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我國,彝族共有675萬多(1990年)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國外,越南、泰國、緬甸、老撾等國家均有彝族分布。 中國和越南是世代鄰邦,自漢光武帝時期伏波將軍馬援進兵交趾(即今越南)以來,互相往來不斷,壯、汗、傣、彝、苗、瑤、哈尼、拉祜等少數民族跨境而居,形成兩國的國民。 根據越南已經發表的調查資料,]越南54個民族中屬于藏緬語族的現有7個民族共29521人。他們分別是:貢族(有1261人,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孟牒和奠邊縣。)、哈尼族(有12489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孟牒、封土縣和老街省、巴沙縣。)、拉祜族(有5319人,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孟牒縣北部。)、倮倮族(有3134人,分布在河江省同文、苗旺縣和高平省保樂縣。)、撲拉族(有6424人,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巡教,安沛省文安,老街省文盤、保勝、沙巴、北河、孟羌縣和甘堂市,以及河江省新門和北光縣。)、西拉族(有594人,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孟牒縣的干胡鄉肖核、西頭寨和孟聶鄉南興寨。)、尼蘇人(有300多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封土縣的麻栗寨、紅坡寨等地。)。這些民族都分布在越中邊境相接壤的地區。 如果按照我國的民族學分類,上述的7 個民族均屬藏緬語族彝語支(各這支系內部有方言和土語之)。但根據越南民族學者的田野調查和已經發表的資料,上述的7個民族中,只有其中的三個民族群體同彝族有直接的來源關系,那就是倮倮族、漢撲拉人(屬撲拉族的一個支系),以及尼蘇人。也就是說,在越南民族分類中的倮倮族、漢撲拉人及尼蘇人是嚴格意義上彝語支的彝族。 一、越南彝族的歷史遷徙與分布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越南彝族分為倮倮支系和漢撲拉支系(因為尼蘇人實際上是屬于倮倮支的)。根據越南民族學者的統計(吳德勝:《關于越南各支彝族的若干問題》,2000年),倮倮支系共有人口3134人,撲拉支系6424人,尼蘇人300多人,越南彝族的總人口為9858人,總數近萬人。 1.越南彝族倮倮支系 倮倮支系在越南民族學界稱之為黑倮倮和花倮倮,他們(包括尼蘇人)所操用的彝語屬于彝語南部方言,與我國云南紅河、元陽、金平等地的彝族尼蘇支系尼蘇人所使用的彝語相同。黑倮倮和花倮倮主要居住在北越河江省同文縣和苗勝縣的山區,以及高平省保樂縣山區和平地,宣光省也有零星分布。接近廣西百色地區平錳縣的越南保樂縣的倮倮支系有彝文經書,據說是從中國遷出時帶去的,目前當地彝族無人能夠認讀。而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封土縣的麻栗寨、紅坡寨等地的越南彝族尼蘇人還保存著老彝文古籍《指路經》、《錢行書》、《驅鬼書》、《獻牲書》《敘情書》等彝文書。 越南倮倮人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居住在越南的瑤、傣、壯等民族稱之為“布姆阿”,苗族稱他們為“麻”,這與國內的苗族自稱Hmong相同。與他族交往時,倮倮支系的彝族自稱為“曼彝”、“曼幾”、或“門彝”等。自稱稍有差異主要是由地方語言音變所致。 