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這個舞臺,從來不缺電影大師。第五代崛起之后,張藝謀成為了與戛納產生親密接觸的代表,他在這里收獲榮譽,在被國人排斥的時代,張藝謀在戛納得到充分的尊重。
然而所有的熱戀都有結束的時刻,因為《一個都不能少》被懷疑有政治宣傳的嫌疑,張藝謀在1999年發表一封控訴戛納的公開信,徹底與老友決裂。
從相戀到分手再到復合,就像是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但是故事老套的韓劇。似乎老謀子的臺詞就是,“你無情,你殘酷,你無理取鬧。”而當戛納和張藝謀眉來眼去張羅復合的時候,大家就好像見慣了床頭吵架床尾合,也不覺得這有什么意外。
按照雪姨的話說,“真是一出好戲啊。”
初戀期1990:《菊豆》初涉戛納反響不俗,末尾亮相一無所獲
處女作《紅高粱》問鼎柏林金熊之后,張藝謀就被善于招攬人才的戛納電影節納入麾下。涉水商業電影失敗的《代號美洲豹》之后,1990年,張藝謀的第三部電影《菊豆》就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那一年同樣入圍戛納的還有戈達爾的《新浪潮》、小栗康平的《死之棘》,最后大衛-林奇的《我心狂野》收獲了金棕櫚。
張藝謀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回憶了當時的情境,那一年黑澤明的《夢》作為開幕片在戛納舉行首映,開幕式上,幾十位世界級大導演為他頒獎。張藝謀回憶說,“在戛納,我坐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親眼目睹了黑澤明接受終身成就獎。他受到了東西方人民的熱愛和崇敬。”
由于《紅高粱》的成功和西方世界對于中國電影的強烈好奇,《菊豆》剛剛入圍就獲得了廣泛關注,不過第一次入圍競賽單元的張藝謀并沒有獲得任何獎項。
當時《文匯報》的記者表示,張在記者招待會上只要說幾句“政治正確”的話,就肯定能拿獎,但他拒絕了。
這樣的說法有多少可信性現在無從考證,但不管怎樣,張藝謀收獲了世界上最富盛名電影節的認可。
熱戀期1995:《活著》一票落選金棕櫚,張藝謀戛納得意國內失意
《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進一步提高了張藝謀的國際影響力,但是這兩部電影都沒有在戛納登場,而是選擇了威尼斯,結果為老謀子收獲了一座金獅和一座銀獅。
眼看張藝謀越來越有大師風范,戛納也不能閑著,主席雅各布不惜一切努力,終于把《活著》拉到了1994年的戛納。
從現在的眼光看《活著》無疑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之一,影片講述了一段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故事,講述了男主人公福貴一家在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的生活變遷,從而折射出了中國人的生存哲學和社會風貌。
果然不出所料,《活著》獲得了評審團的一致好評,但是張藝謀的對手也不少,昆汀的《低俗小說》、米哈爾科夫的《烈日灼人》都獲得了滿堂喝彩。評委會一時也無從下手。
戛納電影節主席雅各布在自傳中回憶,當時評審團主席是好萊塢著名導演、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開始投金棕櫚,預選評委可以投多票,《活著》得了8票,《低俗小說》5票,《烈日灼人》5票。但是到了第二輪,《低俗小說》就開始領跑,獲得了4票,其他兩部電影3票。第三輪只取簡單多數,《低俗小說》5票,《烈日灼人》3票,《活著》2票。結果《活著》只能和《烈日灼人》并列獲得評委會大獎。
當時的張藝謀由于被各種原因沒能來到戛納,《活著》到現在都沒法在國內公映。結果在頒獎禮上,組委會為他預留了一個空椅子。余華回憶,全體嘉賓起立對著這把空椅子鼓掌。最后鞏俐代張藝謀領獎。
葛優戰勝了《紅》的男主角讓-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成為了第一個戛納華人影帝,那件西服他到現在都留著,前不久葛優被授予騎士勛章的時候,穿得也是那件西裝。
分手期1999:《一個都不能少》被質疑宣傳政治,張藝謀和戛納翻臉
