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介紹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所鑄錢幣
1、圣宋元寶
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始鑄,是仁宗“皇宋通寶”之后又一種不以年號命名的非年號錢。“圣宋元寶”錢有小平,折二對錢多種。
面文“圣宋元寶”旋讀,有篆書、行書、隸書三種書體,光背。
?
2、圣宋通寶
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公元1101年)至崇寧(公元1106年)期間鑄,非年號錢,有數種版式,均罕見,同時鑄有圣宋元寶,常見。
面文“圣宋通寶”,有楷書、篆書兩種書體,背有“當五”二字者。
3、崇寧通寶
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鑄,崇寧通寶錢文為徽宗親書,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
面文“崇寧通寶”楷書旋讀,書體為徽宗御書“瘦金體”,光背。
4、崇寧重寶
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鑄,崇寧重寶為隸書銅、鐵大錢,制作多精好,存世較多。
面文“崇寧重寶”隸書對讀,古樸方正,多為光背,少數背有星、月、十字等。
5、大觀通寶
北宋徽宗趙佶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1110年)所鑄年號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數種折值,銅錢錢文為徽宗御書“瘦金體”,鑄造精美,尤以折十為最,鐵錢有行書,小平錢常見,版式多樣。
面文“大觀通寶”對讀,有楷書、行書兩種,楷書為徽宗“瘦金體”。
?
6、政和通寶
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鑄,有小平、折二,銅、鐵均有,常見,版式較多,另有政和重寶。
面文“政和通寶”對讀,有楷書、隸書、篆書三種書體。
7、重和通寶
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鑄,僅見篆、隸小平對錢,鑄造時間短,較為少見。
面文“重和通寶”對讀,有篆、隸兩種書體。
8、宣和元寶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鑄,僅見小平錢,錢文、鑄造均精美,有多個版式,較宣和通寶稀見。
面文“宣和元寶”旋讀,隸書、篆書成對。
9、宣和通寶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鑄,有小平、折二兩種,鑄造精美,版式多變,同時鑄有宣和元寶。
面文“宣和通寶”對讀,有隸書、楷書、篆書3種書體,常成對錢。
End
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始鑄。趙佶本是哲宗之弟,封端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初八,哲宗倉促晏駕,因死后無嗣,時年十八歲的端王趙佶被向太后宣旨入宮,即位于大行皇帝柩前,是為徽宗。其名“佶”,語出《詩·小雅·六月》:“四牡既佶,既佶且閑”。有健壯貌端,善教訓習之意。徽宗原本生性風流倜儻,在治國大略上無所作為,但卻于藝術上有著卓越超凡的天賦,是一個昏而不庸的皇帝。徽宗即位之初,國政大事由傾向于保守勢力的向太后主持,導致黨同伐異,政局不穩。徽宗為調和新、舊兩黨派間的爭斗,遂于同年十二月十日改元為建中靖國元年,儼然一副“中和立政”,勵精圖治的樣子。改元后不久向太后病死,徽宗得以親政,表示要繼承父兄未竟之事業,隨后佞臣蔡京被召回重用。自此,昏君與奸臣沆瀣一氣,打著“紹述”招牌,標榜崇尚熙寧變法之制,改元為崇寧;蔡京更是一躍而為宰相,開始肆意打擊、鏟除異己,再起黨禍之端,致使政治更加日趨腐敗黑暗,亡國之恨也為時不遠。據《宋史·食貨志》載:“建中靖國元年,陜西轉運副使孫杰以鐵錢多而銅錢少,請復鑄銅錢,侯銅鐵錢輕重稍均,即聽兼鑄”。是時所鑄行的“圣宋元寶”為國號錢,或為尚未改元前就開始鑄錢的權宜之稱法,雖史無明載,但其錢文大多篆、行成對,且存世量甚多,版別亦為孔繁,說明其鑄期不止于僅是從即位到改元建中靖國年間,而其后的崇寧年間或許仍有可能繼續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