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只寫到中國陶瓷對亞洲其他地區陶瓷業發展的影響。在歐洲范圍內,葡萄牙陶工是以釉陶仿制中國青花瓷器的先驅之一。16世紀晚期,葡萄牙陶工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釉陶以及中國青花瓷器的影響下,開始生產白釉藍彩的錫釉陶器,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充當中國瓷器的替代品。但17世紀60年代起,受到質量更佳的代爾夫特釉陶的沖擊而衰落。
葡萄牙錫釉陶 白釉藍褐彩人物圖盤 (葡萄牙國家古代藝術博物館藏)
代爾夫特是荷蘭的地名,不過荷蘭的錫釉彩陶技術是先由意大利和葡萄牙帶到安特衛普的。到17世紀中期,代爾夫特成為荷蘭的制陶業中心,并在明清易代的時期開始模仿中國瓷器。代爾夫特陶工除了用白色錫釉覆蓋器物表面,更在錫釉和藍色紋飾上再覆蓋一層透明釉,模仿瓷器的潔白瑩潤,“代爾夫特藍”因此聲名遠播。
荷蘭代爾夫特錫釉陶 白釉藍彩開光花鳥圖盤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
下圖中的康熙景德鎮青花瓷盤和代爾夫特錫釉陶盤并列展示,是不是很難分辨?如果能多角度細看,不妨注意一下邊沿的位置,錫釉陶因為釉層較厚,時間久了會有剝釉的現象。
左:中國景德鎮瓷器 青花開光花卉紋盤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
清康熙 (1662-1722年)
右:荷蘭代爾夫特錫釉陶 白釉藍彩開光花卉紋盤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
約1710-1735年
下面這只小罐的罐身是景德鎮瓷器,但蓋子是由代爾夫特陶工后配的,仿制的技術已經非常高超了。
罐身:中國景德鎮窯瓷器 清康熙(1662-1722年)
幾乎與荷蘭同時,法國的釉陶生產也在16世紀由意大利傳入,并在17世紀大量仿制中國青花瓷器。圣克盧、魯昂、訥韋爾、馬賽等地都出現了生產技術成熟的釉陶工廠。
法國訥韋爾錫釉陶 白釉藍彩博古盆景圖瓶 (上海博物館藏)
同時,以魯昂、圣克盧瓷廠為代表的法國陶瓷工廠在研制硬質瓷的過程中,還制作出了一種軟質瓷,下圖就是模仿德化窯白瓷的軟質瓷。
法國圣克盧軟質瓷 白釉印梅花紋杯、碟 (上海博物館藏)
類似的軟質瓷在同時期的英國也有生產。位于倫敦的堡區陶瓷工廠和切爾西工廠是當時英國國內規模最大的陶瓷生產商,都面向高端市場。
英國堡區軟質瓷 白釉印梅花紋杯、碟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英國大規模的瓷器生產開始比較晚,在18世紀中葉。早期以模仿中國和日本外銷瓷的紋樣和器型為主,后來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與時尚。材質上早期的英國瓷器以軟質瓷為主,而后添加滑石及骨灰,增強了瓷器的硬度。英國切爾西軟質瓷 青花花鳥紋盤 (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
在法國和英國生產軟質瓷的時候,1708年歐洲的第一個硬質瓷器,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卻誕生在了德國(那時候還沒有統一的德國,應該說是德意志地區),這就是著名的煉金師在國王的一再督促下,終于在邁森發現了瓷土并燒造出瓷器的故事。這位國王是瓷器的超級愛好者及收藏者——薩克森公國選帝侯、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他購買、收藏了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瓷器總數逾25000件!
下圖這件把杯的器型和金屬裝飾都是歐洲特色的,而畫法和配色源自康熙五彩式樣,紋樣是“中國趣味”風格,應該是更符合歐洲人審美的東方風情。
德國邁森瓷器 釉上彩人物圖把杯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而下面這個花觚中國人看著會更親切一些,器型來自中國瓷器,花鳥圖案是中國和日本圖案的混搭。
德國邁森瓷器 彩繪花鳥紋花觚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觀念和技藝的交流不會是單向的,在海外各國紛紛仿制中國瓷器并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后,這些異域生產的器物、圖像也為中國瓷器帶來了變化和靈感。
日本瓷器在發展出前面所說的“伊萬里”風格之外,還有一類“柿右衛門”樣式,構圖疏朗,巧用留白,講究不對稱布局,以“梅竹虎”為典型圖樣。康熙年間中國國內局勢穩定,瓷器出口開始恢復,日本卻進入幕府鎖國時期,景德鎮轉而模仿受歐洲人喜愛的日本風格。
中國景德鎮瓷器 五彩梅竹猛虎人物圖盤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日本柿右衛門瓷器 五彩梅竹猛虎圖盤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約1670-1700年
來自歐洲的各類陶瓷、玻璃、琺瑯、金屬器等也大大豐富了中國貿易瓷的形式與紋樣。下圖這只油醋瓶就仿自歐洲的玻璃器,雙口聯體,器腹中間分為兩個獨立空間,可同時盛放兩種液體。
中國景德鎮窯瓷器 青花果樹紋油醋瓶 (上海博物館藏)
還有下圖的鏤空果籃,也是歐洲常用的器具,由東印度公司送來木樣,景德鎮工匠依式制作。
中國景德鎮瓷器 青花鏤空人物圖果籃、托盤 (上海博物館藏)
下圖中仿品和原型一起展示,當時中國工匠對西方人五官特征的把握還不太到位啊左:英國德比瓷器 右:中國景德鎮瓷器 釉上彩酒神杯 (上海博物館藏)
18世紀
這篇臨時插播的番外就到這里結束吧,其實上博常設的陶瓷館里也有很多精品,以后找時間再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