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寫詩填詞的幾點淺見
作者:大漢拱子
我從小就喜愛傳統詩詞,曾寫過《詩詞日記》,但時斷時續,沒有堅持。我對詩詞的最初認識是覺得詩詞文辭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當然也覺得詩詞有它的特殊魅力與特別作用,在談情說愛丶結朋交友時,或是某些公開場所即席發言時,引用一首古詩或自已原創幾句“打油詩”,這往往更能巧妙地表白心底話,也更契合當時的情勢與氛圍。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讀的唐詩宋詞元曲多了,也寫多了近似于“順口溜”丶“快板書”丶“短歌行”之類的湊合詩,才逐漸對格律詩詞丶對平仄丶對意境丶對形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下面,我想就創作傳統詩詞,結合自已的實踐,談一些個人的淺陋體驗。
一,心有所動,笨筆有情。
我作詩,大都緣于情。每當個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強力碰撞時,或喜怒哀樂,或憂郁惶怛,或愛焰燒心,或煩燥不安,等等,就會情不自禁地“冒”出幾句詩來。這大概就是唐代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上自圣賢,下至愚騃,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div style="height:15px;">
有情感的觸動才會去寫詩填詞。否則,誰會無緣無故去咬文嚼字呢?“根情”,就是說作詩是本著發自內心的深沉情感而發的。我想誰也不會拿出酸秀才賣弄文辭的那種做派去“無病呻呤”的。
寫詩填詞,因情而“動”。遠的不說,就拿近日寫的七律《倒春寒》來說吧。在2019年的春季,長沙市人很少享受到一個接連三天以上溫暖而晴朗的春天。雨呀,一陣接著一陣地下;寒呀,剛剛脫下一天的棉衣又不得不重新穿上。這樣的天氣煩人呀!煩,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感受。煩到一定程度,人就得發泄。于是,我便寫下了這首詩:
陰雨連天濕路寒,嫩芽憔悴少虞歡。
蒼穹翻臉柔情少,大地馳懷恕諒寬。
萬物頑強尋適應,幾時懦弱棄寧安。
悲催舊恨平常事,創造新生總兩難。
寫詩,轉移了我煩燥的情緒,也使我的心清靜下來,更使我領悟到了大地的寬廣胸懷:“蒼穹翻臉柔情少,大地馳懷恕諒寬?!庇纱?,我想到了不吐半字埋怨之聲的萬物:“萬物頑強尋適應,幾時懦弱棄寧安?!笔茄?,煩燥呀,埋怨呀,咒罵呀,又有什么用呢?即使你失望呀,悲觀呀,頹廢呀,對于大自然而言也是毫無作用的。唯一正確的態度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去適應它丶和諧它丶利用它。也許會遭遇失敗,留下遺恨,但我們只要以平常心態去對待它,那就沒有過不去的坎。這正是:“悲催舊恨平常事,創造新生總兩難?!?div style="height:15px;">
寫詩填詞,是因為心有所動,情有所起。這不光是我,古人也是這樣。列舉一例: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的陳子昂,他的《登幽州臺歌》就是因情動而詩動的。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在北京市。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造的。陳子昂登上古老的幽州臺,自然要了解這幽州臺的歷史。詩人面對此景,觸發了對古代往事的想象:當年燕昭王為了求士、筑金臺,招攬天下賢人,燕國才能得以一時興盛。