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二年(398年),太原王氏中居京口重鎮的王恭等起兵聲討司馬道子父子,但王恭的兵力仰賴于并非門閥士族的劉牢之,最終失敗被殺。這時桓玄封鎖長江,朝廷僅能控制東方 各郡即會稽、臨海、永嘉、東陽、新安、吳、吳興、義興八郡。 隨著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日益加劇,各政治勢力之間已演變成自相殘殺。司馬元顯首先發難,進攻割據長江中游的桓玄。桓玄列舉元顯父子的罪狀,起兵討伐元顯父子。他們順流東下,收買了北府兵將領劉牢之,攻入建康,殺死司馬元顯父子,掌握了朝廷大僅。隨后,桓玄又剪除了劉牢之,將東晉王室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桓玄是桓溫之子。桓溫在世時,就有當皇帝的野心,只是由于王、謝等士族的阻撓,才未能如愿。桓玄也早就萌生了篡位的野心。在設計除掉司馬道子父子之后,他認為篡權的障礙已經掃除,便在元興二年(403年)2月受封為大將軍,9月又自稱相國、封楚王、加九錫、領十郡。12月,桓玄逼晉安帝司馬德宗退位,廢安帝司馬德宗為平固王,安帝的弟弟司馬德文由瑯琊王降為石陽王。自己稱帝登基,國號楚。東晉朝是王謝庾桓四大家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家族,狂妄自大的桓玄便輕而易舉的消滅了東晉朝。
桓玄稱帝后,驕奢淫逸,游獵無度,政局動蕩。404年4月,北府兵將領劉裕等乘機起兵,殺入建康。桓玄抵擋不住,便挾持安帝和瑯琊王西逃荊州。劉裕追擊荊州,桓玄大敗,舍下安帝,繼續西逃。途中,被益州刺史毛璩的部下俘獲后殺死,時年38歲,謚號武悼皇帝。桓玄所建立的楚國,宣告滅亡,只存在4個月。
從桓玄興師入都到后來廢晉立楚,門閥士族贊同其消滅司馬道子父子勢力,但不敢公然反對其篡晉,反映門閥士族業已虛弱,喪失了左右政局的能力。真正有能力顛覆桓玄的,卻是并非士族高門出身的北府將劉裕。
桓玄死后,劉裕迎安帝重新回到建康,繼續做他的白癡皇帝。劉裕驅逐了桓玄,成為東晉門閥政治的一次回光返照。昔日在朝中舉足輕重的門閥士族,現在大都已無所作為。相應地,東晉皇室由庶族劉裕恢復以后,重建士族與司馬氏共治的門閥政治局面是再也不可能了。
不過,劉裕以庶族之身收拾殘局雖易,代晉建宋卻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且需要相當長的準備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