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館藏丨首都博物館藏玉器



首都博物館于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原館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孔廟。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準,2001年經國家發改委報國務院批準實施,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

        首都博物館新館于2005年12月開始試運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大的建筑、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一座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并躋身于“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首都博物館玉器



玉豬龍

紅山文化 
高16厘米 最寬11厘米 內徑2.7厘米 厚2.3厘米
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玉豬龍整體呈'C'形,口微張,獸首肥大,雙耳豎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陰刻線飾多道皺紋,背部對穿雙孔。在出土和傳世的此類器物中,絕大部分已發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該器對研究和認識紅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價值。

玉獸面鳥紋琮

良渚文化晚期 
高38.2厘米

  玉琮產生于新石器時期,主要作為禮器使用?!吨芏Y·大宗伯》記載:'以黃琮禮地',即在禮儀活動中用黃琮表示向地神行禮。此件玉琮玉質為深淺不一的綠色軟玉,并夾有褐、白綹斑,通體平滑光亮。形狀呈外方內圓高柱體,兩端對鉆孔,孔徑僅0.8厘米。器身共有十五節,每節兩凸一凹,與相鄰的面組成一獸面,每個平面都琢有圈形眼。直槽最上方有纖細如毫發的單陰線刻出的鳥紋。整器線條剛勁流暢,琢制規整。

玉鳳形佩

商代(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
長13.2厘米 寬7.4厘米

  佩玉質白潤,經浸蝕局部泛黃褐色暈斑。用絲鋸鏤空線刻,呈回首長尾夔鳳形,周邊為齒狀,有四個單面鉆成的小孔。兩面紋飾相同,精巧寫實。

碧玉戈

商代(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
長44.2厘米 寬8.8厘米

  商代玉戈作為兵器,只在儀仗時使用,實際為禮器。此件玉戈為碧玉質,綠色中夾有姜黃色斑紋,材質堅硬,有極好的玻璃光。

玉鳳紋刀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長4.7厘米 厚0.4厘米
1974年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遺址出土

  玉刀質黃色,經土浸蝕略顯雞骨白色。器體扁薄,上部與兩側有對稱的背齒,下部為兩面刃,刀口較薄。兩面紋飾相同,都以雙勾陰刻線作鳳紋,鳳昂首直立,高冠長尾,在已知的西周玉器中較為罕見。

瑪瑙綠松石玉串項飾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1974年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

  串項飾以瑪瑙為主,形狀大小不一,計110件;其次是綠松石飾件,計48件;再次為玉飾件,形狀除管珠外,主要為形象的牛頭、人面、璧形、獸面、兔形、魚形、蠶形、扁平形、長條刀形、扁圓形等,計21件。

玉雞心佩

漢代(前206-公元220)
長10.2厘米 寬8.3厘米
崇文區永外關廂市運輸公司十二工地出土

  雞心佩是韘的俗稱,最初為射箭時用來護指的工具。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逐步演變成多種多樣的韘形玉佩。漢代玉韘作為佩飾得到很大發展。

碧玉獸面紋璧

漢代(前206-公元220)
直徑21.5厘米

  玉璧是重要的、常見的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時期起,一直到清朝,使用年代長,數量多,用途廣泛,可用做禮器、佩飾、隨葬品等?!吨芏Y·大宗伯》記載:'以蒼璧禮天',即以蒼璧祭天。漢代玉璧較大,樣式較多。此件璧為碧玉質,呈深綠色,間有灰白色浸蝕暈斑,光亮度好。璧上兩面紋飾相同,琢兩組主體紋飾:內圈琢刻排列整齊的谷紋;外圈以粗陰刻線琢獸面紋,獸面的頂上作兩條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圍飾以陰刻細線。

