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皇帝親筆所寫幣文的錢幣稱為“御書錢”。中國古錢幣上的文字,通常是由匠人和書法名家所寫。由皇帝書寫的錢文,是我國宋代獨特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錢幣上的文字,薈萃了書法之精華,如果將其羅列起來,就是一部豐富的書法藝術寶庫。通過賞析古錢幣上的文字,既可以了解我國的貨幣文化,也有益于掌握各朝代錢幣的藝術特征,從而達到提高對錢幣的鑒賞水平和識別能力。
一、兩宋“御書錢”錢文特征
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是北宋太宗皇帝“趙匡義”所書“淳化元寶”“至道元寶”,開創了皇帝在錢幣上書寫錢文之先河。“淳化元寶”錢文被文學家稱頌是“盡返鵲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宋徽宗“趙佶”所書折十“圣宋通寶(元寶)”“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重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元寶)”瘦金體,被歷代泉界稱為鐵劃銀鉤,如大匠運斤,庖丁解牛。其書法精妙絕倫,堪稱錢文書法之巔峰,與新莽并稱為中國錢法“二圣”。
宋代書法家“米芾”所作詩文“真造八法,草人三昧,行書無對,飛白人神”指的就是宋徽宗趙佶的字。傳說“崇寧重寶”是奸相“蔡京”所書,也有人說是趙佶御書。
蔡京,字元長,興化仙游(今福建)人,他屢罷屢起,被稱為“六賊之首”。蔡京搜刮天下,打擊異己,陷害忠良,鎮壓農民起義,惡跡昭著,臭名遠揚。蔡京人品雖壞,但其書法了得,有人稱其字“欹側姿媚,功力深厚,有嚴謹寬博豪縱之氣”。趙佶愛其書法,就讓其書寫“崇寧重寶”錢文,而蔡京并不把趙佶放在眼里,故將“崇”字從山邊“山”字頭起,一筆插到底,把“寧”字(繁體“寜”字由:宀、心、皿、丁四字上下組成)中心的“心”去掉。當時有朝臣議論蔡京“有意破宗,無心寧國”。蔡京所書錢文“崇寧重寶”為夾錫錢(即銅錢中含有大量的鉛、錫,俗稱“合金錢”)。史載“蔡京主行夾錫錢,其法以夾錫錢一折銅錢二”。照此折算,人們的財富有一半會被搶走。百姓不認可,群起而抵制。蔡京惱羞成怒下令對拒用夾錫錢的人“聽人告論,以法懲治”。由此可見,推行夾錫錢使得人心浮動,貨幣購買力下降,民眾被逼無奈,揭竿而起,爆發了方臘、宋江起義,對北宋政權造成了沉重打擊。
太宗趙匡義所書“至道元寶”真、行、草錢文,渾厚端莊、筆力含蓄;行書線條清晰、勁挺奔放;草書則神采飛揚、奔放流暢。史載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因直言進諫被貶官后寫有這樣一首詩:“謫官無俸突無煙,惟擁琴書盡日眠;還有一般勝趙壹,囊中猶貯御書錢。”詩中提到的御書錢,指宋太宗趙匡義親自手書的“淳化元寶”和“至道元寶”。
宋真宗“趙恒”所書“咸平元寶”“景德元寶”“天禧元寶”是北宋錢幣中鑄造最多的一種,并且錢文都是真書,字體肥厚、均勻,體態莊重,行筆嚴謹,具有一筆垂千斤之感。
宋欽宗趙桓所書“靖康通寶(元寶)”,錢文有篆、隸、真三體。人說書法運用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制作錢文難。三難中方印、書匾較容易,而在圓錢上寫字則更難。“靖康通寶(元寶)”的書寫蒼勁善變,加上精湛的鑄工和錢體相得益彰。特別是“靖康”二字的變化,態、體人味,斜而不倒,散而聚神,生動雅致,秀美異常。
南宋高宗“趙構”繼承先皇遺風,書有“建炎通寶”“紹興通寶”錢文。建炎、紹興錢文變化較少,主要以篆楷為主,也成對品。這兩種錢幣具有北宋錢幣的風格,和瘦金書體十分相似,剛健勁逸,飄逸灑脫。篆書圓潤得體,穩健雄渾。
古錢幣的藝術美是無窮的,從出土的古錢幣來看,“大觀通寶”“崇寧通寶”鑄工精湛,銅質優良,廓深肉細,錢文瘦直挺拔,筆畫無粘連,撇如刀,勁健有力,灑脫自如,出土后經氧化,紅斑綠銹,更顯得豪縱俊逸、氣 度不凡。碩大的錢體令人賞心悅目,百觀不厭。
二、“對錢”錢文特征
錢幣對稱最早出現于五代十國的南唐,流行于宋代。盛行于宋代的對錢始于天圣元年(1023年),至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停鑄,長達150多年,共有對錢十幾種。
從嚴格意義上講,對錢的年號、名稱、錢徑的大小、薄厚、幣材、邊廓、穿孔完全一致,錢文不同的兩枚以上的錢幣稱“對錢”。錢文書體有楷書、行書、隸書、篆書。對錢特色鮮明,表現形式獨到,藝術形式多樣,欣賞對錢可使人從中領略到鑄工之美、書法之美,使人心曠神怡。
南唐“開元通寶”篆隸成對、“唐國通寶”篆楷成對。北宋除宋元、太平、天禧、祥符、景德、咸平、慶歷、崇寧、大觀外,無錢不成對。如“至道元寶”行草成對,“紹圣元寶”行篆成對。如宋徽宗的“政和通寶”其質量之 精、書法之美可謂空前絕后。經諸多專家考證,“元豐通寶”錢文出自蘇軾之手。北宋元豐年間,每年鑄錢數百萬貫,居列朝之首。經過幾代人的收藏、研究、比較和觀察,“元豐通寶”出自“蘇軾”之手符合文體和歷史事實。蘇軾是位奇才,其書法與文章一樣“綺羅香澤之態,蒼勁豪放,態濃意淡,體勢秀偉,骨勁肉豐”。史載蘇軾自稱“詩不求工字求奇,天真爛漫是吾師”。蘇軾潑墨的“元豐通寶”體如冰肌玉骨,錢體之闊大、錢文之磅礴宜聚之。其點如“卷起千堆雪”,其撇如下垂不測之淵,其折鉤如縛肋之筆,正如蘇軾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所言:“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豐”字用筆雄健,縱放豪逸,“持節云中”,格調高曠,風韻清越。“把酒問青天”的蘇軾,把政治上的“人世”“出世”的矛盾,化解于既熱愛人生又善處人生的執著、曠達與睿智之中。“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的“寶”字,顯得肥碩,猶如“堆金積玉”于其中,一種曠達、超脫、洞明世事、悟透人生的處世態度,給人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共鳴!世事人生,命運多舛,何須多求。
民國銅圓所選太極圖,也是為了對稱。因為太極圖本質上也是一種陰陽關系的對稱,就是說萬物必須是且只能是由兩個可區分的最少極性所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