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申|中國的石佛造像

中國的石佛造像,早年有很多流失到海外,有些名品,在清代的金石學家王昶的《金石萃編》、羅振玉的《海外貞珉錄》、阮元的《山左金石志》、端方的《陶齋藏石記》等金石書籍中都曾著錄過。

而流落到歐美的佛像則在瑞典學者喜龍仁《中國的雕刻》一書中多有著錄。還有日本的中國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術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國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國的佛教美術》等書中也有圖版揭載。這些流失海外的佛像,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里選擇主要的數石佛造像介紹如下。

北魏張永造石佛坐像

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張永造石佛坐像①,(現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砂巖制 高35.5厘米 出土地不明),背后有發愿文∶太安元年乙酉二月佛弟子張永敬造。又有“弟子張秉”、“弟子張保”、“弟子張昌”等多人刻名,可知此像為張氏家族集資施刻供養。

釋迦佛螺發,袒右肩式大衣,禪定印,趺坐于四方臺座。臺座正面為三個火焰形龕楣的小龕,正中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兩側為二禪定佛,及四位供養人,臺座兩側為二獅子。光背呈大橢圓形,紋飾分為五層,外緣為卷草紋,依次為千佛、飛天、千佛、佛養天人。佛像兩側又有二思惟菩薩,一手支頤,一腿翹起。

此像高度雖不甚高,但造型上具有許多早期石雕佛像的特征,內容很為豐富,頗具探討價值。

早期的銅石佛像經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滅佛運動,所見甚稀,又因此像為太安元年(455年)所造,系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于興安元年(452年)宣布恢復佛法后不久所造,因此在學術上很有價值。

但是這尊像的刻款太安元年干支應該為乙未,不是乙酉,所以日本有的學者也對此像的真偽持懷疑態度。這尊佛像有幾點值得注意的特征,首先是佛的螺發,十六國時期的佛像多為磨光肉髻,肉髻渾圓如丸,光潤圓滑;或者是如漢式的束發狀發髻,刻紋清晰。此像發髻如果沒經后世修改,應可說是初期所見較早的螺發樣式。

螺發在造像學上值得注意,晚于張永造像大約五年雕造的云岡石窟20窟大佛(460年)且是磨光肉髻,北魏初期的石佛像也多數是磨光肉髻,或者是受犍陀羅影響的渦卷狀發髻及淺水波狀發髻。在云岡最早開鑿的曇曜5窟中佛像螺發形幾乎沒有見到。

云岡第20窟佛頭部

中國的早期佛像主要接受的是犍陀羅的影響,這種螺發應是發源于馬土臘地方的佛像樣式,在晚期犍陀羅造像上也偶然可見,是馬土臘地方佛像的一些特點也影響了犍陀羅佛像的現象。

印度馬土臘式佛像4世紀

張永造像在公元455年早于云岡石窟即出現了螺發,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說明此像還帶有馬土臘佛像的因素。

太安三年宋德興造佛坐像

太安三年宋德興造佛坐像背面

與此尊造像風格相似的還有一尊北魏太安三年宋德興造(457年)石佛(高41.5厘米,現在日本私人收藏),構圖和衣紋樣式均與張永造像極近似,值得注意的是佛像也為螺發,從這兩尊造像風格和砂巖質地判斷,很可能是當年平城一帶制作的。

云岡20窟佛立像

張永造像為袒右肩式大衣,內著僧祗支。衣紋形式為扁圓狀隆起,上刻陰線一道。左上臂部分的衣紋往往分二叉如燕尾狀。這種衣紋是十六國至北魏初期石窟造像中常見的衣紋形式。

敘利亞巴爾米拉饗宴石雕局部

此種衣紋起源甚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后西亞一帶的希臘化雕刻上,如敘利亞的巴爾米拉(palmyra)出土的饗宴圖(2-3世紀)石雕像上即可看到(圖6)。表現在中國主要還是犍陀羅的樣式被中國加以歸納后的裝飾性衣紋。在敦煌石窟早期的雕刻和云岡20窟大佛身上均看得很清楚。這也是宿白先生所謂的云岡早期造像溯自涼州的特征之一。張永造像和宋德興造像的出土地不明,但從各方面風格分析,此像與云岡20窟大佛仍屬同一系統的造像,應當是平城(大同)附近制作的。

臺座的正面開小龕,內有依據《法華經》而來的釋迦多寶二佛并坐的材,二佛并坐像在云岡石窟中的曇曜5窟中雖已出現,但多見于云岡第二期太和年(477-499年),在單尊石造像上出現的二佛并坐像,可說是目前所見是最早的。

張永造佛坐像兩側的對稱形思維菩薩像,在云岡第5窟南壁下層西側佛龕內有類似的菩薩像,相當于云岡中期所雕。在單這尊石像上出現二思惟菩薩像也是最早之例。雙思惟像表現的是什么教理,學術界亦有不同解釋,一般認為是依據南北朝時流行的《彌勒菩薩上生經》和《彌勒菩薩下生經》而來的。

