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讀書筆記
有朋友在我的博客中留過大致這樣的話:有時候,校長的職業倦怠比教師還嚴重。
我完全能理解這樣的意思,在接近20年的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很多的校長,他們訴說過這種倦怠,我自己也親身經歷了試圖擺脫這種倦怠而又無法擺脫時的無奈。產生倦怠的原因自然是多種多樣的,有普遍性的原因,也有具體環境具體個人的原因。
這個問題,這個嚴重的問題,讓我一次次地陷入沉思:
事業的激情為什么會不是隨著歲月而遞增,反而會因為時光而消解?
有沒有一種路徑,可以消解職業倦怠,而永遠保持良好而積極的狀態?
有沒有一種人生,永遠有詩意,永遠有熱情,永遠有創造的欲望,永遠有不滅的理想?
我一次次地想到偉大的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這位偉大的校長,這位偉大的教師,為什么能夠在一所學校里終其一生,創造了世界的教育高度呢?
在我沒有擔任校長之前,我就這么想,在我擔任校長的第一天開始,我仍在想:要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去做校長。
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做校長,不是什么都照著他的樣子做。——這是永遠不可能的,也是絕對不可取的。
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做校長,一定是一個有滋有味的幸福校長。——這是非常可能的,也是絕對可取的。
曾經簡單地翻閱過《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但從今天起,我想,我要重新穿越這部著作,我要認真聆聽偉大聲音的召喚……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2.關于“教育思想的領導”,大家都在說,大家都在引用,但是,如果認為校長應該用一套先在的教育思想去“指揮”學校,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教育思想”必須是學校中“生長”出來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校長只有從無窮無盡的現象中看出問題的相互聯系,才會對學校實行真正的領導。”(P3)強烈認同!看出這種“相互聯系”,從中提取并形成學校的教育思想,這才是真正的“思想的領導”。
3.“教學相長”這個詞,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筆下是這樣呈現的,它絕對不僅僅指知識的“相長”:“教育——就其廣義來說——這是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斷充實和更新的一個多方面的過程。”(P4)那么,如果教育者沒有感受到“精神上不斷充實和更新”,就不算是真正的教育。
4.領導者自身的精神富有是那樣的重要的:“首先就要不斷地自我充實和自我更新,使自己在精神上今天比昨天更富有。”(P4-5)
5.“領導學校工作的秘訣之一,就在于喚起教師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興趣。”(P5)我絕對認同這個觀點,但是,我以為,這并不簡單地等同于“一起研究某個問題”;雖然,“一起研究某個問題”是需要的。喚起這種興趣,首先是樹立一種精神,“精神”是學校中最寶貴的財富,在我看來,在學校里,沒有比教師的精神狀態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對于一位校長的“工作”來說,沒有什么比“喚起”更重要的事情了。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6.關于低年級學生與大自然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他十分反對“從最初入學起,我們就把兒童眼前通往大自然這個迷人世界的大門關閉了”(P6),“他們只是背誦描述這些美妙事物的枯燥乏味、蒼白無力的詞句”(P6-7)。蘇大師把“大自然”看作是思維的源頭,智力發展的源頭。他特別強調在大自然中發展詞語,也就是發展思維。他認為離開了大自然,“詞語是在缺乏鮮明形象的情況下進入他們的意識的。”(P7)
7.真理永遠不是只寫在書上的,真理只能從自己的生活中來。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真理的“發現”。他說,“盡管這些真理是在教育學中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的,可是對我們來說,它們卻是真正的發現,是我們自己的發現。”(P10)——只有“自己的發現”,才是刻骨銘心的。我舉雙手贊成這個觀點。
8.沉到學科研究中去,沉到學生研究中去,教師職業的全部樂趣就藏在其中!蘇大師這樣告訴我們:在創造性的思想誕生的過程中,“許多學校的教師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的消極情緒,便會被對本職工作的濃厚興趣所取代。”(P12)
9.沒有行動的思想,那是一種怎樣空洞的東西啊!蘇大師說:“教育思想離開了具體的行動,就會變成不結果實的花。”(P14)
10.很喜歡蘇大師用的一個詞:“抽取”。他說:“從千萬種日常現象中抽取出來的教育思想,才是教育創造的實質所在。”(P14)在他看來,所謂“教育思想的領導”的基本特征就是這種“抽取”。
11.蘇大師認為,“沒有提出問題以及尋找各種事物間因果關系的愿望,那么任何時候也點燃不起這種探索的火花來。”(P14-15)而,“只有當你想使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變得比現狀更好的時候,只有當你因思考為什么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結果而坐臥不安的時候,你的頭腦中才會產生能夠點燃創造性思想火花的問題來。”(P15)——這段話,似散文詩一般美!
2010年6月15日星期二
12.個人的創造與集體的信念是相融的。蘇大師說:“哪里的教師能從集體的信念出發來看待個人的工作,哪里就會有創造性的勞動。”(P19)——我們學校開學前后的一段經歷很雄辯地論證了這一點。而教師每個人的“個人創造”,“像一條條永不枯竭的溪流,匯聚成集體技巧、集體經驗的巨流”(P22)。
13.蘇霍姆林斯基對于課堂的重視在校長中是極其罕見的。他說:“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的科研工作最緊張的時刻就是上課和聽課:自己上課,聽別的同事上課。課,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課,就是創造活動的源頭,就是教育信念的萌發園地。”(P23)
對于校長是否要帶班級,校長是否要上課(上課與帶班級不是兩個概念),前幾年在各大媒體上的爭論不可謂少,但終也爭不出一個結果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雖然目前沒有“上課”,更沒有“帶班”,但我十分敬重蘇大師的觀點,也正因此,在我的眼里,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完整的教育大師”!常年堅持每天兩節的聽課,使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源源不斷!但是,蘇大師的“聽課”質量更勝于其數量,蘇大師是善于從“大量的聽課”中發現規律、尋找教育難題破解的校長,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即使整天在聽課與上課,也無濟于事。——“只有對一系列課作過分析之后,才能進而對各種教育現象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概括。”(P23)——我十分心動于“概括”兩字,一次又一次地心動,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教育科學和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人”(P10)。
今天,我們每一次重溫蘇大師,怎不汗顏:我們離“蘇校長”有多遠?
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
14.學校工作的奠基石是什么?蘇大師告訴我們:“教師掌握的知識,就是這樣的一塊奠基石。”(P29)——聯系《給教師的建議》的諸多觀點,對于“奠基石”三個字的理解會更深刻!“要想觀察課堂上學生的腦力勞動情況,教師懂得的知識就要比教給學生的多許多倍。”(P29)而且,他認為這是“學校的領導”的“實質”:“學校的領導實質上應從這里做起:使教師打下掌握教育技巧的堅實的知識基礎。不打好這個基礎,就既不會有創造,也不會有教育信念。”(P29)
15.校長的使命是什么?蘇大師給我們的建議是:“我認為校長的使命就在于使每個教師都成為善于思考、勤于鉆研的研究者。”(P32)這一點需要我去認真思考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16.對于“學生腦力勞動”的關注與研究,蘇大師也是我們的楷模。事實上,沒有學會研究學生,不能算是學會了教育。在蘇大師的學校,“每年都舉行討論會,專門研究學生的腦力勞動”(P30)。觀察與研究學生,他們關注的問題我們今天仍然應該關注與研究:“學生順利掌握知識的能力究竟是什么?能力的高低優劣應如何解釋?為什么一個學生理解、記憶和掌握教材非常快,甚到毫不費力,而另一個則困難重重?怎樣才能使全體兒童的能力都得到發展,才能使‘機敏’的這個智力品質不斷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