陳子昂處之于身,觸之以情,接著就開始“馳思”,由燕昭王筑幽州臺招賢之事,開始思緒的馳騁之旅,首先想到是此事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事,由此而感到自己的懷才不遇,情感也因此在馳騁中越來越激烈,心中誕生了無限的抑郁和悲涼之感。而后面對浩浩蒼穹,茫茫曠野,心中不平之情就越發激烈,又不知何以吐訴。到這里,百感交集,只能“獨愴然而涕下”。我們在讀這樣一首情感激烈的懷古詩時,只有體味到了這種心中不平之本質,才能感悟到“獨愴然而涕下”這種無限抑郁與悲涼之情的深刻,也從中理解或觸摸到陳子昂的情感起伏與情懷寬廣。這就是所謂的:“情為詩根,應物斯感”吧!“心有所動,笨筆有情”,這是我的第一點體驗。
二,老實巴交,禿筆成堆。
我們先提出一個問題:有了真實火熱的情感,那么是不是肯定就能寫出一首好詩來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激烈的情感沖動也不一定能寫出好詩。
我有個詩友,近日他給我發過一首詩《 墾荒 》:
東郭揮汗苦墾荒, 只為紅薯美味嘗,
挖地三尺奔波累, 移土百擔往來忙。
早出晚歸披星月,高起低落鋤閃光。
鍛煉身體尋樂趣, 半月拓展十平方。
大家讀過這詩覺得怎么樣?大慨會異口同聲地說“寫得實在,但少了一點詩味”。對,少詩味是此詩最大的弊病。為什么會讓人覺得少詩味,因為詩中沒有釆用比興的手法,作詩人太實在啦,一五一十地寫墾荒,挖地呀,移土呀。這種“老實巴交”的寫法,正是作詩填詞之大忌!
寫詩不是寫消息丶不是寫通訊,不要遵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原則。寫詩的內容真實雖也是來源于生活的,但她更是高于生活的。我們在作詩填詞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我曾作過一首七律《詩悟》,就是說寫作詩填詞要講“詩味”的:
幾句吟聲掃膩煩,一腔情韻向文軒。
知音共夢飛千嶺,摯友和聲越萬原。
短令長歌書創意,抒情抱志錄心言。
人間高雅千千萬,唯有詩詞最養魂。
這詩中“知音共夢飛千嶺,摯友和聲越萬原”的“共夢飛千嶺 ”與“和聲越萬原”,說白了,是講作詩也象作夢一樣,要放飛想象丶敢于想象。我體會,寫詩施展想象力,才能將文字從生活中濃縮起來或抽離開去;才能用不同的筆鋒將原本很平凡很一般的事物經過想象后用一種別致的角度進行雕琢與刻畫,讓他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如果缺乏想象力的話,那寫出來的詩,往往只是句式長短劃一的說明書或介紹文,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詞。
現在不少詩詞愛好者在作品中常常存在這樣兩種缺陷:一種是抒情直露,不會用具體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致出現概念化和圖解的毛病;另一種是詠物、寫景、懷古等作品,不是根據自己的情意來選擇畫面,勾劃著色,而是作純客觀的白描,致使物象缺乏靈魂,或者寓意平淡。所以,我說“老實巴交”的寫法在作詩填詞時要盡力避免使用。
在寫詩時,不要做老老實實的笨人,而要做異想天開的達靈人。例如寫景吧,不光寫看得見的景物,而且寫看不見的心中美景。這景物吧,也不光是我在欣賞它,而且是它主動請我欣賞,或者是景擁我歡丶景逗我笑丶景悲我愁丶景邀我樂,等等。這樣一來,景色“活”了,詩味也就“濃”了。錢鐘書先生曾經引用西方文藝評論說:"大家異于常人,非由于技巧熟練,而達常人所不能達;直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不能想。"(摘自《談藝錄》)說的就是寫詩要驅動想象的翅膀。我們作詩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氣勢,要眀白作者在此時此景此篇中正是那至高無上的“王”這個道理。
