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禮樂制度的黃金時期,青銅器的技術是一范一器。竊曲紋、重環紋、鱗紋等典型的紋路在這個時期出現。
上圖是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剛出土的青銅器,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有觥、盤、提梁卣等,紋飾繁復、器型精美,雖有泥土在身卻掩藏不住寶器尊嚴。這樣的場景難得一見,呈現出古代青銅藝術的輝煌燦爛。
上圖是西周早期鼎,出土于湖北江陵萬城,上有銘文“北子岡”。“岡”是個符號、族徽,目前大概只有我一個人把這個字稱為“岡”。其實“岡”在商代應該是個大家族,在商代青銅器銘文中很常見。
上圖是銘文“北子岡”。
青銅器,自然是以鼎為最尊貴。鼎分三類:升鼎、羞鼎、鑊鼎。
其中,升鼎又叫做正鼎,盛放祭肉。
羞鼎又叫做陪鼎,這個是與升鼎配套使用的,加佐料與肉食。
鑊鼎用來煮肉。
上圖是隨州出土的西周晚期的盅叔銅鼎,刻有“盅之登鼎其永用之”。盅叔分封于漢水流域,盅國可能是漢陽諸姬之一。這個鼎束腰、平底,應該是楚式升鼎的早期形態。即使比較早期,這樣的造型也有別于中原的鼎了,并逐漸演變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我沒有找到楚式的羞鼎和鑊鼎,為了便于比較,還是放圖,借用的下兩圖是藏于山西博物館的羞鼎和鑊鼎。
上圖是羞鼎
上圖是鑊鼎
由于周昭王的連續南征,周王國的疆域向南大幅度擴張,直抵漢水,在周昭王、周穆王時期,在漢水以北建立了一批諸侯國,稱為“漢陽諸姬”,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時期,又對“漢陽諸姬”進行了加強。這些諸侯國與周王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研究它們,也就研究了周朝治理南疆的策略。
上圖是西周晚期的重環紋銅鼎,湖北隨州出土,折沿、豎頸、立耳、鼓腹、圓底、三蹄足,頸部有重環紋和弦紋,整個器型顯得雍容大氣。
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各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一、夏
我們目前能看到的典型的夏朝禮器,是河南偃師二里頭的青銅器。
當然,河南西部地區屬夏代晚期遺址,經過發掘的地點還有洛陽東干溝、鄭州洛達廟和上街、陜縣七里鋪、臨汝煤山、淅川下王崗,以及山西夏縣的東下馮。
偃師二里頭和洛陽東干溝遺址中,也發掘出煉渣、煉銅坩堝殘片、陶范碎片。
二里頭文化第三期,就有夏朝晚期青銅器,主要有鼎、爵、斝、盉等等,還有樂曲、武器和工具。
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器在鑄造技術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比如銅爵,看它的鑄痕,至少是用4塊外范,證明當時已采用多合范的制作方法了。其表面以綠松石鑲嵌成精美的獸面紋,已經不是初始階段的產品。
夏朝的青銅禮器一般是沒有紋飾的,顯得光禿禿,但有一些爵偶有圓釘狀的圖案。
兵器上,有些二里頭出土的青銅戈內部有動物紋飾,所以推測有的禮器上應該也有動物紋飾,只是我們還沒發現。
二、商早期
商朝早期,相當于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5世紀,相當于二里岡文化期。最典型的,就是在鄭州出土比較多,因為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食器、酒器、水器都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銅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這個時候就已經有組合器了,一套酒具爵、觚、斝,是常見的組合。早期的青銅禮器,壁普遍比較薄,不同于商朝中期的厚重。
二、對于三足器來說,這個時候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比如鼎、鬲等三足器,其中一足和一耳,處于一條垂直線上,看起來很不協調,這是由于技術發展不到位導致只能做成這個樣子。