越南彝族倮倮支系遷徙于中國。根據越南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68年出版《大越史記全書》(第六集)記載:“戍辰年(1508年)云南倮倮人流入興化鎮(即今老街省)水尾區域”。 “苗旺和同文的倮倮老人說,他們的祖先是起義失敗后為躲避明王朝捕殺而從中國來越南的。”據越南學者研究,這些倮倮支系的第一次遷徙很可能與明正德年間云南紅河彌勒十八寨(今虹溪)阿寺,阿務造反被鎮壓有關。也就是說,彝族倮倮支系在越南出現的最可靠時間大約在16世紀,這種遷徙一直延續到以后的各個世紀。但根據史料,多數倮倮支系遷入越南與命末清初的阿迷州(即今云南開遠市)普沙事變有著直接的歷史關系。 明天啟、崇禎年間,阿迷州土司普明聲因應召平亂(即1622年平貴州水西土司安邦爰反明之亂)有功,天啟5年(即1625年)得授從五品土守備銜,題授宣慰司銜。其子普柞遠也準襲阿迷土知州世職。父子由此聲勢日漸顯赫,威懾各處土司,四鄰土司于是紛紛上告省城。云南巡撫王伉也忌普氏父子勢力逐大對其不利,列虛罪奏準朝廷。崇禎四年(1631年)3月,親率勁旅駐臨安府督師,遣軍1.7萬人進攻阿迷州。王被普名聲的伏兵夾擊而全軍覆滅,被朝廷革職查辦。崇禎五年(1632年)普名聲受招撫。1632年10月“川貴總督朱 元疏奏:酋普名聲久叛逋誅,其妻萬氏嫫慮禍其身,密與家人吳道泰、普明超,舉人章呈錦、生員萬民瞻、吏目謝良臣等定計,于九月十一日進毒殺之,率其所部以降,滇患悉平。”(《明實錄.崇禎長篇》)。后其遺孀萬氏嫫招贅王弄山副長官沙源之子沙定州,繼續擴充實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元謀土司吾必奎反,黔國公沐天波急調各地土司會剿。十一月,沙定州兵臨城下。十二月初借機突襲沐府,直逼省城。后分兵追殺沐天波至楚雄,攻陷大理、蒙化,1646年克石乒、寧州等地。同年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以扶明反清為借口,進兵昆明,擊退萬氏嫫、沙定州,沙、萬退至今彌勒大麥地,一場惡戰后敗走臨安、阿迷兩地。1647年李定國部破臨安,直搗阿迷。1648年,沙、萬在老巢阿迷東山佴革龍被捕,擒送昆明,萬氏被剝皮示眾。這次混戰,阿迷城中的彝民和漢民被牽連而殘遭殺戮者很多。 由于“阿迷州的普氏土司自古與交趾(今越南)交往甚密。普名聲為抗擊王伉,遣使交趾搬兵,從背后牽制明軍的圍攻。”普沙事件后,在開遠蒙自的彝族為了躲避朝廷官兵的追殺,大部遠走他鄉。其中有不少的彝族紛紛朝河口、馬關、金平方向逃難。大批從開遠等地遷往越南。根據現今開遠中和營彝族自稱倮倮和金平老烏支系的歷史情況來看,有彝文經書的越南彝族倮倮支系大都是從開遠遷出的,而普沙事件是倮倮支系遷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普沙事件后遷往越南的彝族成為了“開發越南同文、苗旺山區的首批主人。”( 吳德勝,2000)“由于定居時間早,后來的苗、壯瑤、傣等民族在祭祀祖先、祭拜田鬼等的時候,這些民族都不忘祭祀倮倮人的靈魂。”(吳德勝,2000) 越南彝族倮倮支系由于是戰敗而從云南遷入的,越南高平省保樂地區的倮倮支系現在仍還明確地認識到自己在彝族社會中的地位,認為是黑彝,自稱我曼彝諾,與國內的彝族黑彝支自稱“諾蘇”相同。而現居在其他地區的,如同文、苗旺的部分倮倮支系卻對自己的地位很模糊。苗旺北部的新街、上等鄉的彝族與崇拉、壟刀的彝族還有婚姻往來。但是由于受到從國內遷入時地位的影響,彝族中一些宗族仍然被視為上等,如在同文、苗旺的彝族中有聲望的黃、王、盧、堯、苗、郎、李、板等姓,他們人少但分布于各村,處于相當領主的地位。這可能是我國境內彝族倮倮支系貴族的后裔。“但分布于越南的倮倮支系,從習俗、語言到經濟文化生活都相當統一,沒有多少差異,只是由于遷入越南的時間不同而存在吸收越文化上的高低差別而已(吳德勝,2000年)。” 