我體會,許多詩之所以寫得白淡、平直,關鍵作者沒有弄清一點,即寫詩要"感情用事"!!!平時我們看到,人一動感情就容易做出格的事。過度憤怒時就滿嘴說氣話,過分高興時就張口說狂話。殊不知,這氣話、狂話都是過頭話,也就是夸張。這就吿訴我們作詩首先要愛憎分明,要直面現實,要具有歌頌或咀咒的激情。這種激情就是藝術夸張的內在動力。其次,你不論寫什么,或詠物,或寫景,或抒情,或敘事,你都必須跳出你所寫對象的框框,要敢于想象,大膽想象,甚至達到胡思亂想的境界。因為,藝術想象是超越一切時間、空間限制的,詩人可在過去、現在、未來,天上、人間、地下,神鬼、怪異之間,張開藝術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當然,有些人再讓他想也想不開,總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時空間。其原因是見識不廣丶讀書不多丶留心不夠。多讀點書,廣泛積累知識,認真體察生活。這都是作詩的基本功。藝術夸張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而是以淵博知識的積累、豐富生活經驗的沉淀為基礎的。
當然,有了激情,有了知識積累、有了豐富生活沉淀,還必須掌握一些作詩的技巧。這樣,你的詩筆是不會變禿變僵硬的,而會變活變神奇的。
三,形象思維,妙筆生花。
毛澤東主席曾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摘自《毛澤東詩詞集》)266頁)
"形象思維"也叫"藝術思維",對于詩人來說,即是認識與反映現實生活的形象化的思維活動。這就是說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對生活要不斷地進行深入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獲得了最能表現作品主題思想的具體的感性材料,然后作者要再把那些富于形象性的感性材料加以概括、集中,構成完整而富有意義的藝術形象,最后還要通過詩詞的語言把她表現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形象思維活動。
舉個例子:七絕 · 桃花嶺游
青嶺暢游行疊翠,桃花迎面步飛紅。
香芳清銳熏游蝶,詩韻升華伴暖風。
這首絕句的意思,如果用邏輯思維來表達,那就是今天我暢游了桃花嶺,這里的景色好美,情不自禁地想作一首詩。這樣直白地說,是在把概念與結論告訴大家。但是,桃花嶺景色美在哪里?只有游人本身看到,而讀者并不知道。而形象思維便不一樣了,用“行疊翠”丶“步飛紅”丶“香芳清銳熏游蝶”一連串的美妙畫面,生動地展示了那個“景色好美”這空洞枯燥概念的豐富內涵。讀了詩,你似乎自已上了桃花嶺一般,看到了碧草丶青枝丶紅花與游蝶,聞到了泥土與花朵的芳香。置身如此美麗的春景之中,再加上又有暖風徐徐吹來,怎不令人會心曠神怡丶詩興大發?
這就是形象思維的魅力。形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她給人以形狀與顏色,給人以細節與感覺,也給人以想象與情感。
再舉一例:七絕 · 春萌
萬樹禿枝初染綠,一坪枯草始飛青。
山邊殘雪漸虛影,江上浮冰突變形。
春天的萌動,這就象腹中的寶寶,孕婦只可感覺,只可體驗,而看不見。絕句用大家都能感觸得到的四個細節,即四種現象,作了極為形象而細膩的描寫與刻畫。你看,“禿枝初染綠”,“枯草始飛青”,“殘雪漸虛影”,“浮冰突變形”,這使人仿佛聽到了春姑娘的腳步聲丶看到了春姑娘移動的婀娜身影。
形象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它是容許夸張的,容許虛構的。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說沒有了夸張,也就沒有詩詞和藝術。
我記2017年的一天,有位詩友給我發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景可能取自華山,在懸崖絕壁上的一段人造天梯間,聚集了許多歡快的游客。當時,我看圖給題了兩首絕句:
夢“游”(一)
人間美觀多,不知點贊何?
