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票房大戰第三天,《流浪地球》票房逆襲登頂春節檔單日票房榜首。
現在可以說了:《流浪地球》的一次小劈叉,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場大逆襲。不謙虛地說,這是一場國產硬科幻片《流浪地球》對春節檔其它電影的降維打擊。
國產硬科幻這回多硬核?電影僅用三天,就從史上最殘酷春節檔殺出了一條逆襲之路。大年初一前三名影片還是《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流浪地球》位居第四位。
但僅僅到了春節檔第二天,影片就反超了《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單日票房僅次于寧浩集結了沈騰、黃渤、徐崢這一國產電影最強票房組合的《瘋狂外星人》。
第三天,反超《瘋狂的外星人》。
能夠讓這部國產硬科幻在眾多觀眾映前的懷疑中完成史上最快票房逆襲的,當然是口碑。夠硬的口碑。
在豆瓣上,該片以8.2分傲視群雄。在貓眼上,該片的9.3分依然是第一。這樣的口碑優勢,無法不令人想起去年的《紅海行動》。
為什么說這是一場降維打擊呢?首先是類型優勢構成降維,當國內觀眾對好萊塢科幻大片審美疲勞,一部口碑過硬的國產科幻片,顯然適逢其時。更關鍵的是品質超出預期,從而引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過去看到國產科幻片就說不行的,服氣了。口碑爆款變成了朋友圈爆款,逆襲之勢無可阻擋。
所以相比《紅海行動》春節檔過半才沖到單日票房第二位、最后時刻反超,《流浪地球》從口碑逆襲到單日票房登頂,僅僅用了三天。
而接下來寧浩的《瘋狂外星人》在口碑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可能已經很難再反超《流浪地球》。
換句話說,2019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極有可能已經提前決出。
那么下一個問題就是:《流浪地球》能復制《紅海行動》的票房奇跡,甚至將國產科幻片的票房標尺,一舉提升到40億+嗎?
當春節檔大盤從大年初一破紀錄的14億,到年初二迅速跌破10億,也許這部國產硬核科幻創造票房神話最大的對手,不是周星馳沈騰黃渤,而是這個“史上最殘酷春節檔”充滿懸疑的大盤走勢。
電影上映前面臨的最大疑問其實有兩個:一是國產科幻行不行?二是國產科幻特效是不是五毛特效?
在電影完美解答了這兩個觀眾疑問以后,口碑推動票房如潮逆襲。
先說特效的事兒。
是不是五毛特效?就得看電影能不能精準還原劉慈欣筆下恢弘壯麗的帶著地球跑路的宇宙壯景。
先看原著——“從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幾百臺發動機噴出的等離子體光柱。你想像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這樣,你就可以想像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了。”
我想任何導演面對這樣的文字都會在受到巨大震撼的同時感到無比的壓力:“雅典衛城上的神殿”怎么呈現?“上帝的噴燈”怎么拍?
《流浪地球》的拍法是:從男主的視角將鏡頭移過去,上萬座行星發動機組成的鋼鐵巨獸聳立于天地之間,接著在巨大的轟鳴聲中,一道藍光沖破云霄直擊長空。
地球跑路,怎么拍?電影光芒劃破寰宇,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在星空中留下痕跡,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游宇宙之間。
那些在影片上映之前一口咬定會看到五毛特效,看到影片預告片依然一口咬定那就是五毛特效的觀眾請告訴我:如果這是五毛特效的話,什么樣的特效不是五毛?