憑借著巨大的國際聲譽和深厚的感情,1995年,張藝謀憑借《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再度入圍競賽單元,不過就張藝謀自己而言,拍攝《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時她和鞏俐的感情走到了盡頭,完全不在狀態的老謀子交出了一部他自己都認為十分失敗的作品。
但是雖然作品失敗了,他還是憑借和戛納的深厚感情,順利入圍了強手如云的戛納競賽單元,并且讓攝影師呂樂最終獲得了技術貢獻獎。
1999年是張藝謀和戛納關系的一次重大挫折,當時的張藝謀已經和張偉平達成了戰略同盟。張藝謀同一年完成了《我的父親母親》和《一個都不能少》兩部作品。據當時張偉平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起初張藝謀打算把《一個都不能少》選送戛納,當得知戛納電影節主席雅各布對《一個都不能少》帶有政治上的偏見并因此表示他不喜歡時,他們曾努力做過工作。
張藝謀曾致函說明情況,但并未改變雅各布對影片的政治評價。但其實雅各布個人表示非常喜歡《我的父親母親》。希望張藝謀撤出《一》,以《我》來替代。而張藝謀對此非常氣憤,這才公開正式聲明將兩部影片同時撤出。
在公開信中,張藝謀表示,“我的這兩部片子都是關于愛的主題。《一個都不能少》表達了我們對孩子的愛心和對我們這個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現狀和未來的憂慮。《我的父親母親》謳歌愛情的至真至純。這是人類共同擁有、頌贊的情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閣下竟以‘政治’的理由對影片加以指責,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政治或文化的偏見。”
張藝謀還說,“長期以來,我一直非常熱心和積極地參加戛納電影節。戛納在我的心目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像世界上許多其他導演一樣,能入圍戛納常常被我們視為榮譽。但今天,我決定退出是因為我對貴節珍視藝術的宗旨產生了動搖。我很遺憾最后是這樣的結果。”
最后這兩部電影的結局都不錯,《一個都不能少》使張藝謀獲得了第二座威尼斯金獅,《我的父親母親》則奪得了第二年的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而張藝謀和戛納則漸行漸遠。
復合期2004:《十面埋伏》展映收獲多少掌聲成懸念
《英雄》之后,張藝謀成為了商業片大導演,開啟了中國電影一個全新的時代。《十面埋伏》延續了《英雄》的創作思路,依舊是大明星搶占國際市場,武俠題材營造中國元素,美術和攝影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
《十面埋伏》被索尼經典買下海外版權,海外片方也亟需利用戛納這個平臺向全球發布新作,獲得更高的關注,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張藝謀又回來了。
因為是展映而非競賽,因此張藝謀沒有了評獎壓力,戛納也樂于以這樣謹慎的方式邀請老朋友回到戛納的海濱大道。
現在看當時媒體的報道,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甚至已經成了無從考證的懸案。有媒體說,“放映結束后,觀眾起立鼓掌,掌聲長達二十余分鐘,經久不息”。也有的媒體表示,放映結束后只有稀稀拉拉的禮貌性掌聲。
其實造成這樣的矛盾很有可能是媒體場和首映場不同的反應,媒體場都是記者,沒有主創出席,除非電影特別好,不然記者就完全不給導演面子。而首映則都是片方的熟人和熱情的觀眾,主創也全部在場,大家總要照顧一下。但不管怎樣,20分鐘掌聲稍顯夸張,如果不信,你拍20分鐘試試。
之后戛納電影節為了紀念60周年大慶的集錦片《每個人的電影院》也邀請了張藝謀執導其中一個短片,不過張藝謀當時為了準備奧運會開幕,沒有出席慶祝活動。
回歸期2014:《歸來》重返戛納
2014年,張藝謀攜《歸來》重返戛納。盡管之前關于《歸來》入圍主競賽還是展映存在各種爭議,但可以在戛納公映依舊說明了張藝謀的影響力。影片在國內公映后,張藝謀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疑問,而對于外國觀眾來講,《歸來》意味著什么,張藝謀以點現面,滴水藏海的手法能否讓外國觀眾看懂,一切還是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