三、方鼎容器部分多呈正方形,而不是長方形。
四、有圈足的器型,如尊、罍、瓿、觚,有的在圈足的邊沿處有一些缺口,鄭州和盤龍城都出現過這樣的銅器。
五、紋飾方面,主體紋飾已經是獸面紋,但主要是面部,沒有其他部位的描繪。幾何紋、雷紋都比較簡單,乳釘紋已經出現。
六、這時候的銅器基本沒有什么銘文,一般都是紋飾。有的罍上面有黽(měng,表示青蛙)形,以前誤以為是文字,其實就是紋飾。
三、商中期
商朝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3世紀。這個時期介于商朝早期和殷墟時期。劃分一個商朝中期,是不是有必要呢?還是有的,因為這個時候的青銅器,既不同于商朝早期,生產中心又不在殷,當然要獨立分期。
這個時期爵、觚、斝和早期類似。大的器型方面,有一些比較顯著的變化:
一、尊,出現了獸面紋尊,以及龍虎尊,線條繁復,造型厚重雄偉,絕不同于早期的樸素大口尊。
上圖為阜南龍虎尊
二、瓿這種器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獸面紋瓿。
三、罍,早期的時候體型較高,到了中期體型比例較低。
四、圈足器上的“亞”形和方形孔,比早期時候的要小。早期的這類孔都是很大。
五、鼎、鬲等三足器,此時已經達到一種對稱平衡,不再出現一耳與一足處在一條垂直線上的情況。但工藝上還是沒有達到完美,例如,中空的鼎足還與器腹部相通。
六、銘文方面與早期一樣,沒什么銘文,個別銅器上鑄有族徽。
七、紋飾方面,已經較為精細、密集。浮雕的話,雙目突出。浮雕輪廓不銳利,渾圓感較強。
四、商晚期
商朝晚期青銅器,有以下特點。
一、方器大為發展,例如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壺、方缶、方觚、方觶,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
二、新出了一些器型。以殷墟的婦好墓出土青銅器為代表,這個時期新出現的器型有:
1. 方彝。
方彝
2. 高頸橢扁體壺,頸高腹大有圈足。
3. 敞口束頸橢扁體觶,有的是無蓋的,以中小型為多。
4. 觥,鳥獸形、圈足,這些樣式都可以見到。這個時期也喜歡把尊做成動物狀,如鳥尊、羊尊、象尊。
觥
三、紋飾的變化
商晚的紋飾變化是非常大的,獸面紋流行,其紋飾遍布器身,連底部都有。如果說中期的紋飾形體上只是象征性的,配個炯炯有神的雙目,輪廓也是主次不分;那么晚期的紋飾動物形象就更加具體,主紋和細密的雷紋對比很鮮明,紋飾主體多用浮雕,有的浮雕層次較多。
四、銘文
銘文方面,帝乙帝辛時期有出現二三十字的,也不多見。
五、一些器型出現了樣式的變化
1.鼎,新出現了腰部以上收縮、唇口外翻的樣式,以后的楚式鼎很多是這種。多見于中小型;鼎足上,也出現了很多新內容,如扁足、袋足。方鼎也不同于早期的正方形,容器部分多呈長方形。
2.甗數量增多,早期很少見這樣的器型。而且造型多樣,出現了三聯甗。
三聯甗
3.簋數量增多,早期盤龍城有圈足雙耳的器型。晚期出現無耳簋,雙耳的到了商晚的后期才流行開來。
4.鬲不流行,偶見袋足鬲。
5.尊的圈足在商朝晚期比例變得高,
6.瓿出現了無頸有蓋的樣式。
五、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是武王至昭王時期,即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時期。這也是周朝統治力極為強大的時期。這個時候就有很多著名的銅器,例如,天亡簋、利簋、何尊、小臣單觶、保卣等等。西周早期沒有新出的器型,基本沿襲商朝的器型,但是還是有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
上圖是何尊
一、鼎。這個時期比較流行兩種鼎,一種是腹部大、獸蹄足的圓鼎,典型的如大盂鼎;另一種是鬲鼎,也就是袋足,個人覺得美感上來說,袋足不太好看,但這樣做的目的是擴大受火的面積。方鼎還是以長方形居多,這個時期的足是細細長長的,似乎為了保存國力不肯多用銅料。不同于商朝晚期的粗短。
上圖是大盂鼎
二、簋。這個時期出現了方座簋,這個是商朝沒有的。哪怕是圈足簋,西周人也想辦法把圈足做高。總之,給簋拔高,是這個時期簋的特點。