墨玉山形嵌件

唐代(618-907)
長17.7厘米 高10.7厘米
北京豐臺史思明墓出土

  嵌件玉質略帶石性,有自然黑白紋理,正面加工成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溝壑交縱。

羊脂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勒子

北宋'宣和'元年(1119)
高5.8厘米 直徑1.4厘米

  勒子羊脂玉質,細膩潤潔。外呈八角管形,內為中通圓孔。通體各面用雙鉤陰文刻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楷書體,共16行,292字,刻有'皇宋宣和元年(1119)冬十月修內司玉作所虔制'款。字體小如芝麻粒般,筆觸纖細如游絲,娟秀飄逸,顯示了純熟高超的琢刻水平,是極為難得的銘刻玉器

白玉鴛鴦柄圓盒

宋代(960-1279)
通高9.5厘米 直徑7厘米
1962年北京密云縣清代乾隆墓出土

  圓盒白玉質,潤潔細膩,局部有浸蝕后的黃色綹紋。盒上立雕一對鴛鴦,口、胸部相連。以均勻的細陰刻線琢出冠、眼、羽毛。盒為子母口,鴛鴦卻是平剖為二,打開時分為兩對鴛鴦。出土后仍光亮鑒人。

青玉龜巢荷葉佩

金代(1115-1234)
長10厘米 寬7厘米 厚1.3厘米
北京豐臺烏古論窩論墓出土

  佩為青玉質,溫潤細膩。一塊玉料對剖制成。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葉、茨菰及水草紋,單陰刻線示葉脈,紋理清晰。荷葉中心各凸琢一只伸頭相向爬行小龜,以雙陰刻線琢出六角形甲紋。背面僅以粗獷的刀工琢刻出枝梗。古代將這種紋飾稱為'龜游',寓祥瑞之意。這對玉佩構思嚴謹,造型生動,鏤刻精細,拋光極好。據墓志知墓主為烏古論窩論,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距今有八百余年。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掘的有明確紀年的女真族貴族墓,它是研究金朝歷史和玉器發展史極難得的珍貴實物資料。

青白玉折枝花卉紋佩

金代(1115-1234)
長9厘米 寬7.2厘米
北京房山長溝峪金代石槨墓出土

  佩為青白玉,質堅硬。正面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琢刻出枝葉交相纏繞的鎖形佩。花瓣肥厚略內凹,舒展有序。對稱的單陰刻線示葉脈。背面以簡潔的刀工刻出枝梗。鎖佩在漢族服飾中多見,但金朝玉作中極少。此器設計奇巧,精工細雕,拋光甚好,是金墓出土玉器中的佳品。

青白玉雙孔雀圖飾

北宋(960-1127)
長6.8厘米 寬8厘米

  玉飾青白玉質,細潤無瑕。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層紋飾。正面是雙孔雀,上下交錯依附在山石旁。以單陰刻線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遺痕及四組對穿孔,可綴系。

白玉綬帶鳥銜花佩

金代(1115-1234)
直徑6厘米 厚約0.5厘米
北京豐臺烏古論窩論墓出土

  佩為白玉質,潤潔細膩。鏤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葉,葉脈清晰,葉齒整齊。單陰刻格子紋示豐滿的羽毛。背面碾琢粗獷,光素。器物造型新穎,琢刻碾磨精細,拋光甚佳。

羊脂玉凌霄花飾

元 
長12.8厘米 寬7.4厘米
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

  玉質溫潤潔白。四朵凌霄花,花萼相連,兩朵昂首向上,兩朵垂頭向下,花瓣皆作品字形如意云頭狀,花瓣外有三兩條粗細不均的陰刻線,由花萼向上延伸。背面平素。該器造型渾厚,雕工簡練粗放,磨工極佳,花瓣內外俱有玻璃光澤,鏤空處亦平滑無琢痕。題材和做工都具有較為典型的元代風格,但玉質之佳、玉料之大在元代玉器中罕見。 

青白玉花鳥紋嵌飾

元代(1271-1368)
長8厘米 寬6.7厘米

  嵌飾為青白玉質,潤澤潔凈。鏤雕三層交錯的花梗、凌霄花、花蕾及鳳鳥紋,細部用陰刻線裝飾。

白玉蓮瓣形發冠

宋代(960-1279)
高7.3厘米 寬8.9厘米
  冠為古代男子束發之物,唐代盛行。此發冠白玉質,留有出土銹斑。冠面雕琢重疊的蓮花瓣,互相對稱。正面下部琢有一圓孔,與冠背圓孔相對,后配白玉圓簪貫通其中。整個器物線條圓潤,琢磨精細。

