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將全新世的歐亞大陸分為三個文化圈,分別是以早期中國文明為核心的早期東方文化圈,有著西亞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早期西方文化圈,以及早期北方文化圈。這三個文化圈形成于一萬多年以前,之后不斷發展,具有各自的傳統。早期東方文化圈具有超大規模的定居社會和農業經濟,穩定內斂,遵循禮制,有著祖先崇拜、慎終追遠和悠久的歷史記憶傳統。早期西方文化圈具有廣闊視野,富于開拓和冒險精神,經濟貿易發達。早期北方文化圈流行薩滿信仰,長期以狩獵采集經濟為主,文化延續性較差,不穩定性最高。將石峁和二里頭放在歐亞這個大體系中,我們就會發現石峁城址位于早期東方文化圈和早期北方文化圈交界之處,屬于中國的長城沿線或者狹義的北方地區,而二里頭遺址則在早期東方文化圈的核心區域,在中原地區。石峁城址年代上限大約是公元前2300年,下限大約是公元前1800年,存續大約500年。石峁遺存主體屬于考古學上的老虎山文化,這個文化分布在內蒙古中南部、陜北、山西中北部和河北西北部。我2000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老虎山文化包括石峁是我重點的研究對象之一。二里頭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50年,屬于二里頭文化,這個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大部地區。
石峁石城由三重城構成,外城的面積有大約400萬平方米,有內城,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皇城臺。皇城臺由十多級石砌臺階組成護坡,非常壯觀,建造嚴整。護墻中有紝木,有菱形石雕,墻壁里還插有玉器。皇城臺經過最近幾年發掘,其結構已經大致清楚,外面有一廣場,進去后是甕城、城門、通道,頂上是一個邊長為150米左右的大臺基,里面有神廟宮殿建筑和池苑。在皇城臺邊緣夾道一側出土了數十件石雕,其形態主要為獸面、神人、動物、符號、幾何紋等圖案,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神人或獸面紋。這些神人或獸面紋圖案應該主要源于中原和東方的陶寺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最早出現于距今7500年前的湖南洪江高廟遺址,往后流行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之上。也有少量浮雕具有北方特色。最近還發現了一件立在原來地面的圓柱狀浮雕,幾個面都有神人或獸面圖案。我認為這些石雕不見得都是來自其他廢棄建筑的拆除構件,而是為通往皇城臺神廟的這條神圣的通道專門制作。除了浮雕,還發現了很多陶器,例如石峁興旺時期的鬲、斝、三足甕,都是當地很有特色的器物。另外,在皇城臺還發掘出土了鉞等玉器。石峁外城規模宏偉,在外城的甕城墻中,大概每隔一米插一件玉器。說明玉器雖然是從晉南和東方傳來的文化因素,但到北方后,其內在屬性發生了變化。從外城甕城進去之后,有一條通道,兩側是高大的墩臺,再往里面有內甕城,發現有壁畫。在這些城墻里發現了個別人面石雕,和新疆阿爾泰等地區出土的人像有些類似,有學者借此闡發石峁與西北草原地區的聯系,但這種推測還有待進一步的證實。從以上重要發現來看,石峁應該已經是北方地區甚至更大范圍的中心,當時的社會當已經進入初級文明社會或者早期國家的階段。我的博士論文將老虎山文化后期分為三種類型,包括晉中北的游遨類型,石峁所在的陜北、內蒙古中南部的白草塔類型,以及冀西北的篩子綾羅類型。石峁遺存主體屬于老虎山文化。鑒于石峁遺址影響大,孫周勇和邵晶等建議將老虎山文化改稱為石峁文化。考古學家非常重視陶器的研究,陶器到處都有,容易破碎,變化敏感,所以最能代表某人群或者是某族的風俗習慣。因此考古學上往往以陶器作為劃分考古學文化的首要依據。以老虎山文化(石峁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陶器雙鋬鬲為例,依據形態可以看出從早到晚的一系列變化。