2.越南彝族撲拉支系 越南彝族撲拉支系主要分布在紅河兩岸老街省的孟羌、北河、保勝等縣,河江省的興門、北光等縣,以及萊州省的巡教縣和安沛省的文安縣等地。越南學者把他們分為佬撲拉和漢撲拉。孟子羌縣的大峽丘、南盧、清平鄉的漢撲拉,自稱撲拉頗。漢撲拉是操漢語的撲拉,人口有3000人;佬撲拉是操彝語的,約3500人左右。佬撲拉還有“舍付”、“博柯巴”、“普”等其他泛稱。博柯巴的稱法與我國境內屏邊縣內彝支博卜潑相同。在越南北河縣的壟平、那會、南門以及光門縣的南喜還有稱為阿嘎的撲拉人。當地苗、壯瑤等民族稱他們為撲拉。這部分被稱為阿嘎的撲拉人,是屬于從國內遷入越南的節伙(白彝)彝族階層(包括曲伙、阿加和呷西)。因為根據我國境內(四川涼山彝族、貴州畢節彝族和云南部分彝族)在解放前(特別是涼山奴隸制社會)社會家支等級劃分制度,不同階層和不同社會地位的彝族分5個不同的等級:茲莫(土司)、諾合(黑彝)、曲伙(白彝)、阿加(安家娃子)和呷西(鍋莊娃字),屬于處于被統治地位的節伙等級階層,其地位在5 個等級中僅略高于呷西(鍋莊娃字)階層。“諾合等級婚姻集團與節伙等級婚姻集團之間絕不允許通婚。”[⑨]節伙等級中的阿加(阿嘎)等級主要是經主子(諾合)婚配成家后的單身呷西和伙中的地位下降者,節伙等級集團中的最低等級呷西主要由抽來的阿加子女、外地抓來的漢人或其他民族以及少數破產的曲伙組成。在彝族等級中,其地位較低。 在越南被稱為佬撲拉的彝族何時遷入越南,至今尚不清楚。但根據他們的居住地的萊州省、老街省以及安沛省的地理位置看,萊州的佬撲拉與金平縣的馬鞍底鄉阿普支系有聯系,老街、安沛同在紅河沿岸,根據佬撲拉“博柯巴”的稱謂,可能與屏邊博卡頗是同一個支系。從地理位置和稱謂來看,佬撲拉從屏邊到河口遷出的有一支,另一支是是從個舊到金屏后再遷往越南的。佬撲拉最早從云南遷出的具體時間雖然尚不能確定,但大部分撲拉人是在元、明、清時期從云南境內遷去的。因為明朝時期實行改土歸流,云南彝族地區的很多土官被流官替代,民族壓迫極為殘酷,階級矛盾尖銳。同時明正德年間在云南的阿寺、阿霧彝民起義,萬歷崇楨年間的的普沙事件、大西軍攻打滇南、吳三桂反清、鄂爾泰血洗彝族土司等歷史事變都對彝族地區的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在這些事件前后,很多彝族為躲避戰亂,免遭屠殺而紛紛外逃。因此大多數的佬撲拉人遷出的時間在明清之際是可以肯定的。 越南漢撲拉人居住在老街省的孟羌、北河、保勝縣,靠近云南文山馬關、麻栗坡的河江省興門、北關、等縣也有分布。這部分彝族從馬關縣和麻栗坡縣遷出。根據越南學者的考證。遷出時間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在清末至民國年間。避亂求生求安是遷出的主要原因。 3.越南彝族尼蘇人 越南彝族尼蘇人自稱為“南蘇潑”,主要分布在萊州省封土縣的麻栗寨、紅坡寨等地區,與苗、瑤、漢、哈尼等民族雜居。有300多人(另有100人已融合在越南姆基支系中)。當地漢足稱他們為“倮倮”,苗族稱之為“么”,哈尼族稱之為“臘俄”,瑤族稱之為“甲羅倮”。 據考證,越南尼蘇人遷入越南的時間比倮倮支系和撲拉支系要晚。據越南麻栗坡寨、紅坡寨一帶尼蘇人的《家譜》看,尼蘇人是20世紀20年代初從中國元陽縣逢嶺一帶遷入金平縣保山寨,40年代中期又從寶山寨遷入越南封土縣麻栗坡寨,70年代末期越南政府動員他們搬遷,麻栗坡寨的尼蘇人有一部分搬遷到紅坡寨。現居住在紅坡寨的有幾家越南尼蘇人祖墳還在金平寶山寨,1960年前,每年清明節都要回金平縣保山寨掃墓。越南彝族尼蘇人還保存著老彝文古籍《指路經》、《錢行書》、《驅鬼書》、《獻牲書》《敘情書》等彝文經書,但現在無人能識讀。(注:注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