想游資不及, 唯當悟空哥。
夢“游”(二)
一條通天路,直上紫霄殿。
云朵隨手采,心花繪彩練。
這兩首絕句,實際上就是想象加虛構與夸張的作品。笫一首“不知點贊何”,是強調美景勝地之多,多的美不勝收。 “唯當悟空哥”,是借用神話故事,進一步塑造遍山遍野的美景,到哪里去游呢的意境。第二首從笫一句起就是虛構與夸張?!耙粭l通天路,直上紫霄殿?!笔澜缟嫌型ㄌ炻访??當然沒有。“通天路”只是一種比喻,一種幻想?!白舷龅睢币彩巧裨捴械囊粋€虛構。而“云朵隨手采,心花繪彩練”的描寫,更是異想天開,無限夸張。云朵能隨手采摘么?心花可以繪制成彩練么?當然不能,但詩人到了天上,又似乎成了可能。并且,這樣寫并沒有給讀者留下任何不“真實”的感覺。
怎樣進行形象思維,才能妙筆生花呢?我體會,寫作不同的題材,如詠人丶詠事丶詠景丶詠物,等等,也相應要采用不同的手法。關鍵是要描寫其典型細節,即注意創造“意象”。如果沒有了意象,那詩就失去了“詩味”,給人的只是一些空洞無物的概念,或是一些沒有生命的詞語堆砌。
這里舉一例:《七律 · 牧娃午睡》
光腚休棲草石間,老牛旁臥學鼾般。
炎炎烈日勤催夢,隊隊蠅蟲叮咬頑。
洲作床來天為室,還勞玉帝派跟班。
誰曾嘗試其中味,戲稱飛過健體關。
光腚丶草石間丶洲作床丶烈日催夢丶牛臥學鼾丶蠅蟲叮咬,這一連串的真實描寫與形象表現,把牧牛娃野外午睡的場景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就是形象思維的魔力。所以,學會形象思維,應該是這些同志提高創作水平的主攻方向。詩人應該將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感情化作可見、可聞、可觸的形象。詩人也要善于把人們看起來雖然普普通通的事物,勾畫出它的奇詩之處出來。明人屠隆在《論詩文》中說:"詩道之所以為貴者,在體物肖象,傳神寫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一首好詩(詞)往往要通過讀者思索,乃至想象,才能領會其中的情意,而且越咀嚼越有興味。
四,拓展意境,神筆出彩。
富有情感,這是作詩的基礎與條件。,善于想象,這是作詩的翅膀與活力。 形象思維,巧用比興,這是作詩的手段與技巧。而真正能體現作詩水平的還是意境。從古至今,無論評價什么詩詞,大多還是以"意境"的高低來品鑒詩詞的優劣。這就是說,同樣寫一件事物,如果你的意境奇丶特丶新丶深丶美,那你就擁有了出彩的神筆。
什么是"意境"呢?對此有很多解釋。大家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各人有各人的說法與表述。我的理解,簡單地說,"意境"就是作者在詩詞中所描繪的形象與他(或她)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那個境界。
詩的意境,即是 "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的所要表達的那個境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詩貴含蓄"。晚唐詩人、詩論家司空圖曾作《詩品二十四詩品·含蓄》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沈浮。如淥滿酒,花時返秋。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含蓄》一則是《二十四詩品》的第十一品,是全書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來為人所稱道。這一則的意思是說:既名曰“含蓄”,下筆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作詩也好,行文也罷,神韻首先是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讓讀者品出“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來。緊接著,為具體闡述這種思想,作者首先舉了個例子,“語不涉難,已不堪憂”:在措辭上沒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蘊含在字間的憂患就足以讓人唏噓不已,以文已盡而意有余,回味無窮為上?!笆怯姓嬖祝c之沈浮”。主要就是想說明含蓄所要達到的境界。所謂的“真宰”語出《莊子 · 齊物論》,即指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在此則是指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作品的“沈浮”而“與之”,須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雖已積滿,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將綻,遇有秋寒之氣,則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這兩個比喻,不僅切合命題,而且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坝朴瓶諌m,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笔钦f境界存之廣大無邊丶取之無窮無盡。