如果《流浪地球》的特效真的做爛了,后面說什么都是廢話,電影會被觀眾一票否決,但電影的特效硬了。
現在我們知道了,電影實際上采用了一種土法煉鋼的拍法,去實現以上的特效效果,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既要硬,又要省。
硬,電影才能實現國產科幻電影硬核跨越。
省,電影才能拍得下來。
《星際穿越》的制作成本1.65億美元,平均到片子里,觀眾目之所及的每一分鐘,合97.6萬美元。郭帆透露過《流浪地球》總制片成本超過3億。這樣的金額與好萊塢的科幻電影相比只能算是小意思,但在中國目前的電影投資領域絕對不是小意思,尤其是,你還是過去很難賺大錢的科幻片。
媒體報道稱,曾有好萊塢的視效總監為《流浪地球》提供方案建議,但未被片方采納——因為對方制定的方案,并不適應國內的環境,也無法滿足影片的質量需求。
啥意思?就是說《流浪地球》沒好萊塢這么多錢,但卻要超越人家的效果。
原因很簡單,要 “成本適中”,最好的辦法是采用綠幕,減少實景拍攝,但導演郭帆要的就是實景拍攝所能帶來的質感,土法煉鋼,就是人力制勝,集合整個團隊,吐血也要從細節上一點點累積起科幻信服力。
當賽博朋克地下城,以及煙波浩渺的末日想象,木星地球引力對撞的畫面,憑借真實的細節和邏輯讓觀眾代入,相信所講的故事是可能發生的,《流浪地球》才真正把硬科幻,干出來了。
那么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
科幻。
電影雖然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實際上只從影片兩萬字的原著中截取了兩百多字的設定和段落,從原著的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新太陽時代等五個階段中的逃逸時代最后階段作為切入點,集中講述了書中的兩個事件:一是人類帶著地球流浪;
二是及地球路過木星的三天里,如何歷劫又脫險。
電影一開場就將末日危機甩到觀眾面前:人類人口只剩35億,而且受木星引力增強影響,地球將于37小時4分12秒后撞擊木星。
但在這場危機背后,實際上是全地球總動員,集體逃離太陽系,開啟的一場長達2500年、橫跨百代人的太空漫游。
這意味著電影不僅要講述一場科幻危機的故事,還要搭建出一個真實可信的科幻世界,在這背后,是制作團隊耗時4年,繪制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制作10000件道具,搭建10萬平方米實景,制作2500個特效鏡頭的用心。
即使將《流浪地球》拿掉“國產”二字,拿到全球科幻片中battle,我們也不輸。
這樣的國產科幻片,才叫真的硬了。
但《流浪地球》以一己之力,將國產科幻片提升到了全球高度,這就是《流浪地球》票房逆襲的原因嗎?
還不夠。
要讓票房炸裂,《流浪地球》還必須完成一場轉化。
導演郭帆,必須在科幻這種源自西方的文化形態與類型和中國本土文化間,找到某種平衡,創造觀眾的共情。
這種共情,首先是科幻場景視覺上的中國化,比如片中北京、上海等地真實的地名和地標建筑,冰雪酷寒覆蓋的上海,被廢棄的地標建筑東方明珠,都把觀眾代入到中國科幻的情景中。
但更重要的共情,來自于科幻情感的中國化。
你讓觀眾相信這是中國在中國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還不夠,還要讓觀眾相信,這是中國人在拯救地球。
好萊塢特效團隊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科幻片,干嘛帶著地球跑路?
因為西方與東方人,對于土地有著截然不同的概念。
郭帆此前在采訪中就曾表示,“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看上去是奇思妙想,其實背后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國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許多西方同類型的片子里,當地球面對全球性的危機時,通常的思維是放棄地球離開。”
但中國人不會。
但電影的共情還不止與此,在我看來,電影最大的成功,并不在特效,甚至也不是對于原著的還原,而是在對原著的擴充中,將中國人的情感和文化塞進了電影里,也是到這個時候,科幻電影的前面,才真正加上了“中國”兩個字。
為什么是中國科幻?就是說我們的科幻片與別人不同,哪里不同呢?親情友情這些,好萊塢也有啊。
但在毀天滅地的考驗面前,中國人的選擇不同。
什么是中國人的選擇?影片前半部分,男主劉啟一家人連車帶人被救援隊征用,協助運送火石。
這時候男主想的不是怎么完成任務,而是怎么確保爺爺和妹妹的安全。這時候他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跑路。
這是不是太狹窄太自私了呢?但這才是中國科幻片的正確邏輯:不讓地球毀滅是很重要,但保住家人的命更重要。
中國人的感情,從來都是家國模式,但也正因為如此,在影片高潮部分,那種動人心魄的親情才煥發出如此驚天動地的力量。
另外一處情節,是當計算機已經預判冒險拯救的成功的可能性為零,但那么多人卻跟著吳京的救援隊一起,以肉身挑戰大數據的結論。
好萊塢科幻片會這么拍?永遠不會!因為不合邏輯。
但這卻最符合咱們中國人的邏輯。因為我們相信:人定勝天。
整部電影,都圍繞男主一家祖孫三代展開,家庭,是人類組成的最小細胞,一個家庭好像算不得什么。
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家比天大,所以一個家庭就可以拯救地球你信不信?
