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于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微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繼位。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傳說繼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又先后出現了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等幾位有為君王,后人稱他們為“五帝”。后來因為有個叫后禹的人治水有功,得到了人們的尊崇,年邁的舜就依照慣例把權位禪讓給禹。于是后禹成了繼五帝之后中原最大的首領。后禹雖然功高,但私欲也重,他在世的時候積聚了大量財富,擁有奴隸千百,牛羊無數。他的家族——夏后氏一族成為無人可比的貴族。禹年老后,本還是打算依照禪讓制度將首領地位傳給叫作皋陶的大臣的,可皋陶不幸早喪,未能即位,禹于是又打算禪位于發明了鑿井技術的伯益。但是禹的兒子——后啟卻依仗家勢,提出“王位要由首領傳給兒子,再由家族延續下去,世世代代為王”的說法,他排擠掉了伯益,自己取得了部落聯盟中的最高權位,并強迫各部落臣服于他,還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夏后氏”作為部落聯盟的稱號,從此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王朝——夏。后啟得到權位后,便設宴款待各個部落的首領,希望他們對自己的地位給予肯定。但自古以來施行公天下制度,有能者居之,而啟現在提出個家天下的世襲制度,使得王道更替,各族部落首領對此頗有不滿。其中的有扈氏以“王道由天定,非人所能改”為由,拒不出席宴饗。結果后啟大怒,發兵討伐有扈氏,雙方大戰于甘,最后有扈氏戰敗被滅,族人全部被殺。這時眾部落首領意識到了事態的輕重,于是不敢再有異議。后啟這才在各首領中建立了威信,使得各方首領此后稱臣于夏后氏。后啟封這些部落首領為諸侯,令他們的部落為諸侯國,各諸侯國以夏后氏的地位為尊,并且每年要向夏后氏進貢牛羊糧食和奴隸,從此建立了一種以強力制國的國家的制度。由于一種新的制度建立,統治者依靠自己的勢力強迫奴隸為他們勞動,一時間社會的生產發展得很快,夏王朝也很快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可惜好景不長,情勢很快又發生了逆轉。啟晚年生活奢侈,終日沉迷于歌舞聲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后啟死了之后,王室內亂。既然是“家天下”了,權位當然應該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了。但啟的兒子有五個,究竟該由誰來繼承呢?結果誰也不肯讓步,于是五個兒子為了爭奪權位,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后來權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然而不幸的是,太康即位后,不但沒有改善朝政,反而變本加厲,終日田獵無度,流連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進柬,勸他以天下百姓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卻對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奪權斗爭造成的內亂,朝中眾臣對夏后氏很是失望。這樣,太康逐漸失去了民心,給一些覬覦權位已久的諸侯有了可趁之機。有一日,東夷的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就趁太康出去田獵之時,領兵攔截了太康的歸路。太康見此狀況,驚慌不已,嚇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乃是當時聞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張開大弓,于十里之外將太康射殺。太康一死,后羿便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朝中的權位,得以號令諸侯。太康失國,皆因為他不顧百姓,只圖自己享樂,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轍。后羿自持善射,以為天下無人不服,便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絲毫約束。他像太康一樣終日沉湎于酒色,不問政事。后來,在他的親信中有一個叫寒浞的,此人詭計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無人,于是伺機暗殺了后羿,自己當上了國君。可憐這“家天下”的夏朝,才傳了兩位君王,權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 史書記載
關于太康失國的具體描述(供有興趣和古文基礎的朋友參考)
《史記 夏本紀》載:
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史記 索隱》據《左傳》:
魏莊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浞殺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殺于窮門。浞因羿室,生澆及豷。使澆滅斟灌氏及斟鄩氏,而相為澆所滅,后緡歸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遂亡。” 帝相自被篡殺,中間經羿浞二氏,蓋三數十年。而《夏本紀》總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
《史記 正義》引《帝王紀》云:
