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位于長江北岸、三峽東口。古稱夷陵,有2400多年的歷史,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全市現轄六縣、三市、四個城區,人口400萬,總面積2.16萬平方公里。
宜昌西接長江三峽,溯流直達巴蜀,東連兩湖魚米之鄉,順江暢達寧滬,自古便是鄂西川東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素有“三峽門戶”、“峽口明珠”之美譽。
宜昌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為楚西塞。西漢初年置縣為縣治,名夷陵縣,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宜昌自然資源豐富,水力資源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土特產品柑桔、香菇、柿子等產量豐富。宜昌市風光集峽、山、水、洞于一域,發展旅游業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和資源。三峽大壩建成后,將形成天然的“高峽平湖”,面積1084平方公里,巍巍大壩橫跨峽江之上,猶如水上長城。
隨著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工程的建成和中國最大的工程---三峽工程的正式興建,宜昌已成為中國的熱點城市,并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水電能源的中心,內陸經濟發展的中轉港口,海內外客商投資開發的聚集地,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工業城市。
宜昌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和漢代名妃王昭君的故鄉,留有屈原祠、昭君村等名勝古跡。宜昌東北部的當陽、枝江、遠安一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的魏蜀大戰和吳蜀間的夷陵大戰都發生在這里,留下了長坂坡、關陵、關公顯圣處、麥城、回馬坡等三國遺址。宜昌西南的長陽、五峰一帶,以巴文化、土家族風情和山水風光見長。
宜昌這座美麗名城,風光旖旎,是素以三峽旅游為城市,享受沿江開放城市的各項政策。宜昌是全國11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宜昌境內有三游洞、白馬洞、桃花村、黃陵廟、金獅洞、白果樹瀑布、曉峰懸棺、高嵐風光、葛洲壩工程、三國古戰場、玉泉寺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