青玉胡人戲獅紋帶板

明代(1368-1644)
砣尾長9.8厘米 寬5厘米 最小長1.5厘米 寬4.8厘米
1961年北京海淀區魏公村社會主義學院工地出土

  玉帶板的制作始于唐代,五代、宋、遼、金、明時期都沿襲玉帶制度。玉帶由銙和鉈尾(帶頭飾件稱鉈尾)組成,兩者統稱為帶板。明早期是玉帶板的鼎盛時期,晚期開始衰落,它是官場禮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同的銙數和紋飾標志著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地位。明代只有皇帝、皇后、妃嬪、太子、親王、郡王、公、侯、駙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資格使用。明初玉帶板數量不一定。目前所見明永樂之后的玉帶皆為20塊,其中,銙18塊,鉈尾2塊。明中葉以前玉帶銙紋飾極為豐富,多用鏤雕法。明中葉以后,則以素面居多。此套帶板青玉質,色青白勻凈無瑕。構思新穎,琢刻規整,光亮度好。全套20塊,其中長方鉈尾2塊,桃形6塊,小長方形4塊,尺寸略有不同的長方形8塊,都是深雕地子,有邊框。其中10塊浮雕人物戲獅圖案,6塊桃形的雕刻人物,4塊小長方形的雕刻如意云紋。

青白玉龍首螭紋帶鉤

明代(1368-1644)
長14.5厘米 寬3.1厘米
宣武區右安門外明代萬通墓出土

  明清時期玉帶鉤的用途由實用的腰帶扣,演變為裝飾性的玩賞之物。造型趨于統一,以龍首玉帶鉤為主流。工藝上明代較粗寬,清代較細膩,光亮度高。特別是清代還出現了較多的翡翠龍鉤。此件帶鉤青白玉質,帶土沁,為'蒼龍教子'圖紋樣,龍首為鉤,鉤背上浮雕一子螭,陰刻細毛發飄拂,圓鈕上附一金別子。墓主萬通是萬貴的弟弟,萬貴的長女為明憲宗寵妃,正因為這種戚族關系,萬貴及其兄弟輩都封官加爵,顯赫一時。

青白玉夔鳳紋子剛款樽

明代(1368-1644)
通高10.5厘米 口徑6.8厘米 底徑6.5厘米
西郊師大康熙輔正大臣孫女黑舍里墓出土

  明代玉器制造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北京和蘇州。蘇州琢玉的代表人物為陸子剛,他是明代玉雕行業的杰出代表,生活于嘉靖、萬歷時期,太倉州人,所制玉器選料嚴格,大多為新疆和闐青玉。工藝上應用繪畫透視技法,以及各種雕琢工藝,并將詩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國書畫藝術與玉器工藝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化了玉器制造工藝的藝術魅力 。此件玉樽為新疆和闐玉,把下有陽文篆書'子剛'兩字款,它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區出土的唯一帶'子剛'款的玉器。

青玉蕃蓮紋香薰

清代(1644-1911)
高8.3厘米 口徑14厘米

  香薰為青玉質,青白色中夾有黑色小斑點,蓋上鏤雕蕃蓮花紋,器身外滿飾相互纏繞的蕃蓮花,細圈形平底足內琢刻一朵盛開的蕃蓮花,璧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紋飾細密剔透,呈玻璃光,是乾隆時期仿制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佳品。

白玉童子詩文佩

清代(1644-1911)
長6.3厘米 寬4.8厘米

  佩白玉質,細潤光亮。一面琢刻人物,周邊為花邊形細框,刻畫細膩;另一面無邊框,琢刻詩文,內容為 '青云連直上,指日近龍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青玉宴飲圖插屏