老虎山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約距今6500年以后,從關中、晉南和河北等地區,屬于仰韶文化的農民從不同的方向往地廣人稀的北方地區移民,以致于包括鄂爾多斯、陜北等地在內的長城沿線,在六千多年前和山西、陜西、河北同屬于一個大的文化傳統,即仰韶文化傳統,或者廣義中原文化傳統。但隨著長時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地方特色。將老虎山文化放在更大的地域范圍來分析,會發現它和龍山時代(公元前2500-1800年)文化圈的其他文化比較接近,而與同時期中國西北地區以彩陶為代表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新疆北部的切布爾切克文化等差別很大。切布爾切克文化的陶器主要是一種平底的筒狀器物,俄羅斯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奧庫涅夫文化(Okunev Culture)也是類似的筒狀陶器,正北方貝加爾地區的希維拉文化(Sivera)為圜底筒狀器物。所以石峁的陶器屬于廣義中原傳統,與中國新疆和歐亞草原地區的陶器沒有關系。但石峁的家羊、青銅技術等,則與甘青地區或者歐亞草原地區存在聯系。距今4100年左右的龍山時代前后期之交,是典型的多事之秋,歐亞大陸北部地區進入冷期,導致很多北方人群南下。比如在歐亞大陸西部,北方人群的南下就對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這個時期在中國同樣發生了規模宏大的北方人群——老虎山文化后期人群南下的事件,其結果是直接導致了晉西南陶寺文化的覆滅和陶寺晚期文化的形成。陶寺文化有斝無鬲,陶寺晚期文化出現大量鬲,前后期有巨大的差別。我認為這次北方人群的南下,與文獻記載的稷放丹朱事件可以對應,稷是姬姓周人的先祖,丹朱是唐堯的兒子。因此,陶寺晚期文化已經進入了最早的先周文化范疇。實際上,距今4000年左右北方文化南下的事件不只這一次。另一次就是河南的王灣三期文化煤山類型南下,把龐大的石家河文化改變得與王灣三期文化面貌差不多,我認為此事與文獻記載中的禹征三苗事件有關。禹是創建夏王朝的先祖,禹征三苗事件的證實,說明王灣三期文化的后期就已經是早期的夏文化了。還有一次,就是豫東和安徽北部的造律臺文化大規模南下,到達江浙等之前良渚文化的分布區域,使得東南地區的文化面貌也河南地區相似起來。由此可見老虎山文化的南下不是偶然事件。
早先認為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上限是距今4000年左右,后來由于夏商周探源工程運了新的測年計算方法,認為它的上限是距今3750年左右,下限是距今3500多年。二里頭文化的時間就變得很短,只有大約200年。二里頭文化的核心區在現今洛陽一帶,該區域發現了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都邑遺址。二里頭文化主要的影響范圍北至遼西、東到沿海、南達江漢,西至甘青,西南至四川盆地,向外輻射范圍更遠。因此我認為在二里頭時代已經至少形成了具有四個層次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國。二里頭文化的超級中心聚落只有一個,那就是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范圍有300多萬平方米,有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宮城。如果說把神廟宮殿集中在一起稱為宮城,那么這種宮城雙槐樹、良渚、陶寺、石峁都有,但二里頭遺址是第一次由高大的宮墻把宮殿圈起來,規模非常龐大,宮殿建筑布局嚴整。在宮城區南邊是官營手工業作坊,包括制作綠松石和銅器的作坊,北邊有祭祀區和墓葬區。最近的發現和研究表明,二里頭都城很可能是井字形布局結構,最中心安排宮城,這樣的布局完全突破了我們以往的認識。