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鑒定中,印章是重要的輔助依據之一。要了解印章的奧秘,必先了解其發展歷史。我國印章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據目前可靠的材料來看,遠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便盛行了刻字(甲骨文,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文字記錄生活所用,筆劃尖銳鋒利,結構秀勁簡古),由是便成為治印的開端。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印章(那時印章稱璽,多寫作"鈢",現在把這類印章稱為"古璽")在上面刻鑄的文字是那時應用的"籀書"(籀書,又名大篆,周代周宣王時的大臣太史籀看到古文字過于簡單,數目太少不便應用,于是把它加以整理,并增加了一些,便成了"籀書"),和周代青銅器以及石鼓文上的文字基本相似。古璽大、小及各種形狀都有,大者二三寸,小者二三分,有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由"籀書"演變為"秦篆"(即篆書)的時期,印文多為"篆書"。篆書,又名小篆。由于晚周時期的文字現象混亂,諸侯列國各自創造文字,互不相通,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命其大臣李斯根據當時的文字加以整理創成了小篆。現在所見秦代的鐘、鼎、泉幣、度量衡、碑版、刻石、瓦當等上面的文字多為小篆。當時對印章的名稱也不一致,帝王稱之為"璽",大臣以致平民稱之為"印",因此印的名稱是從秦代開始的。常見的秦印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尺寸較大(皆白文),帶有田字邊框,或雙田字邊框,官私印都有;第二種印尺寸較小(約
印章發展概略(下)
明清時代的篆刻藝術更為興盛,派別眾多,名家輩出,藝術家們發揮了高度的智能才能。如江南的文彭(字壽承,號三橋,文征明之子),他的學生何震(字主臣,號雪漁),他們的治印得六朝蒼勁古樸之氣,二人的篆刻優點是:用澀刀來摹仿漢印,在摹古的基礎上力求翻新,并改變了唐宋以來流傳的呆板習氣,從而開展了篆刻藝術正確發展的道路。十六世紀初期,徽派篆刻家程邃(字穆倩,號垢道人),是位書畫家,在篆刻方面探討漢印,能自見筆意,擅名當代。稍后則有巴慰祖(字雋堂)、胡唐(又名長庚,字子西)、董洵(字企泉,號小池)、王聲(字振聲)等名家,都是遠追秦漢、自出新意的高手,比之何氏又有新的成就。當時有人稱贊他們有的作品"秦圓漢方",神妙已入自然之意,混入印中,使識者莫辨。浙派治印名家有丁敬(字敬身,號龍泓山人)、黃易(字小松,號秋盦)、奚岡(字鐵生,號蒙泉外史)、蔣仁(原名泰,字階平,號山堂)、陳豫鐘(字后儀,號秋堂)、陳鴻壽(字子榮,號曼生)、錢松(字叔蓋,號耐青)、趙之琛(字獻甫,號次閑)、胡震(字子恐,號鼻山),他們均學習丁敬。以上諸家除胡震外,世稱西泠八家。這八家治印的特點是:刀法古健,韻味翻新,篆刻功力深,秀麗開朗,給人一種清新明快的感覺。鄧派鄧石如(初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是異軍突起的大篆刻家。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寫篆隸和六朝碑版都很有功夫。他能把刀法和筆法揉在一起,峻險雄穩,形成篆刻上另外的一種美的風貌。既可以作印章來欣賞,也可以作書法來欣賞。他的學生吳熙載(原名廷揚,字熙載,號讓之),其印飄逸生動。此外,還有徐三庚(字辛谷,號金罍道人),將鄧派篆刻藝術發揮得更加生動、秀麗,有龍飛鳳舞之妙。趙體,趙之謙(字撝叔,號悲盦)和吳熙載是同時的名家。他的篆刻最初不及吳熙載,后來從漢印、秦權量、泉幣(古銅印)、瓦當(漢磚瓦)等方面下了苦功,融會貫通,創立了自己的風格,在藝林中獨樹一幟。吳昌碩(原名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號缶廬)為近代書畫家兼金石家。他以金石文字的筆法來寫字、作畫、治印。其篆刻藝術氣魄雄偉,天真渾厚,為近代印林大家。陳衡恪(字師曾,號槐堂),是繼吳昌碩之后的高手。其治印一如其書畫,全用中鋒,充滿金石味,氣魄也相當雄厚。 晚近名家王大炘(字冰鐵),其治印秀逸生動,廣學各家,獨有韻致。黃賓虹(原名質,字賓虹,后以字行),擅長山水畫,精于金石文字考證,富收藏,篆刻出秦入漢,功力極深。齊白石(原名璜),從三十四歲學刻印,學從丁敬、趙之謙、吳昌碩以至秦漢印,經過勤學苦練,把木工鑿砍的表現手法融入治印中,刀法大膽潑辣,氣魄雄偉。其刀法簡練,如寫字般,一橫一豎都要一次成功。有的用"單刀"一刀刻成,有的用兩刀,往返兩刀,一次刻成,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用毛筆在紙上揮毫一般,完全是"一揮而就"。
總之,我國印章藝術的發展源遠流長。它的成就與古代特別是秦漢兩代的工匠大膽創造的精神是分不開的;與歷代能繼承優良傳統、敢于自出新意、并創造出多種風格的各派文人篆刻家也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近代,篆刻藝術發展到白石老人的階段,展開了更為光輝的一頁,風格更為多種多樣,為新時代的篆刻藝術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