清代(1644-1911)
直徑21.6厘米

  玉插屏是清代較為盛行的陳設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陰線、浮雕,一般插于木座上。此件玉插屏屏心兩面紋飾均采用多層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刻出長廊、芭蕉、桂樹、桌、凳、人物;另一面琢刻出山水、垂柳、小船、人物,采用遠山近景法,層次分明,技法精練,拋光極好。

青玉仙人出行山子

清代(1644-1911)
寬31厘米 高26厘米
1963年海淀圓明園遺址出土

  清代玉山子多以歷代名畫為藍本,與繪畫藝術相結合,將玉雕工藝推向一個新的水平。此件山子為青玉質,青綠色間夾有黃色皮綹。整器系子玉刻,采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遠山近景技法,琢刻出走在陡峭山崖間的老少三人的不同姿態,人物腳下是小橋流水,山側樹木茂盛,一派自然風光。

青玉船

清代(1644-1911)
高7.7厘米 長27厘米

  船為青玉質,堅硬光亮中夾少許斑紋,立體透雕江南常見的烏篷船,竹節式船幫,帶流蘇的船篷,船尾立一存水罐,船篷上陰刻'#'字席紋,船帆收于頂上,船錨收于船頭。

青玉'福壽平安'如意

清代(1644-1911)
長34.5厘米 如意頭寬7.2厘米
密云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

  如意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它由柄部和頭部兩部分組成,頭部多作心形、芝形、云形,為賞玩之物。清代玉如意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祥和玉,它不僅是貴族身邊的寶物,也是貴族階層相互饋贈的珍貴禮品。此件如意為青玉質,綠色閃黃,夾有綹紋,整雕過枝靈芝紋及寶瓶、蝙蝠,諧'福、壽、平安'吉祥之意,出土后仍有極好的光亮。

青白玉鷺鷥銜蓮荷葉形卣

清代(1644-1911)
通高21厘米 寬12.5厘米

  卣為青白玉質,溫潤光亮,用鏤雕、浮雕技法琢制,以一片碩大肥厚的荷葉翻卷成卣身,周圍飾以荷葉、花蕾、蓮蓬,盤曲的粗莖及藕節巧作成底,卣蓋作成向下翻卷的荷葉,蓋鈕雕成一只銜荷花的鷺鷥,以一條活鏈相連。

翡翠雕龍帶鉤

清(1644-1911)
長13厘米 寬2厘米
北京朝陽榮祿墓出土

  清代玉帶鉤質地優良,做工精細,造型及圖案不拘一格。翡翠又稱硬玉,清乾隆時期進貢內廷,是我國古代玉器制造業中的后起之秀。此物主人榮祿為清末大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顯赫,其墓葬位于朝陽區朝陽門外高碑店鄉西花營村榮家塋地,墓中隨葬大批金、銀、玉器珍品。

青白玉鳳首銜梁卣、瓶

清代(1644-1911)
瓶高17厘米 寬6.2厘米 卣高14厘米 寬13厘米

  這套卣、瓶為仿古陳設器,青白玉質,細潤無瑕,采用平雕陽起飾花卉紋,單陰刻回紋,鏤空圓柱形鳳首勾梁,下配一銀鉤。

青白玉蕃蓮紋活環四足蓋壺

清代(1644-1911)
通高21厘米 口徑5.9厘米

  壺為青白玉質,細潤堅硬,壺嘴、蓋、把上均為蕃蓮花,尤以蓋上平雕三層蕃蓮花紋最為精美。鏤空的花形流中有一孔與壺身相通,透雕花葉紋壺把下懸一蕃蓮紋活環,卷曲的花葉為足。整個造型端莊凝重,是清代宮廷造辦處的佳作。

