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去年6月發布了《武漢市養老事業發展對策研究》中透露,去年武漢60歲以上老齡人口132.05萬,占全市總人口15.96%,平均每6個武漢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到2015年,武漢老齡人口將達160萬人,占全市人口比重提高至18.39%。2006年至2011年,武漢空巢老人總數已達32萬人。
這么多的空巢老人,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記者昨走訪了漢口、漢陽等多個社區,希望能親身感受他們的生存環境,聽聽他們的真實想法。
去年武漢60歲以上老齡人口
132.05萬
到2015年,
武漢老齡人口將達160萬人
占全市總人口
15.96%
占全市總人口
15.96%
占全市總人口
18.39%
占全市總人口
18.39%
制圖董超
七旬老漢沒事看兒子照片
看著看著又笑又哭古稀夫妻守在街口曬太陽
那是兒子歸家的必經之路看別人打麻將
為的是湊個熱鬧
兒子隔幾天就打回電話
父親:打再多電話也不如見面
七旬老漢沒事看兒子照片
看著看著又笑又哭
家住融僑錦城社區的李爹爹今年75歲,是一名退休職工,膝下有兩兒一女,均在外地工作,偶爾春節才能回家陪陪老人。
李爹爹喜歡早晚到公園練劍,但是更多的時間還是待在家里。李爹爹說,他想兒女的時候就看看他們的照片,“有時候看著看著自己笑起來,笑之后也會流淚”。李爹爹說,看到照片會想到一家人一起的事情,看完照片后有些心酸。
李爹爹非常希望兒女能夠帶著孫子、外孫回家,“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吃穿都不愁,就是沒有兒女在身邊陪著,想帶孫子、外孫,但兒女不放心,要自己帶。要是他們能經常回家或者讓孫子外孫回家,哪怕是打個電話,給我們多點‘精神贍養費’,這樣我也能滿足了。”
李爹爹還說,他們老兩口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雖然現在小區有志愿者,但是作為老人,生個病什么的,還是希望子女在身邊。前幾天,李爹爹出去練劍時,老伴在家里滑倒了,一直等到李爹爹練完劍回來才把婆婆扶起來。“好在老伴當時沒事,要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和孩子們交代。我也著急,現在出去練劍前,絕對將老伴所有需要的東西都準備好,我不敢冒險啊。”
李爹爹說,他現在只有老伴陪著了,萬一老伴也走了,不知道自己的日子怎么過。
古稀夫妻守在街口曬太陽
那是兒子歸家的必經之路
昨天上午,記者途經中山大道與民生路交會處時,只見一對年逾七旬的老夫妻正坐在大洋百貨商場的側門外的廣場上曬太陽:滿頭白發的爹爹坐在輪椅中,頭發灰白的婆婆則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兩人都朝向民生路上的統一街口,不時抬眼向街口掃描一遍。
婆婆自我介紹姓羅,今年77歲,爹爹與她同齡,6年前因中風而導致下肢癱瘓,只得靠輪椅代步。羅婆婆和老伴現住在統一街的一條小巷子里,是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老兩口養育了3個兒子,結婚后分別住在武漢三鎮,由于各忙各的工作,所以兒子們總是個把月才抽出時間來看望一次兩老。羅婆婆略帶傷感地說:“我們不是空巢老人,但兒子同樣不在跟前,想他們陪著聊會天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羅婆婆告訴記者,她的老伴是個比較內向的人,特別是中風以后,成天在家守著電視看,只有兒子來了才有笑臉。但這位內向的爹爹卻有個習慣,那就是每次和兒子聊天時,總愛把兒子們是否經常來陪聊作為是否行孝的惟一標準,并把哪個兒子哪天來過都記在一個小本子上,以便下一次聊天時“秋后算賬”。羅婆婆說,去年秋天起,逢天晴的上午老兩口到這兒曬太陽成了每天的必修課,因為3個兒子不管從哪個方向過來探望,統一街的這個路口都是必經之路。沉默許久的爹爹突然冒出一句重慶方言來:“坐在這里可以打望。”兩老在這里還真的碰到過前來探望的大兒子一家。
看別人打麻將
為的是湊個熱鬧
王奶奶住在后湖同鑫花園景福苑。王奶奶今年77歲,身體不是太好,兒女住得離她也不算遠,只是因為兒女工作忙,一周只能來看她一次。
王奶奶來武漢之前,住在河南,不識字。兒女在武漢立足后,幫她在景福苑買了一套房子。王奶奶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在小區散步,只要不是特別惡劣的天氣,她都會出現在小區樓下。
王奶奶對小區的小孩特別熟悉,只要她見過一次的孩子,都能記住。雖然她身體不是太好,但是總喜歡逗小孩玩,每天見到誰家的小孩下樓,她都會笑著打招呼。
對王奶奶來說,還有一件事她很喜歡,那就是看別人打麻將。小區有幾個固定的“麻將班子”,打得不大,輸贏也就是二三十塊,王奶奶常常坐在麻將桌邊上,一看大半天。記者問她為什么自己不打,她說她不會。“但是看她們打牌也很好玩,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王奶奶說,現在她差不多能認識所有的麻將牌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上場。“自己玩肯定比看別人玩有意思。”
83歲的王爹爹和79歲陳婆婆昨晨照常在院子里散步,自從8年前從漢陽搬到百步亭怡康苑,兩老已適應了獨居生活。
王光池、陳志明夫婦都是中交第二公路勘測設計研究院的退休工程師,兩位四川人是30多年前來到武漢的,自此在武漢扎下了根。
老兩口的兒子在北京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雖然兒子媳婦每年都會回來幾次看望二老,但畢竟是聚少離多。為了一解父母的思念之苦,兒子隔幾天便會打電話詢問老兩口的衣食起居和身體情況,順便也匯報一下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情況,但在王爹爹和陳婆婆看來,打再多電話也不如見面聊天解渴。
“我們退休工資都不低,不想給他們添麻煩。”83歲的王爹爹性情很沉默,不善言辭,79歲的陳婆婆則比較開朗健談。她說,剛退休那會,他們身體都過得去,還經常出門跳跳舞、打打太極拳,跟老同事拉拉家常,前幾年,老伴的高血壓復發,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她得了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和視網膜眼底充血等多種疾病,行動不便讓他們漸漸跟外界疏遠了。
“隔壁左右住的都是上班族,早出晚歸,好不容易碰到面,想打聲招呼卻發現人家已經走遠了。”
近年來,兩位老人也漸漸想通了,小區里的上班族與自己的遠在北京的兒子一樣,也要爭分奪秒地工作、生活和休息,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因此想要兒子經常坐在面前陪自己聊天是不現實的。所以,現在除了跟兒子通電話時沒話找話地拖時間外,再就是找社區的志愿者們聊天。“這也可以緩解寂寞”,陳婆婆說。
記者李芳 趙家新 王震 萬凌
實習生左馨 李實
(原標題:七旬夫婦每天守在路口盼子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