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方城不由得想起了晚清時期,左宗棠平滅阿古柏,收復新疆之戰。
1865年,阿古柏乘清朝內憂外患之際,悍然入侵新疆,經過一系列的軍事政治活動,先后侵占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區,并于1870年,自立喀什噶爾,狼子野心昭示全疆。
殖民印度的英國人為扼制俄國的影響向南擴張,便暗中支持阿古柏建立帝國,并派遣使團前往喀什與其協議、通好。而俄國突厥斯坦總督考夫曼擔心英國影響力在新疆日益增長,以保護通商為借口,于1871年7月出兵占領伊犁。
列強就是列強,在占領伊犁后,俄國聲稱只是為了維護邊界免受叛軍的侵擾,不得以采取得保邊占領行動,并且稱只要清朝在新疆恢復統治秩序,俄國就歸還伊犁。實則是沙俄想乘新疆混亂之際,長期占據伊犁及北疆地區。
更為可恥的是俄國和英國,為了謀取在新疆的最大政治和經濟利益,不顧一切,先后承認阿古柏政權,試圖分裂清朝。
此時任清朝陜甘總督的左宗棠,接連上奏朝廷,就新疆問題的嚴重性發表了自己的主張,力主進軍新疆平叛,以絕英俄非分之想。就在此時,一場由日本策劃的臺灣危機突然爆發。
短短的幾年間,我們的近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便由清朝昔日眼中的“倭國”,變成了我們的勁敵,居然敢公開與“中華上國”叫板。最終對外自帶綿羊屬性的清朝政府,在日本武力的威脅下,只能賠款了事,臺灣危機暫時平息。
日本的崛起,讓清朝深感海防力量的不足,以恭親王奕?、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的朝廷重臣,認為當務之急應加強海防,建設海軍,取消新疆戰事,持這種意見的官員被稱為海防派。
而一方面,許多官員雖對海防的重要性表示認同,但反對就此削弱邊塞防御力量來發展海軍,認為俄國即可由陸路,亦可由海路進入中國,俄國比日本或西方列強的威脅更大,他們被稱為塞防派,其代表人物便是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
平心而論,海防、塞防對當時已淪落為半殖民地的清朝都切中要害,言之有理。但是比較而言,此時阿古柏已在南疆立國,沙俄也已進兵伊犁,實乃當務之急。權衡利弊,清廷在沒有放棄創辦海軍計劃的前提下,還是于1875年4月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左宗棠就是在如此錯綜復雜的國內和國際形勢下,坐鎮甘肅蘭州,為平滅阿古柏、收復新疆做著精心準備。
經過一年的準戰,六十三歲的左宗棠,抱著決死之心,抬棺將帥營移至肅州。本著“緩進速戰”,“一擊即中”的策略,左宗棠的前鋒主將劉錦棠,率領三萬人馬猛攻叛軍,迅速進入新疆。經過半年的激戰,收復了新疆北部。
連戰連敗,退守南疆的阿古柏惶恐不安。他派出使者前往倫敦以尋求英國的調停,而左宗棠的大軍迅速有力的攻入南疆,不給阿古柏叛軍以喘息之機,絕望中阿古柏服毒自殺。其死后他的幾個兒子仍試圖負偶頑抗,但因內斗不至,互不救援,被左軍各個擊破。到1877年底,除伊犁仍被俄國人占據外,新疆全境收復。
新疆勝利的消息傳到京城后,滿朝文武無不歡心鼓舞。中俄之間《圣彼得堡條約》簽定后,俄國將伊犁全部交還清朝。1884年,清廷將新疆改為行省,并任命在收復新疆中功勛卓著的劉錦棠為首任巡撫。新疆建省,無疑是一次偉大的制度革新,是清朝邊疆建設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