青白玉螭龍紋五格圈形盒

清代(1644-1911)
高3.4厘米 直徑12厘米

  盒為青白玉質,溫潤無瑕,圈形盒底內分為五格,上配五節略成弧形的蓋,蓋上浮雕螭龍,盒為子母扣。造型別致精巧,光亮度好。

青白玉'綿綿瓜瓞'御制詩洗

清 乾?。ü?736-1795年)
高4.5厘米 長15.2厘米 寬11.7厘米
  洗為青白玉質,勻凈無瑕,細潤略透光,一側琢齒狀卷葉形為柄,足為六角花形。工匠巧依洗子的花瓣形,陰刻填金清乾隆皇帝御筆五言詩一首及'乾隆甲午伸春月御題'款,字口內填金,御制詩內容為:'天方瓜樣伙,此器肖瓜形,瓤訝留斯白,皮寧籍彼青,一花承妥帖,五瓣列勻停,貯水鄭門市,擎漿裴驛亭,種疑召家圃,泣匪楚王庭,綿瓞雖徵雅,賓夷亦惕經。'整個器形華貴大方,成器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乾隆時期宮廷造辦處仿痕都斯坦玉器中的珍品。'綿綿瓜瓞'諧子孫萬代永無止盡之意。



翠虁龍紋雙耳亭式爐

清代(1644-1911)
高40厘米 口徑9.9厘米

  爐以翠根為料,綠中夾有灰白色,共三節。爐身琢虁龍紋,雙耳與爐身間鏤雕布幣與方孔圓錢紋,中部鏤雕窗棱,亭檐的八個角下懸掛風鈴,三足作獸首柱形。




翠扳指

清代(1644-1911)
高2.5厘米 直徑3厘米
海淀恩濟莊李蓮英墓出土

  此扳指顏色翠綠,透明度極佳。扳指主人李蓮英(1848-1911),直隸河間(今河北)人,深得慈禧寵信,由梳頭房太監升總管太監,賜二品頂戴,在宮中50余年,歷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慈禧死后出宮。其墓占地20余畝,隨葬品均為奇珍異寶。

翠扳指

清代(1644-1911)
高2.6厘米 圓徑3.2厘米
密云縣董各莊清皇子墓出土

碧玉螭龍云紋雞心佩

白玉雙螭耳杯

明代(1368-1644)
高7.7厘米 口徑8厘米 足4.2厘米
1957年宣武區右安門外明代萬貴墓出土

  明代玉杯是當時的特色器物,此件玉杯是同期玉器中的代表作品,杯兩側鏤雕螭虎,螭首額頭上有陰刻'王'字,帶有元代遺風。此杯主人萬貴(1392-1475)是明憲宗寵妃萬貴妃之父,曾經顯赫一時。

白玉蓮藕荷葉形花插

白玉螭龍紋帶扣

白玉螭龍紋帶扣
明(1368年-1644年)
通長13厘米,扣直徑6.5厘米
密云縣清乾隆皇子墓出土
帶扣用整塊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鏤雕兩只盤螭,中心寶珠上螭繞珠而行,寶珠背面凸起一圓柱為鈕,方形玉扣上浮雕一獸,將兩扣相連,開合自如,琢刻精細。



白玉鵪鶉盒

清代(1644-1911)
高6.5厘米 長7.5厘米 寬4.5厘米



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清 雍正
高21.5厘米 口徑8.2厘米 底徑3.5厘米


參考資料:

1.首都博物館官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代玉器(摘錄)
玉器入門知識大匯總累積篇6
中國玉器鑒賞-明代玉器
欣賞 | 珍貴資料:各地博物館藏唐代玉器(高清多圖)
想了解唐代玉器,看這一篇就知道了!
玉緣——帶你認識杭州古玉資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岳阳县| 定襄县| 华池县| 宜章县| 通渭县| 陇西县| 云龙县| 阿拉善右旗| 集贤县| 义乌市| 临朐县| 上高县| 胶南市| 舞钢市| 济阳县| 诏安县| 文安县| 天津市| 中宁县| 黄龙县| 迭部县| 名山县| 渝北区| 扶沟县| 奉化市| 望都县| 都兰县| 砀山县| 玉田县| 陆良县| 保康县| 泰来县| 崇信县| 宜昌市| 东山县| 工布江达县| 民丰县| 陆丰市| 新巴尔虎左旗|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