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新聞的朋友應該知道,國內家電行業有三大巨頭——美的、海爾和格力。日前,這三大巨頭先后公布了其2017年年報。從財報數據來看,三大巨頭的業績表現都十分亮眼,營收和凈利潤均維持了較高增長。那么,哪位巨頭成為了2017年的最大贏家呢?
美的營收最高,格力盈利最多
隨著2017年年度業績報告的相繼發布,美的、海爾和格力三大家電巨頭又迎來了新一輪“排座次”的機會。根據最新公布的財報,美的營收最高,穩坐“家電一哥”的位置。海爾緊隨其后,格力營收位居第三。
根據財報,2017年美的集團營收2419.19億元,同比增長51.35%,蟬聯榜首。美的的營收增長,來自既有業務(美的暖通空調、消費電器及智能供應鏈),以及新合并報表業務(主要指庫卡機器人業務和東芝白電業務,庫卡與東芝家電業務)。
美的營收表現出色的同時,其競爭對手海爾在去年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海爾原本是家電行業的“資深老三”,直到2016年才晉升為年度營收第二名。2017年,海爾保住了來之不易的“老二”位置。根據財報,2017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2419億元,同比增長20%。
格力在2017年的業績表現依然傲人,但相較于美的和海爾有不小的差距。根據財報,格力電器2017年實現營收1482.86億元,同比增長36.92%。僅從營收來看,格力被美的和海爾遠遠地甩在了身后。這意味著,美的、海爾、格力的三足鼎立格局開始出現裂痕。
盡管營收表現不及美的和海爾,格力在盈利能力上依然保持著強勢的地位。根據三家公司的年報,2017年,格力實現歸母凈利潤224.02億元,同比增長44.87%。與此同時,美的實現歸母凈利潤172.84億元,海爾實現歸母凈利潤69.26億元。
但在分析近四年財報后,你會發現,美的是三巨頭中唯一一個凈利潤逐年增長的。2014年至2017年,美的的凈利潤分別為105.02億元,127.07億元、146.84億元和172.84億元,而海爾和格力的凈利潤都在2015年出現了下滑。有業內人士認為,美的未來發展最為良性。
格力會被美的和海爾甩掉嗎?
無論從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來看,格力電器的表現仍然稱得上“傲人”。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營收表現方面,美的、海爾與格力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拉大。
就目前來看,格力的最大問題是產品線單一,沒有培養出增量市場。根據格力公布的2017年年報,格力當期空調營收為1234億元,占當期總營收的83.22%。僅僅依靠單一業務,很難讓格力的營收規模實現質的突破。而格力的多元化戰略喊了很多年,先后試水手機、生活家電、智能裝備等領域,卻一直沒有取得什么突破性進展。
去年,格力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雙方簽署了格力、天貓2018年百億級戰略合作協議,合作目標為2018年格力全品類產品在天貓平臺成交100億元。雙方還將在新零售、大數據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但就目前來看,與阿里巴巴的合作能否成為格力新的增長點還不好說。如何借助格力在空調領取得的成就向新領域擴張,目前仍是擺在格力面前的一大難題。
相較之下,美的在多元化之路上走得更遠。從美的2017年年報來看,美的集團大家電業務收入達到953億元,小家電業務收入達到了987億元,已超過了大家電的營收。除此之外,機器人業務也為美的集團貢獻了270億元的收入,占比達到12.2%。相較于“偏科”的格力,多元化發展的美的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營收規模也更容易實現新的突破。
海爾集團同樣是各項業務全面開花,冰箱、洗衣機、空調、廚衛四大產品市場占有率均有所上升。在國際市場方面,海爾的優勢也比較明顯。其2017年年報顯示,海爾集團在海外市場的自有品牌發展勢頭相當喜人,尤其是主要聚焦北美市場的GE家電業務,其美元收入在2017年創下十年來的歷史新高。
面對美的、海爾兩大強勁的競爭對手,格力要想保持原有地位不掉隊,還需要一個新的盈利點。這個盈利點是生活家電、智能裝備還是別的什么,可能格力還沒有想清楚。但或許格力應該盡早想清楚這個問題,如果再原地踏步幾年,格力可能真的要掉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