“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嚳以上,世掌射正。至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於鉏,為帝司射,歷虞、夏。羿學射於吉甫,其臂長,故以善射聞。及夏之衰,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諸侯斟鄩。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棄其良臣武羅、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后以讒棄之,而羿以為己相。寒浞殺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窮門。浞遂代夏,立為帝。寒浞襲有窮之號,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奡多力,能陸地行舟。使奡帥師滅斟灌、斟鄩,殺夏帝相,封奡於過,封豷于戈。恃其詐力,不恤民事。初,奡之殺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緡,歸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斟鄩二國馀燼,殺寒浞,立少康,滅奡於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遂亡也。”按:帝相被篡,歷羿浞二世,四十年,而《夏本紀》不說,亦司馬遷所為疏略也。‘奡’音‘五’‘告’反。‘豷’音‘許’‘器’反。《括地志》云:“故鉏城在滑州韋城縣東十里。” 其他記載
《晉地記》云:河南有窮谷,蓋本有窮氏所遷也。”《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鄩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故過鄉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二十里,本過國地。故鬲城在洛州密縣界。杜預云國名,今平原鬲縣也。”戈,在宋鄭之間也。寒國,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也。伯明其君也。 臣瓚云:斟鄩在河南,蓋後遷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為近洛也。又吳起對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又《周書 度邑篇》云:武王問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陽翟縣又是禹所封,為夏伯。” 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
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是發生在夏王朝中期兩起著名的歷史事件,前后經歷了大約四十年時間,說明國家建立初期,就已存在著復雜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河洛大地也因此流傳下了許多傳奇故事。 據《楚辭·離騷》說,夏啟死后,由其子太康繼位,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位,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借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斗爭。這就使有窮氏的后羿有機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力。太康失國后,與其弟弟仲康一同逃往東方,稍后死去。 仲康之子名相,逃到豫東平原投靠斟灌氏和斟鄩氏,后被寒浞所滅。《左傳·哀公元年》詳細記述了這一段歷史:相被殺時,其妻后緡正懷孕,從墻洞逃出,逃回母家有仍氏(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境內),生子少康。少康從小聰明過人,長大后,在有仍氏充當牧正,手下擁有五百余人的一旅之眾,管轄方圓十里的地盤。一面畜牧耕織,一面練兵習武,以防寒浞兒子澆的追殺,同時,養精蓄銳,隨時準備復興夏王朝的政權。為逃避澆的追捕,少康又逃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君主虞思,任他為庖正,把兩個姚姓的女子送給他為妻,還封給綸邑。少康在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積極招募夏的余眾,做光復夏王朝的準備,從此有了復興的基地和部分兵力。 少康在其姻親部族有虞氏和老臣靡的幫助和扶持下,苦心經營,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他關心百姓疾苦,與部下一起耕耘、狩獵、習武,深受部下的擁戴。少康在安撫人心的同時,還經常向百姓講述先祖夏禹的功德,鼓舞士兵和爭取人們對其復國的支持。他還把那些流亡在外的夏朝官吏以及被寒浞趕出家園的夏族人召集、收攏在自己麾下,加以組織和訓練,建立了一支精銳的復國大軍。 此時,少康著手部署攻滅寒浞的戰爭,首先派女艾暗地潛入澆內部刺探軍情,又派遣兒子季杼率兵攻打戈豕壹,一舉俘獲賊首戈豕壹并斬首示眾。首戰告捷為誅滅寒浞集團開辟了有利的途徑。于是,少康便從根據地綸(今河南虞城縣)起兵,發動了對寒浞的大舉進攻。夏軍沿黃河一路浩浩蕩蕩,挺進河洛地區,直指夏朝故都斟鄩,攻入澆的巢穴。澆曾頑固抵抗,但為時已晚,最終失敗,被少康捉住殺死。接著,少康在老臣靡的協助下,乘勝追擊,橫掃寒浞殘余勢力,滅有窮氏,少康稱帝,重新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地位。少康從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史稱“少康中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