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壹學者”公眾號,獲取以下全部內容
千部圖書 | 百萬論文 | 前沿資訊 | 科研工具
學術會議 | 實名社交 | 著作出版 | 學術活動
生活中常用的十大心理學定律
投稿郵箱:yixuezhe@rucdm.com
編輯微信號 xuezheqy
小壹說
心理學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其重要性逐漸被大家認知,今天介紹的就是生活中常用的十大心理學定律。在介紹心理學定律的同時,小壹也會在文中推薦一些心理類的書籍供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學。
1、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人際交往中主體信息出現的次序對印象形成所產生的影響。首因效應是指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對印象的形成影響很大。
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面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后的一系列行為。
早在我國的孔子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所處的時代,人們就極為關注自身發展的問題。而致力于探討和解決發生在母腹到墳墓之間的人的一生中所有心理變化問題學科——發展心理學,正是一門幫助人們關注、認識和思考自身發展奧秘的科學。
2、詹森效應
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如何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
不少學生也有類似現象。平時學習基礎扎實,考前準備充分,然而一到大考,卻發揮失常,往往表現為緊張、慌亂,甚至記憶驟退,腦海里似乎一片空白。其中主要原因是同學們對考試期望值過高,而又缺乏自信。只想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癥狀隨之而生:首先要增強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才能在考場上沉著冷靜,使自己進入'角色',發揮出正常水平。
其次是淡化考試結果,注重具體過程。不去多考慮考試的結果,減少考試過程中的干擾因素。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體的解題上,這樣不僅能提高答題的準確率,而且能使心理保持平靜與放松。再次要注意多用肯定的詞語來喚起積極情緒,特別是遇到困難時,要用'冷靜!細心!沉住氣!'等詞語暗示自己,進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詞語,如'別緊張!別慌!可千萬別出錯!'等詞。
前瞻記憶是記憶心理學新興的研究領域之一。本書在這一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前瞻記憶的研究內容、研究工具與方法進行了介紹,著重對社會心理學視野下前瞻記憶的特點、機制與影響前瞻記憶的社會心理因素等研究進行了梳理。
3、杜根定律
杜根定律——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勝利遲早都屬于有信心的人。
杜根定律的現代意義:
一、信心決定成敗。
二、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往往也是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
三、對事業懷有信心,相信自己,乃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
書中專門介紹了對罪犯的心理進行測評的過程、方法和罪犯心理評估的主要內容。此外,《罪犯改造心理學》還特別關注了監獄人民警察的角色心理和職業倦怠問題,討論提出了預防監獄警察職業,倦怠的方法和措施。
4、韋奇定律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即使你已經有了主見,但如果有10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象被稱為“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的四大主要觀點:
一、一個人有主見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二、第一要確定你的主見是正確的,第二要確認你的主見不是固執的;
三、未聽之時不應有成見,既聽之后不可無主見;
四、不怕開始眾說紛紜,就怕最后莫衷一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一旦選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標,選定了想要的生活方式,就不要用別人的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堅持不懈,直到成功,這才是我們所想要的結果。盲目聽信別人的評論,不加思考的采納別人的觀點,只能導致自己無所適從,迷失最初的方向,最終一事無成。只有走出韋奇定律的誤區,才能獲得不一樣的成功。
以教育部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標準,在闡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特點及其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精選了廣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技能比賽獲獎教師的部分優秀教案,呈現了教師們的教學設計和教育智慧,旨在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提供真實的教學案例和有價值的教學反思,進而為探索發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提供借鑒。
5、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要避免巴霖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要學會面對自己。
要學會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優缺點,全面的認識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要掩耳盜鈴,也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以己之長比他人之短,更不要以他人之長比己之短。
第二,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于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第三,以人為鏡。
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當然,在選擇對象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第四,要定期總結。
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認識自己,從而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尤其提醒:網上隨處可見的心理測試、星座分析,只能作為是一種娛樂游戲,不必太過當真。
通過梳理兒童心理學領域比較有影響的實驗來闡述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兒童心理學》包括8個方面64個實驗,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體系。每一個實驗都盡可能完整翔實地闡述實驗背景、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同時盡可能深入地分析實驗所揭示的道理。
6、跨欄定律
跨欄定律,即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面前的欄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一位名叫阿費烈德的外科醫生在解剖尸體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為了抵御病變,它們往往要代償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機能更強。
按照阿費烈德的'跨欄定律',可以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譬如盲人的聽覺、觸覺、嗅覺都要比一般人靈敏;失去雙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強,雙腳更靈巧,所有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如果你不缺少這些,你就無法得到它們。一個人的缺陷有時候就是上蒼給他的成功信息。
好奇心理學是研究好奇心的本質、內涵、度量,好奇心與其他心理特征之間的聯系,與好奇心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運行規律,好奇心對人的成長、想象和創造的作用,最終尋找好奇心的保護、培養和提高方法的新的心理學分支。
7、名片效應
所謂名片效應指的是: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愿同你接近,從而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這里,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盡快促成人際關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于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忠實記錄了張道龍醫生咨詢與督導的現場對話全過程,包括二十七個不同家庭的真實案例,并加以精彩點評,將為更多遭遇問題的家庭提供幫助,也為更多健康家庭提供參考。
8、親和效應
人們在交際應酬中,往往會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者相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這種接近會使雙方萌生親密感,進而促使雙方進一步相互接近、相互體諒,稱之為親和效應。
在交際應酬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彼此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近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而這種相互接近,通常又會使交往對象之間萌生親切感,并且更加相互接近,相互體諒。交往對象由接近而親密、由親密而進一步接近的這種相互作用,就是所謂的“親和效應”。應該區別一下親和效應和名片效應:親和效應是長久性的、自發的,多是無意識的。名片效應是短時間快速的、有目的性的、多是刻意的。
本書重點闡述了從古希臘到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學派的對立和爭論,以及每個時代最有代表的重要見解和發現,全面分析了心理學在主要國家中的學科發展以及各個分支的走向;幾十年來一直是心理學界的首選經典讀物。
9、蹺蹺板互惠原則
'蹺蹺板互惠原則'是在同事、朋友、夫妻等等人與人之間相處時,所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不能永遠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錯,如此整個過程才好玩,才會快樂。如果游戲的雙方都自私的不肯往下壓,那么游戲將不能繼續下去。就有當雙方都不停地輪流向下壓,才能交替的享受游戲的樂趣。這就是蹺蹺板互惠原則。
俗語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一個永遠不吃虧的人,即使占了很大便宜,也不會快樂。因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的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互動卻失去了應有的樂趣,對自己或對方都是一種遺憾。
10、冰激凌哲學
賣冰淇淋必須從冬天開始,因為冬天顧客少,會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會害怕夏天的競爭。
同樣的,只有吃過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經歷過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樂。所以,想要再順境中事業能夠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須在逆境中經歷一番錘煉。這就是由臺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提出的“冰激凌哲學”。
千部圖書 | 百萬論文 | 前沿資訊 | 科研工具
學術會議 | 實名社交 | 著作出版 | 學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