上圖是天亡簋
三、卣。卣和尊都是西周早期最主要的酒器。這個時候的卣主要是橢扁體卣和直筒型卣。常見這兩種器型一大一小的組合,比例約為3:2,這種成對出現的情形,在商朝幾乎沒有。
四、尊。圈足有增高的特征,典型的如何尊。當然也有不加圈足的,器型和商朝晚期沒有太大區別。這個時候盛行觚形尊,看起來有點像觚,實際上是尊。
上圖:西周饕餮觚形尊
至于觥、罍、觶、鬲、甗等,都與商器相仿,這個時候的方觥、方罍比較多。
紋飾方面,和商朝晚期差不多。鳳鳥紋逐步增多,較商朝的鳳鳥紋更加華麗。這個時候長篇銘文出現了,數十字的銘文比較常見,較多地是宣傳家族的榮譽地位,和政治事件聯系在一起。
上圖是西周鳳鳥紋
六、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指的是穆王到夷王時期,也就是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時期,這個時候王道逐漸衰微,諸侯的勢力開始膨脹,國家財力捉襟見肘。青銅器也呈現出極大的變化,特別是穆王時代,和西周早期有很大區別。
從西周穆王時代始,青銅器在造型及裝飾上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象征著商人神文化的酒器組合群——爵、觚、斝逐漸減少,并走向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周人禮樂文化的產物——食器系列組合。
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周人禮樂文化經歷了從發展到衰落的過程,而青銅器的變化發展無不打上禮樂文化的烙印。從周公所做的“酒誥”可以看到,周人忌酒。故在周代中期,周人徹底征服中原之后,酒器類別和數量便減少,而食器的種類和數量卻大大增多。
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紋飾方面。竊曲紋的出現,可以說是當時紋飾演變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呂氏春秋》的《先識篇》云:“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自宋代著錄以來所稱竊曲紋,正是這樣一種花紋。竊曲紋有好多類型,仔細辨認,有的可能源于夔紋,有的可能源于鳥紋,而其身首爪眼等等都消失看不出來了。
竊曲紋是一種適應裝飾部位要求而變形的動物紋樣,是動物的簡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來,以直線為主的裝飾特點,也打破了對稱格式。一般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構成扁長形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但又未完全擺脫直線的雛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圓、圓中有方的特點。
竊曲紋由鳥紋、龍紋衍化而來的痕跡是很明顯的。試將一部分鳥紋加以排比,可以推測出它向竊曲紋衍化的具體過程,較早的鳥紋在翅膀后邊接連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后來這個尾巴與軀體分離開來,成為一個彎卷的抽象紋飾,再后,鳥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卻保留著原先的一根長長的羽毛,最后,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竊曲紋。
一、鼎。新的款式器寬而淺。體寬而腹部比較淺,成為西周中期以后流行的樣式。下圖是師旂鼎,雖然是周昭王時期,也引領了后世的風格。
二、簋。圈足之下又有三個柱狀足,是新的樣式。下圖是西周齊中夔紋三足簋。
三、酒器。新樣式是大腹壺,這個是懿王、孝王時期出現的。下圖是陳信父壺。
四、方彝,下圖這種有耳可執的是新樣式,應該是方彝最后的樣式了。
五、尊類,基本如同舊制,但雙耳尊逐漸增多。下圖是山西出土的貘尊。
六、罍,沒有根本的改變,只是體型變得略微偏低。下圖是陵罍。
七、水器,盤盉組合的出現。盉可酒可水。下圖是裘衛盉。
