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吐槽說,很多寫作道理自己都懂,也收集了不少素材,可還是寫不好,一堆材料拼湊在一起,邏輯老是不順,不能有機結合,總覺得相互間“隔著”點什么。
怎么辦?
這其實是材料運用技巧的問題。我的經驗,在公文寫作中,使用材料是一門學問,古人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句話揭示了用兵中思考、謀略、策劃的重要性。按現代管理學理論,管理必須注重統籌,善于站在全局思考問題,審時度勢,協調各種關系,使各方和合不悖。
我感覺,運用素材也是這個道理,同樣存在協調關系的問題,否則,材料間就會“鬧矛盾”“不合作”。
如何才能把材料用好呢?我覺得需處理好以下4對關系。
1.材料與觀點的關系
寫作的目的是表達觀點,觀點決定著如何選材,如何用材。所以,你的素材能不能派上用場,關鍵就看素材是否支撐觀點,是否服務于觀點,若是沒有支撐,再好也沒用,也沒必要用。寫作過程中,寫作者必須把握好,讓材料和觀點和諧統一。
2.素材與素材的關系
同一個文稿里的不同素材,乃至同一場合下的不同文稿里的素材是有關系的,不能孤立地使用,要協調好相互關系,前后要有銜接、呼應,風格一致,形式統一,觀點不能抵牾,前后不能矛盾。
3.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好的表達就是把問題說清楚、講明白。素材只是表達的手段,不能為了表達而表達,因此要避免堆砌材料,建議能用一個說清楚的,決不用兩個,可用可不用的素材,堅決不用,這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4.素材與意境的關系
素材從來沒有“標準件”,從來沒有“即插即用”這種說法,因為每個素材都有不同的使用價值,有的適合用其觀點,有的適合用其數據;有的適合用這個角度,有的適合用那個角度。若不作適當“調校”,素材與文稿就不“兼容”,搞不好還發生“排異反應”。
因此,在寫作中,需要根據上下文語境來合理選擇素材。比方說,某個段落想表達“經濟發展總量上新臺階”這個觀點,就可以選用量化的經濟發展數據來說明;若想論證“證措施有效、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這個觀點,就可以選用相對的增長速度指標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