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見杜鵑花
(評分人數不足)
朝代:唐代
作者:
杜牧原文:
蜀地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寫翻譯 寫賞析 糾錯 下載評分:
參考翻譯
寫翻譯譯文及注釋作者:佚名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注釋
⑴宣城:今屬安徽。
⑵蜀國:指四川。子規鳥:又名杜鵑,因鳴聲凄厲,動人鄉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⑶杜鵑花:即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⑷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參考資料:
1、 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214-215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5
參考賞析
寫賞析創作背景關于此詩的創作時間,主要有兩種說法。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春,時李白在宣城郡。另一種說法以薛天緯為代表,他認為此詩作于李白流放遇赦歸來之后,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李白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后,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
鑒賞此詩是感物而起興的。“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好像就是故鄉的花。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
作者介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