變成有時間、地點、環境、人物、動作、對話、語氣的戲劇片段了。
您看,漢語多奇妙!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文字游戲嗎?是的,你可以把它看作文字游戲。但是這種游戲只有漢語可以“玩”,西方語言絕作不出這種游戲的。原因何在?就在于漢語沒有形態,詞與詞之間的關系沒有形態管著,因而句法關系靈活多變,形成了一種生動 活潑的品格。
“正大綜藝”中有句名言:“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我 們不妨套用一下:“不比不知道,漢語真奇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