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案:教與學的“路線圖”
在兗州一中,教師要把主要工作,放在課前的“前戲”準備上,“導學案”成為是否高效的關鍵。
在課改初期,教師上課前要編制“預習提綱”。
最初的“預習提綱”的結構比較隨意,除了一個教學目標外,對功能、容量、格式、結構等都沒有作出具體要求。很快,他們發現,“預習提綱”逐漸變成了習題集和考試卷。有些老師圖省事,用電腦下載、復制,資料剪貼的現象越來越多。容量也越來越小,真的變成了“提綱挈領”。學生預習的難度越來越大,面對大量的習題,不知如何下手,預習效果越來越差。
他們分析了原因,認為“預習提綱”這種方式,無法承載課堂改革的重任,必須圍繞引導學生,“實現高效和充滿興趣的學習前置”為目標,重點應該在“學習引導”上。
導和學兩個字,促成他們想到了“導學案”。
“導”是目的,是關鍵,預習材料必須具有引導學習和突破問題的功能。“學”,應以幫助學生學習方便為根本出發點。
新出爐的導學案和“作業”、“試卷”有嚴格的不同。分為8個環節: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問題邏輯、學習反思、作業布置、歸納小結。
他們要求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必須把握好對教材的“翻譯”,把教材嚴謹的、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好老師要做到深入淺出,設計導學案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
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要求在難度、內容和形式上設計分為ABCD四個級別:A級為“識記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時間必須解決;B級為“理解級”,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銜接;C級為“應用類”,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D級為“拓展級”,要求學生能把知識、經驗和社會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掛鉤。
“四級要求”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自主選擇。對于老師而言,導學案則實現了教師從帶著書本走向學生,到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書本、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的轉變。
每個導學案都經三次生成。
第一次是教師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第二次是在課中,經師生碰撞生成;第三次是教師課后要備“課后課”,通過課堂反思實現生成。這樣經三次生成的導學案會被存放在學校的“導學案室”,作為學校的財富留給后人。
他們組織“曬學案”活動,定期出版“高效課堂”簡訊,在學生中搞“高效課堂問卷”,公開公布高效課堂檢查情況。
他們推行導學案上課的“五個強制規范”:要求教師必須一課一案;杜絕學案的剪貼化、簡單化和習題化;必須采用35+10的課堂模式,教師在講臺上精講和點撥時間絕對不能超過10分鐘;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雙色筆,明確已知和未知問題;杜絕單人板書現象。
附:“循環大課堂”教學制
“三步六段”“35+10”循環教學模式概括
模式簡介:三步,即課前、課中、課后;六段:即重申目標、學情調查、問題匯總、精講點撥、當堂測試、小結作業。
35+10循環模式:第一節課的后10分鐘和第二節課的前35分鐘共同組成一節課。
三步為一課,一課分兩段;循環往復,課課相扣。
35分鐘的上法:通過展示實現交流,通過糾錯實現落實,通過點撥實現提高,通過拓展實現升華;
10分鐘上法:明確目標、指導方法、點破難點。
1、 模式的靈魂:一個轉變,兩個前置,三種方法。
一個轉變:師生角色的轉變;兩個前置:問題前置和學習前置;三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2、 過程控制:即時性管理、激勵性評價、體驗性學習。
3、 效能分析:實現了教學成績的跨越;實現了師生教學相長的雙高效益;實現了課上和課下兩種“學習態”的和諧統一。
關于“課前”
教師要求:1、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導學案”;2、設計出課堂教學互動的方案。
學生要求:通過預習解決A、B級問題,對C級和D級問題形成初步“困惑”,以便帶入課堂。
關于“課中”
按照六段式教學模式的要求,實施“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讓每個人都成為交流者。
關于“課后”
教師要求:備好課后課,設計出學生中“未清”問題的解決方案。
學生要求:完成當堂作業,向學習委員反饋“未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