意境猶如空中之塵、海中之漚,詩人只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們的特質了。進而以一馭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而末句之“萬取一收”與首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一綱領性判斷相照應,這也正是一種含蓄的筆法。
司空圖論詩的含蓄,博大精深,值得細細咀嚼消化。我理解,淺顯是我們常說詩詞不能寫得太直、太露、將想說的說白了、說完了,而是要給讀者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現在也有人把叫作"朦朧詩"。
其實,我國古典詩詞都有點"朦朧"的味道。但這種"朦朧"不是故意寫得晦澀難懂,而是以片言只語留給讀者去回味、琢磨、咀嚼出更豐富的內涵來,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錢鐘書在《談中國詩》一文中說:"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他又說:"夫言情寫景,貴有余不盡。然所謂有余不盡,如萬綠叢中一點紅,作者舉一隅而讀者以三隅反,見點紅而知嫣紅姹紫無限在。"
當代探討詩詞意境的論文很多。我三言兩語也難以說清楚。我一般在寫詩填詞只記住兩句話:形象讓詩著色有味道,意境助詩添魂有品位。比較好的作品,一般是既有情意美,又有形象美的。并且,詩中的情與景、意與境是交融在一起,全詩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然,這個"美"字,尤其是"情意美",由于時代不同,人的社會地位差別,標準也不盡一致,"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魯迅先生說得好,焦大絕不會愛林妹妹。所以,對詩的“意境"的見解總是見仁見智的。但是有一點是比較趨于一致的,那就是離開形象思維,再怎么堆砌形容詞,也就談不上有什么絕妙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與讀者心靈相通的“高速公路”。只有閱讀者對作者營造的“意境”產生共鳴,格律詩詞的美感才會最終的呈現出來。要想讓廣大受眾對作品產生共鳴,就得運用真實的情感,描寫真實的情景,而且還要力爭做到:將這種情感與情境瞬間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是格律詩詞特有的形式所決定的。只有讀者在極短的時間領會了這種“意境”,格律詩詞的美感才能最終實現。
我們先來讀讀杜牧的絕句《贈別》二首:
(一)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第一首寫贈別中的“她”,詩中沒有用你、女、花、美等字眼,卻把一千歌妓的年輕美貌寫得美妙絕倫。你看,身姿輕盈,芳齡"十三余",好似"二月初"待放的豆蔻苞;在那富麗豪華的揚州十里長街上,高樓美女如云,而"卷上珠簾總不如"她!杜牧的第二首,專寫“別”。詩中沒有用悲、愁等字眼,卻把惜別之情寫得委婉盡致。絕句的前兩句"無語勝有語";后兩句將燭蕊變成了"惜別心",而且"替人垂淚到天明",其悱惻纏綿的情思多么深長!
我請大家再來欣賞我重病一場后填過的一首詞《蝶戀花 · 小草私語》。
莖桿瘦弱個兒小,我亦有煩惱。她來踐踏妳來跑,淹淹一息才活了。
卑微孤單哪來俏?春風吹來,多情戀人笑。追逐打鬧帶撒嬌,斷我筋骨傷我腰。
在詞中,我釆用擬人化的手法,以小草私語的形式,“我”娓娓道來。所謂私語,即低聲說的一些知心話 。詞中“小草”在“私語”中,透露了“我”的煩惱,表達了自已“活”的艱難。不但“她來踐踏妳來跑,淹淹一息才活了”,而且,當春光明媚的時候,“追逐打鬧帶撒嬌,斷我筋骨傷我腰”。在這詞中,既是寫作者個人重病后的痛苦,更是寫社會的弱勢群體們的共同悲慘遭遇!正是這小草的“命運”意境,構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心靈上的溝通。有一位詩友在細讀此詞后給我發微信:“小草私語在我心底不斷迴響,產生了一種共鳴!”
所以我說呀,在寫詩填詞中要盡力拓展你的意境,那么你的神筆定會異彩紛呈,象山花爛漫一般,給人以美的享受。
可我還要說的一點是,寫詩時的情感迸發丶揮動想象翅膀與展開形象思維,與構建意境,這整個運作是一個小小的自我系統工程。讓我們發揮創作丶創造丶創新能力,給傳統詩詞再創一個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