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創”教學課例談
在立德樹人的語境下,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性”肆意泛濫,呈泛化之勢,造成課堂信馬由韁,教學效率低下。如何實現課堂教學中“文道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呢?
下面,請看“寫讀創”教學課例,以析“寫”引領思維,在課堂教學中追求“文道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
【課例】
《祝福》教學中,教師提出了“祥林嫂之死由誰負責”的問題,有個學生說“四嬸也有很大責任。”
師問:“何以見之?”
生答:“她跟魯四老爺是站在一頭的。課文是這樣寫的。”
師問:“怎么寫的,能具體說說嗎?”
(學生沒有讀懂課文,沒話可說。)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特別讓學生體悟四嬸前后三次勸阻祥林嫂參加祭祖的語句:
第一次說:“祥林嫂,你放著吧!我來擺。”
第二次說:“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
第三次卻說:“你放著吧,祥林嫂!”
學生比較發現,從內容上看,這些話并無什么不同,但在語言形式上卻有很大區別。
教師追問:四嬸開頭是“先呼后阻”,后來是“先阻后呼”,當中反映了四嬸心理活動上的什么變化?
師生再次揣摩課文的語言,從中發現:
“先呼后阻”的語氣比較委婉,四嬸只是從心里不希望祥林嫂參加祭祖;
“先阻后呼”則表示出四嬸說話語氣比較強硬,其話外之音——一個不潔的女人,怎么可以參加祭祖呢?
【教學環節小議】
析“寫”環節:領悟了語言運用,品味了思想感情。
運用比較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這里的細微差別,顯現了她對祥林嫂前后不同的態度。而祥林嫂由此明白了捐了門檻后,自己依然不干凈時,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可以說是四嬸的這句話最后將她推上了生命的絕路,封建文化的祭臺。
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細心品味課文語言的細微差別,而從中看到了祥林嫂這一如塵芥的生命結局,怎能不對她產生同情呢?
由以上課例可見,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分解看,會想是會聽讀與會說寫的前提,教師以析“寫”來引領思維,直奔靶標,這樣就更好的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了“文道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效深度融合”的追求。
精彩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