大橢圓形光背,最外緣為三叉葉狀的卷草紋,這種三叉形草葉紋是犍陀羅柱頭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它含有希臘和波斯的因素。

上述兩像作于5世紀中葉,是帶有較多犍陀羅和涼州因素的早期佛造像,且都有明確紀年,可作為研究此期石窟造像和單尊造像的標準器。

且張永造佛坐像光背后浮雕“睒子本生”和“舍身飼虎”故事,也是同類題材在石雕上較早出現的例子。

馮受受造佛坐像

北魏天安元年(466)馮受受造佛坐像(砂巖?高28.7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也是屈指可數的早期單尊石佛像,此像制作時間相當于云岡石窟的第一期,即460年-470年前后。磨光式肉髻,袒右肩式大衣,大衣領口的折帶紋等都與云岡石窟一期造像風格近似,技法已經定型化,衣紋是扁平狀的,流暢細密,較之張永坐像和宋德興造像略顯清秀。背后有發愿文;“天安元年四月八日馮受受敬造供養時”。此像也不明出處,從風格判斷,應該也是平城一帶所出。

北魏定光佛立像

太和十三年(489)或太和十九年(495)定州趙氏一族造定光佛立像(砂巖 高約370厘米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藏)尺寸高大、氣勢奪人,在北魏單尊立像中頗具代表性。

云岡第18窟佛立像

佛立像發型為磨光肉髻,面相豐圓,微含笑意。通肩式大衣,左手握大衣一角,右手作予愿印(手部微殘),大火炎紋背光,較少見的例子是光背正面浮雕著幾列身著交領短衣的供養人,且左右不對稱,供養人身旁刻有人名。佛像衣紋流暢,起伏較小,姿態和衣紋樣式與云岡第18窟東南角的佛立像極為近似,可以認為,云岡石窟這樣的國家大工程,它的佛像形式成為了北魏轄境內各地仿效的樣本。光背后上方刻有彌勒菩薩像,交腳坐在藤座上,下方為發愿文:太和十九年歲……定州唐郡唐縣固……皇帝陛下七妙之零……造定光像一區趙寄趙趙雅趙買趙雙… 。光背側刻有太和十三?年造像…… 。可知此像是今河北中部一帶制作的。

比丘僧欣造佛立像

藏于美國克利夫蘭藝術館的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比丘僧欣造彌勒三尊立像,是北魏中晚期有代表性的石坐像。像后有發愿文 ∶大代太和廿三年歲次已卯十二月壬申朔九日庚辰,比丘僧欣為生緣父母并眷屬、師僧造彌勒石像一區。愿生西方無量壽佛國,龍華樹下三會說法,下生人間侯王子孫,與大菩薩同生一處,愿一切眾生,普同斯福,所愿如是。

佛像為石灰巖制作,高94.6公分。高肉髻,上有淺水波紋,面相豐頤適中,通肩式大衣,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叉腰,持大衣一角。雙腿突顯,大衣下露出內著之裙,如重疊的水波狀。

此像胸前和上臂部之衣紋,呈U形平行分布,臂部衣紋與前述張永造像相同,分二叉如燕尾。衣紋為扁平狀,上刻陰線一道。值得注意的是其雙腿突顯,兩腿間衣紋呈U形,層層分布如水波漪漣。膝蓋亦極力刻化,突起成圓球形。

此種衣紋組織結構,排列分布,一眼看去無疑還是從犍陀羅佛像衣紋而演化來,但犍陀羅造像衣褶立體感較強,質感厚重。腿部也是自然的隆起。而僧欣造像大衣有如濕衣,呈出水狀,尤其是雙腿膝部,極力雕琢突顯,可見作者是有范本依據并特意強調這種出水特征的。

犍陀羅石雕佛立像

雖然此像的犍陀羅痕跡濃厚,但這種出水大衣的處理手法應看到是有馬土臘的薄透大衣樣式的影響在內的。尤其是雙膝蓋極力雕啄成球形,與馬土臘造像頗有相似之處。可這種凸顯膝蓋的表現手法,在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和中印度的馬土臘佛像腿部才是不可或缺的細節,此前一直遍布于西域,如現在新疆絲路南北線的所有石窟的塑像和壁畫上,在河西的諸北朝石窟甚至東達青州的北齊石佛立像也莫不如此。

可說是個帶有西部佛像樣式的外來信息或符號。造像混合有犍陀羅佛像和馬土臘佛像因素,但他的范本不是直接來自外國,還應該是通過西域間接而來的,這種所謂外國佛像的樣本成為當時藝匠感興趣并極力模仿。該立像據說出自房山,北京地區有如此巨像尚屬稀見。