八、紋飾,竊曲紋、鳳紋,大放異彩。鳳鳥紋上一篇文章介紹過。以下是竊曲紋。
七、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指的是周厲王、宣王、幽王。主要是厲王、宣王時的青銅器比較多,形制和紋飾比較簡單,尤其是形制方面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鼎,流行兩種,一種是沿用中期的垂腹鼎,例如史頌鼎。還有一種是盂鼎,器腹部如同半球,如南宮柳鼎。兩種都是獸蹄鼎足。方鼎這個時候不出現了,以圓潤為美。
上圖是史頌鼎
上圖是南宮柳鼎
這個時候的盨、簠比較流行,盨的留存數量更多一些。
方壺有一定的發展,如頌壺、梁其壺。梁其壺的蓋子是蓮花花瓣形狀,這個是新的變化,春秋時期就流行起來。
上圖是頌壺
上圖是梁其壺
水器與中期同,是盤、匜組合。比較特殊的是虢季子白盤,體型巨大。
上圖是虢季子白盤
紋飾方面,大部分是竊曲紋、橫S形的變形獸紋,鱗紋也比較常見。頌鼎出現了交龍紋。
上圖是鱗紋
上圖是交龍紋
銘文方面,長篇很多,毛公鼎、散氏盤等都是代表作。
上圖是毛公鼎
上圖是散氏盤
八、春秋
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王室的青銅器減少,諸侯國的青銅器興起。
春秋早期青銅器的形制與西周晚期大體相當。到了中晚期,變化較大。
鐘方面,紋飾變得繁雜。
上圖是春秋晚期夔龍紋甬鐘
上圖是春秋饕餮紋虎形紐編鐘
器型變化方面:
1.盂鼎類的器型很盛行,出現了淺腹平蓋的盂鼎。到了春秋晚期,楚國、蔡國有鼎的組合。
上圖是春秋楚國王子午鼎
2.也出現了新的器型,如盆的出現,典型的有曾大保盆、日夭盆。
上圖是曾大保盆
3.橢杯也出現了,也有稱之為鉌的,典型的有春秋蔡太史青銅鉌。
上圖是春秋蔡太史青銅鉌
4.有一種飲器叫做舟,也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上圖是春秋青銅橢舟
5.春秋中期出現了錞于,是一種打擊樂器。
上圖是錞于
6.敦變得流行起來,春秋中期出現,在南方地區還發展為西瓜敦。
上圖是青銅敦
7.新鄭蓮鶴方壺是酒壺的代表,有花瓣造型,顯示墓主人的身份。
上圖是蓮鶴方壺
上圖是“曾仲斿父”青銅方壺,春秋楚國
8.尊缶和提梁盉,在春秋晚期出現
上圖是春秋大銅尊缶,盛酒器
上圖是春秋提梁盉
9.春秋晚期出現了大型的水器鑒。如吳王光鑒。
上圖是吳王光鑒
10.青銅爐,典型的有“王子嬰次”青銅爐。
上圖是“王子嬰次”青銅爐
紋飾方面,出現了龍類相交纏的紋飾,比如春秋中期的秦公簋,紋飾比較繁縟。簋到了晚期減少了很多。
上圖是“秦公”青銅簋
九、戰國
戰國時,手工業得到大力發展,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青銅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鑄、焊接、失蠟法和金銀嵌錯工藝,產生了在銅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紋工藝,器型輕薄靈巧,花紋細致繁復,具有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雖然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但是仍有許多精美的青銅器物產生。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域特征。尤其是南北劃分,各具特色。例如鼎:
中原地區,主要是三晉即趙魏韓三地,鼎器都是帶耳的低矮扁圓鼎,如大梁司寇鼎。
楚國,鼎器有特色的是楚王酓yan(演)鼎,王后六室鼎,都是高足。
上圖:楚王酓鼎
上圖:王后六室鼎
戰國時期,鬲不怎么多見,甗也不怎么流行了。
變化比較顯著的是壺,尤其是方壺,成為了鈁。
上圖:戰國青銅鈁
扁壺這時候出現較多。
上圖:戰國扁壺
還有一種方罍,其實是就是之前的尊、缶。
上圖:戰國錯金銀銅方鑒與銅方罍 河南博物館藏
戰國中晚期的紋飾變化很明顯。出現了很多金、銀、綠松石等點綴圖案,看起來非常精致。
上圖:戰國錯金銀鳥獸盉
歡迎愛好青銅器的朋友掃碼進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