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大作家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
時間:2017年10月25日
地點:“寫讀創”語文教學微信群
范玉珠:@余永海 豫語?余老師,問您個問題,我們教的六年級,是s版語文教材。有一篇課文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范玉珠:第七段中的“潑潑灑灑”該怎么理解?
余永海:開得有氣勢,很茂盛吧~
范玉珠:謝謝余老師!
屈建華:我覺得潑和灑,應該都來自國畫技法。大面積的,絢爛的花開。
潑,大面積的絢爛的。灑,小范圍的星點的。
范玉珠:@屈建華?謝謝!
葉茂棗實驗中學:潑潑灑灑的,多,艷,生命
魯大鳳:努力活出自我的情態。我是這樣理解并領著學生在朗讀中去體會的。
魯大鳳:@范玉珠?無論面上的點上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努力活出自我,我和妹妹也一樣,要向他們學習,活出自己的精彩
范玉珠:@魯大鳳 駐馬店市?謝謝魯姐姐!
范玉珠:謝謝!我就是覺得不知道該怎么表達。
2017年10月26日 余永海交流實錄
嗨,早安,大家好!
昨天下鄉扶貧的時候,接到了玉珠老師的提問,關于“潑潑灑灑”怎么理解。
隨后,群里做了很好的交流:
我和葉茂老師呢,主要是從意思與表達的效果,說了對這個詞的理解。
屈老師呢,是從詞的本意進行了解釋,引用了百度的資料。而大鳳老師呢,是從情感的體味來談的。
我們以上所做的交流,從三個角度對這一詞語進行了解讀。我們這個探討,是進入了教語文的第一重境界。
那么,如果交流探討僅僅停留在此,將是非常遺憾的。我想,我們還應該繼續的交流,進行語文教學的第二重境界的探討。
第二重境界,那是什么呢?
那就是“潑潑灑灑”這個詞語,作者為什么要選用它來寫?能不能用其他的詞語來替代呢?替代后能不能也寫出這樣的狀貌,傳遞出這樣的情感,取得這樣的表達效果呢?
也就是要引到學生體悟:怎么樣來表達?
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就進入了第二重境界:由文本解讀,上升到文本的語文教學的解碼,即文本解寫。這么教與學,語文教學一下子就“更上一層樓”了。
做了這個后,我們還要把教學引進第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就是,讓學生嘗試,來寫一些。這里作者為了表達某種情愫,描摹花開的茂盛,開的有氣勢,寓情于景。
能否讓學生使用上“潑潑灑灑”寫一句或一段話呢?
可否引導學生寫寫凋落的花、頹敗的景等等,借以表情達意?
可以說第一重境界是教學鋪墊,打基礎;第二重境界是教學提升,發展思維;第三重境界是活化運用,形成能力。
我想,有了這三重境界教學,這樣的課文課教得可謂潑潑灑灑了。很多語文老師和教學就不會或至少會少一些“學了那么多課文還不會寫”的遺憾了。
要減少這種遺憾,我在此要明確的說: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必須由“文本解讀”邁向“文本解寫”。這是教好語文的正確選擇!
魯迅在《不應該那么寫》里說,大作家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因為在學習者一方面,是必須知道了“不應該那么寫“,這才會明白原來“應該這么寫“的。
而這“不應該那么寫”,如何知道呢?
魯迅隨即引入蘇聯惠列賽耶夫用未定稿與定稿比較來解決此問題的辦法,并引述了惠氏的形象說明:“在這里,簡直好像藝術家在對我們用實物教授。恰如他指著每一行,直接對我們這樣說——‘你看——哪,這是應該刪去的。這要縮短,這要改作,因為不自然了。在這里,還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顯豁些。’魯迅認為“這確是極有益處的學習法”。
由此可見,“寫讀創”課堂教學進行“寫讀融合”的有效性,彰顯了與那些將閱讀與寫作割裂的教學的突破和優勢。
汪曾祺對“寫讀創”也是大加贊賞的,請看:汪曾祺竟這樣推崇“寫讀創”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