桓氏一族造石佛立像

與僧欣像造型極相似的還有桓氏一族供養石佛立像(日本大倉集古館藏,砂巖,高363.3厘米)像身高大,據傳為河北涿縣永樂村東禪寺之物。

石像背石刻有“清信士桓儉之侍佛時”、“桓囗囗為父母菩薩一區侍佛”、“清信士桓保勝侍佛”等等。發愿人多為桓姓、可知為桓氏宗族集資供養之佛像。桓姓、據《魏書》記載,是鳥丸(又作鳥桓)族內附于魏后改稱的姓。鳥丸為東胡族一支,魏建國前也將諸方雜姓總謂之鳥丸。可推測河北涿縣永樂村一帶當年為北方游牧民族歸附魏后定居的村落。

此像造型頗為古樸,高肉髻,淺水波紋、眉高挑、杏眼、通肩式大衣,大衣緊貼軀干。大衣成濕衣狀,雙腿極突顯,膝關節刻意突起成圓球形。小腿部露出內著的裙,邊緣如重疊的水波紋,裙擺向兩側飄出。

印度早期的菩薩石雕

佛立像一手叉腰,一手施無畏印,雙腿叉開,站立的姿式頗為雄健有力,使人想起印度薩爾那特地方雕刻的最早的一菩薩像(高2.7米)印度薩爾那特博物館,此像上有迦膩色迦王3年比丘巴拉所造的銘文,稱為菩薩。據宮治昭先生考證為馬土臘地方制作后又運到薩爾那特的。

關于此像年代有諸說,一般以為是130年左右,王鏞先生認為是公元81年。在佛造像上左手叉腰的情況極為少見,桓氏一族供養石佛立像的姿勢與印度初期的這尊佛立像頗為近似。衣著上努力表現腿部的出水狀也引人注意,可窺見仍有上述的西域佛像的因素在內。

桓氏一族供養石佛立像的直觀甚為古樸,故而國外有學者認為系十六國北燕之物。但若與前述太和二十三年比丘僧欣造像相比較即可看出二者有相近之處,尤其是雙腿突起,膝部成球形,大衣在腹下塌陷的處理手法極為相似。又從光背看,光背紋飾分為五層,中心為蓮花,依次為千佛,連珠和柿蒂紋,最上端為禪定佛與飛天,外緣為火焰紋。這種光背紋飾的組成與云岡20窟大佛的光背也多有近似之處。

從發愿文的的眾多桓姓推知,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下詔改鮮卑及所統部落復姓而改姓桓,故此像實際上應作于太和二十年之后不久。

太和時期(477-499)的佛像普遍極為精美,形體端莊,雕鏤既細致又不失雄健之風。太和十八年(494年)尹受國造石佛坐像(高54厘米,砂巖,出土地不明 現藏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博物館 )?可堪稱此期石雕造像的代表作。光背后有發愿文云∶夫至道虛寂,理不自興。然眾像不建,則真容無以明;群言不敘,則宗極無以朗。由是釋迦能人,見生王宮,應權方便,廣設津渡。清信士尹受國,為亡考造釋迦文石像一區,作功以就,謹發微愿,上愿七世父母,未來見世,常與三寶共會。又愿亡考,生生之處,遇佛聞法。自識宿命,永不退轉。此愿一切運途有生之類,離諸有結,地獄眾苦,咸皆休息。緣少微福,普同斯愿。維大代太和十八年歲次甲戍四月已巳朔八日壬子敬造訖。

尹受國造釋迦佛坐像

此像為高肉髻,淺水波狀發紋、寬額,面型豐頤適中。袒右肩式大衣,衣領作折帶紋,左手持大衣一角,右手作施無畏印,趺坐于束腰四方臺座上。束腰中部為二供養人持供物,二蛟龍銜供盤,盤中有供物。兩側為二獅子,火焰紋光背,外緣為火焰紋,內緣有坐佛,正中部為火焰及蓮花。

整體上看,此像造型端莊凝重,紋飾精美,光背比例舒展,是太和時期的小型石雕佛像的代表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解讀】金申 | 流散海外的多尊北魏單尊石佛像
旃檀精舍 | 笈多馬圖拉式藝術對中國佛教造像的影響
佛教造像中的美術史——北魏時代的佛像
十六國時期的金銅佛造像丨馬兆中
歷史文化瑰寶----云岡石窟 (絕品收藏)
大同云岡石窟(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高县| 尖扎县| 济源市| 德格县| 隆德县| 潞西市| 原阳县| 景谷| 乡城县| 稷山县| 弥渡县| 如东县| 吉木萨尔县| 基隆市| 舞阳县| 罗平县| 新安县| 勐海县| 社会| 子长县| 商河县| 上思县| 厦门市| 获嘉县| 铅山县| 丘北县| 内江市| 思茅市| 涿州市| 南皮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巴中市| 建水县| 凭祥市| 黄平县| 墨竹工卡县| 介休市| 永修县| 江西省| 浮梁县|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