二里頭的主要陶器有鼎、罐、大口尊等,陶器的種類和形態與新密新砦二期晚段非常接近,區別在于新砦二期晚段的器物比較輕薄,更有龍山的風格。由此我們認為是新砦二期的人群遷移到洛陽盆地而形成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與龍山時代文化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青銅器。二里頭有了獨具特色的鼎、爵、斝等青銅容器,尤其是青銅鼎,讓我們聯想到九鼎的傳說,不過二里頭的年代要晚于傳說中鑄造九鼎的大禹的年代。當時青銅器已經成為了中國禮樂制度的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二里頭的青銅器是用復合陶范鑄造,與西方用石范制作工具或武器有較大差別,所以,中國特色的青銅器鑄造傳統在二里頭時代已經正式形成。當然二里頭文化的形成,還有來自于齊家文化、老虎山文化(石峁文化)等的貢獻,比如二里頭文化的青銅技術,羊、黃牛等家畜,花邊罐等陶器。我曾經提出,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以后,大部地區在技術經濟、文化格局、社會形態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革現象,堪稱一次“青銅時代革命”,這次“青銅時代革命”與西方青銅文化的影響和刺激有密切關系。二里頭文化當中上述西北或北方地區文化因素的出現,自然也與“青銅時代革命”有關,二里頭文化因海納百川而發展壯大。但從文化傳統主體來說,二里頭文化主要是在當地龍山時代文化基礎上發展來的,西來的因素處于很次要的地位,而且都是通過中國西北和北方地區間接傳入。我們不能因為有文化交流而得出二里頭文化“西來”的結論。二里頭文化還有一種鑲嵌綠松石的青銅牌飾,牌飾上面有獸面紋,受到大家普遍關注。有學者把它和新疆或者是更西部的一些器物進行比較,認為有源自西方的可能性。實際上這些獸面紋跟石峁石雕上的獸面紋接近,來源都在黃河長江流域。二里頭文化也承襲了新石器時代的玉文化傳統,二里頭的戈、鉞、牙璋、多孔刀等玉器個體較大,制作更加精美,凸顯出二里頭作為王都的氣魄。戈這一武器也是最早出現在二里頭,玉戈當然是禮器,也有可以用于實戰的青銅戈。二里頭的玉鉞很大氣,應該也是象征軍權。在二里頭宮殿區的一個中型墓葬中,發現一件由2000多塊綠松石拼出的龍的形象,與石峁出土的石雕龍的形象非常相近。如果我們把二里頭遺址放在一個更大的范圍看,就會發現它顯然處于一種眾星捧月、唯我獨尊的地位。從全國范圍來看,二里頭文化的典型因素見于中國大部地區,比如鑲嵌綠松石的青銅牌飾發現于甘肅、四川,鬶、爵、斝等禮器發現于甘肅、四川、內蒙古東部,牙璋往南一直到了中國的華南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地區。我們認為二里頭進入了王國文明,就是因為它對中國大部地區有非常明顯的影響輻射能力。
石峁所屬的老虎山文化源于中原而面向歐亞,其主體來源在中原,只是跟歐亞草原有一定的交流。石峁雖然有大城,但它的統轄范圍主要局限在北方地區,所以尚處于邦國文明或者古國文明的階段。石峁所在的北方地區由于自然環境限制,社會分化、貧富分化并不是很嚴重,和江浙、山東這些東南沿海地區形成鮮明的對照,所以我在2000年提出了文明起源的“北方模式”這個概念。另外,石峁所代表的老虎山文化的南下,對陶寺所在的中原地區有非常大的影響,為二里頭文化的興起創造了條件。但是我不認為石峁跟二里頭文化有直接關系。我認為二里頭文化是晚期夏文化,王灣三期文化后期是早、中期夏文化,石峁所屬的老虎山文化不是夏文化,而可能是黃帝后裔北狄的文化。二里頭文化基于中原而面向歐亞。面向歐亞是指它通過齊家文化、老虎山文化(石峁文化)間接受到來自歐亞草原的影響,也和歐亞草原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二里頭文化應該已經進入王國文明階段,它所代表的模式我稱之為中原模式。(本文根據“汲古論壇”第十期“金聲玉振:上古世界體系中的石峁與二里頭”的發言整理而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