《流浪地球》讓觀眾信了,它就贏了。
《流浪地球》能賣到40億嗎?能!但更重要的是國產硬科幻票房硬核了。
一方面,在科幻大片所必備的宏大世界觀、特效等要素上,《流浪地球》達到了國產科幻電影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現的品質是超預期的。
另一方面,在末世下打包地球流浪的故土情,以及中國式的父子情、家族情又為中國觀眾帶去了情感共鳴,科幻的堅硬外殼,包裹的是柔軟的中國式人情。
這讓影片更加精準地擊中了中國觀眾。
而這種品質上的硬核又引發了一條逆襲曲線:《流浪地球》在春節檔的開場,盡管品質被看好,又有吳京這個賣點,但排片上僅剛好突破10%,可是第三天其排片已經達到了24.1%,加上影片已經完成了從口碑發酵到話題發酵的跨越,接下來完全有可能復制《戰狼2》、《我不是藥神》式朋友圈爆款的神話。
為什么我們要問《流浪地球》能賣到40億嗎?
這不僅是一個票房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電影最終能達到或者接近這個數字,那么這將是第一部國產硬科幻爆款。
可供比較的是,好萊塢硬科幻代表作《星際穿越》的全球票房5.5億美元,約為37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如果《流浪地球》能在國內賣到40億票房,加上海外票房,電影完全可以達到甚至超越《星際穿越》級別的硬科幻電影全球票房級別。
能做到嗎?真的能。
而這就意味著超3億投資的《流浪地球》不會賠錢。
《流浪地球》不賠錢又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投資人相信這個類型,更多的導演去嘗試拍科幻,國產硬科幻影類型才能夠成立。中國電影工業才能真正彌補硬科幻的短板。
毫不夸張地說,影片在春節檔已經沒有對手,但要完成票房奇跡一個巨大的隱憂是:雖然內陸票房在大年初一創下了單日新高,但是新的票房記錄靠的全是高票價,觀影人次相比去年反而出現了下滑,而隨著初二票房的大幅度下滑,接下來《流浪地球》能否實現貓眼預測的40億+就成為了一個懸念。
但無論能否最終達標,《流浪地球》的出現,都是為中國電影工業提了一口氣。
只有《流浪地球》完成這次小劈叉,國產科幻才能邁出第二步、第三步……
國產科幻曾經是不被觀眾待見的類型,即使是《流浪地球》上映之前,有關影片五毛特效的質疑還是充斥豆瓣,而這些提出質疑的觀眾實際上沒看過電影,這是一種固定印象造成的成見。
但現在《流浪地球》打破了這種成見。因為它證明,中國電影也能拍好硬科幻。
電影有一句臺詞:“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這令《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無形中完整了與故事的某種對應,正因為電影主創從2014年至今的四年多時間里,在經歷了撤資、停擺、超期、補拍等種種困難之后,依然選擇希望,才最終完成了這部電影。
已經滿頭白發的吳孟達拍完這部最辛苦的電影后,由衷地說出一句:“值了。”
為什么值了?說一個故事。
2014年,郭帆參加了當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公派留學項目去派拉蒙影業學習,同行的還有寧浩、陳思誠、路陽、肖央。在送行晚宴上,派拉蒙的員工說:“我們不看中國電影,因為有字幕,看著太麻煩。”郭帆回答:“十年后你們必須學會看字幕,因為那時候會有大量的中國電影進來。”
當時那位派拉蒙的員工一定以為這位中國導演在吹牛,但現在他們應該知道了,中國電影人不是開玩笑的。
8.2分的《流浪地球》為什么能帶得動國產科幻片?因為它,選擇了希望。
到最后,曾經不相信國產科幻片的觀眾、國產硬科幻和中國電影,都因為這顆希望的種子,收獲了更多的希望。這真是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