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師德學習體會
教育的發展要以教師為本,教師的素質要以師德為本.教師是落實以德治國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生力軍,所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落實十六大精神,推進以德治校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師該如何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呢?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師重在自重."教師要自敬自重,必須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是改善教育發展環境,轉變教育系統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誠信執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創新施教,要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當我再次觀看了有關師德方面的專題片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以自己的身體護著孩子們的那些教師風范,心中感慨萬千,久久不能平靜.師德高尚的優秀教師,無一不是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偉大的人文關懷,無私的愛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廣闊的天空,他們身上表現出的高尚的師德風范是任何溢美之詞都無法形容的.偏僻山村簡陋的學習生活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老師們忘我的奉獻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許多優秀教師身上表現出的高尚品德和頑強意志,無私奉獻,充滿愛心,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獻給祖國教育事業,用愛心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空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師德的絢麗光輝."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中小學教師的服務對象正是成長中有很強可塑性的青少年,教師良好的師德必然能夠影響學生的一生.身教重于言教,在廣泛開展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師德修養的今天,他們不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深入開展,更是所有教師學習的楷模,行為的指南.
暑期師德培訓感受頗深,深感如何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重非常重要,本人認為,首先就要學會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傳統的“師道尊嚴”理念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有這樣的觀點:學生就應該服
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在開展班級德育工作,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必須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分析、處理問題的原則。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學生的人格尤為重要。
由于受遺傳因素、家庭條件、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學生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教師就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應對每個學生都有全面的細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學生光靠觀察還遠遠不夠,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溝通,溝通多了,就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動表現,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而事實證明,要想讓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批評說教的效果遠及不上和學生談話的效果明顯。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
尊重學生,寬容學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有時還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評。作為一個班主任、一個老師即使學生犯了錯誤,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一味的訓斥,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學生的心。批評學生要慎用批評用語,要講究語言藝術,要處處顧及學生的自尊,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愿意與你作心靈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從思想深處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切實有效地發揮批評的作用。
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就會使師生關系愉快。老師要從愛心出發,愛心出發即是進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關心愛護班級的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教育,是真心的愛護,是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健康成長,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成材。老師有愛心,能夠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才能更加尊敬,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學生?
第一,教師要平等友好地對待學生。
第二,教師要由衷地信任學生。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別是在現今社會,隨著科學的巨大進步,知識的迅速增長,新學科、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情況更為明顯。因此,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