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生日,故舊時有迎財神的年俗。正月初五凌晨,各家商店開市,門窗大敞,金鑼奏響,爆竹齊鳴,牲醴畢陳,以迎財神。
向財神像頂禮膜拜的主要祭品是羊頭與鯉魚,諧音開頭吉祥和里外有余。在一些地區,正月初五還有“送窮”的習俗,就是把室內的灶灰和垃圾集中起來,送出門外,燃鞭放炮以驅邪除穢。寓意送走窮困,擺脫晦氣,在新的一年迎來富裕和幸福。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之“破五”,家家戶戶要包餃子吃,名曰“咬破五”。這天包餃子,在剁餡時有意將菜板剁得叮咚山響,四鄰皆可聞,以示“剁小人”;餃子褶要捏得嚴嚴實實,這叫“捏小人嘴”,使之不能再搬弄口舌,滋生禍端。可見天津人對“小人”深惡痛絕。
家家戶戶剁“小人”,這“小人”又指誰呢?恐怕很難說清楚。人們心目中的“小人”,如果把它藝術化,就指戲劇舞臺上勾著白臉、心懷鬼胎、行為不軌的丑角兒。人們把上一年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身上。認為只有除去“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其實,痛恨“小人”,在宣泄疾惡如仇的情緒之外,客觀上對于推進道德自律不無裨益。另外,正月初五白天夜里鞭炮不斷,名曰:崩小人,帶有避邪免災的意味。此年俗至今仍沿襲。破五之日,迎財神與剁小人,一為祈福,一為避禍,似相抵牾,其實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破立相生,相輔相成。
舊時,從正月初一到初五,是春節的高潮,民間存有許多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說話辦事要格外謹慎等等。但過了初五,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日常生活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正常狀態。
天津詩人馮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詞》曾寫道:“新正婦女忌偏多,生米連朝不下鍋;杯碗捧持須謹慎,小心破五未曾過。”大小商店在“破五”這天“開市大吉”,恢復正常營業,熱鬧紅火的春節將漸入尾聲。
春節年俗源于農耕社會,舊時春節,船家供奉媽祖,漁民祭祀海神,鹽戶膜拜鹽母,農民拜祈龍王,商家喜迎財神……異曲同工,為同一機杼。與此同時,各行業也有相應的辟邪免災的民俗事項。
林林總總的傳統年俗,反映了在農耕社會里人們對新春的祝福。如果剔除其中某些落后因素,“破五”民俗事項的實質,昭示民眾熱愛生活以及對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