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生活中,家長們大多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吃零食、水果時,會爭論大小、多少的問題;
玩游戲時,誰先誰后,時間長短都要找父母評理;
甚至連抱抱的先后順序,都有講究......
為了快速解決這種紛爭,我們有時會脫口而出“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妹妹”;
有時是趕緊勸阻、評斷......但結果往往是越弄越糟。
01
無法化解和引導最終會毀掉手足親情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很火的討論:“大的就該讓小的嗎?”
出處是節目《少年說》上,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她是家中老大,但每次妹妹來招惹她,都會在爸爸那里倒打一耙,而無論誰對誰錯,爸爸都是直接來教訓她。
臺上的小女孩已經是帶著哭腔,我見猶憐了,臺下的爸爸卻是無動于衷。
他甚至搬出了“孔融讓梨”的典故,“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女孩不解,追問爸爸:為什么每次是她做錯了,卻要我道歉。
爸爸淡定回應: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女孩哽咽:她永遠會比我小六歲,難道我要一輩子讓著她嗎? 最后,女孩委屈落淚。
外人看著都心疼,孩子的父親卻理所當然的發出:你就不能讓著她嗎?
似乎絲毫不能感受到女孩在說這句話時的心酸與難過。
女孩咬牙落淚的委屈,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共鳴!
謝楠也曾在《奇葩說》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大兒子吳所謂在5歲的時候,開始在家里用四肢爬行,要求吃奶嘴……
醫生一語道破真相,吳所謂是在模仿弟弟。
他天真地以為,只要他做了同樣的事情,他就能獲得(父母)同樣的關注和愛。
葉一茜也說過,森碟看弟弟的眼神,都透露著——我“恨死”你了。
孩子的內心敏感而脆弱,他能從一絲一毫中捕捉到父母的不公平。 長期生活在不公平的環境中,老大極易情緒紊亂,產生焦慮痛苦; 會嫉妒弟弟妹妹,表現出明顯的敵意,甚至是攻擊性行為;
更有甚者會出現各種生活能力“退化”,突然特別依賴父母。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同胞競爭障礙”。 而有些“爭寵”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打小鬧,而有些“競爭”,卻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2017年,14歲的姐姐因父母偏心只給弟弟買手機,殺死了11歲的弟弟;
2018年,一位5歲小女孩趁家長不注意,將襁褓中的弟弟扔下樓,致其當場死亡;
2019年,四川南充13歲女孩認為父母偏愛姐姐,坐火車離家出走;
……
其實,每一個有同胞競爭障礙的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父母∶
“我想得到爸爸媽媽的愛!”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化解和引導,最終會毀掉手足親情。
02
二胎家庭最委屈的是老大
我們常以為孩子小,其實他們很敏感。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寫了這樣一個場景:客人抱起香香軟軟的娃娃,來回踱步,嘴里開始哼起搖籃曲,眼睛瞇起來,流露出萬分沉醉的柔情蜜意。
老大在遠處的臺階上坐下來,手支著下巴,看著這邊。
直到走,客人都沒注意到客廳里還有另外一個孩子,一個他本來認識的孩子。
生過二胎的媽媽對這樣的場景應該都不陌生,親朋好友來時,熱鬧,贊賞都是給新生命的,卻忘記了去抱抱那個,曾經也被眾人簇擁、呵護著的老大。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到,一個人在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會長期損害我們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而在二胎家庭,情感的失衡對被忽視冷落的那個孩子來說,無疑一場災難。
曾經有名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生了二胎之后,老大變得刁蠻任性不講理。屢次教導無果的情況下,夫妻倆氣極差點就想打孩子,被孩子姥姥攔了下來。
姥姥嚴肅的和媽媽進行談話,表示:“在你們心里,是不是更愛二寶一些?”
作者立即想反駁,姥姥卻一語道破關鍵點:“小的就是比大的會來事,會哄人,讓人喜歡,這是沒辦法的事。”
在作者與姥姥的對話中,姥姥坦言“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那感覺,我懂。”
作者下意識的一句話就是:“那你言外之意,就是更喜歡我弟弟唄!”
姥姥馬上微笑詢問:“你都二孩媽了,還這樣計較,大寶那么小,怎么會不計較?”
夫妻兩人立即愕然。
是啊,成年人都會計較誰在父母那里得到最多關注,更何況是孩子?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因為大寶排行老大,就對年幼的他多了許多的要求和苛責呢?03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手足情
我們總以為,孩子生下來,有那層血緣關系在,他們就一定會天生相愛。
可是,手足之情在心,而不在于血肉關系。
《奇葩說》里席瑞認為:在生二胎這件事上,尊重孩子,讓孩子參與,是為了讓孩子放下心防,而不是意味著,孩子有最終否決的權利。
他和弟弟是同父異母,生在這樣特殊的家庭,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但小他11歲的弟弟常說有個哥哥很幸福,而他也總說自己有個弟弟很幸運。
他們的血緣也許不是最親近的,卻因為一同成長的經歷和感情,他們成為了最親的兄弟。
孫儷和鄧超在生小花前,早早就做了功課:
懷孕的時候,就慢慢滲透給等等,告訴他有一個弟弟或者妹妹,希望等等對還在肚子里的妹妹能產生好感;看動畫片時,給妹妹取了名字,爸爸媽媽采用了,讓他感覺被認可;
妹妹出生前,孫儷專門買了禮物,告訴等等,這是妹妹送他的禮物......
因為感受到足夠的愛,也擁有分享愛的能力。
等等才能在妹妹小花出生后,自覺承擔起一個“哥哥”的角色,陪伴妹妹一起成長。
鄧超夫妻的故事告訴我們: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這點對孩子來說尤為適用。
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去理解什么叫血脈相連,什么叫做手足之情。
孩子只能本能的感受到突然新生的小肉團子搶了爸爸媽媽所有的關注。
這樣的”搶關注“的小嬰兒出現,誰能喜歡呢?
要有手足之情,得先有愛!
1、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愛老大
當家里大人們把更多的愛給予老大時,當他確信自己擁有著無條件的愛,愛也會在他的內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最先享受到老大愛心結果福利的便是老二。
只有尊重老大的身份,讓他享受老大的權威,他(她)才會做出你希望的樣子。
2、父母放手,讓老大老二自己去相處 在二胎家庭里,孩子間的矛盾,最怕父母強行干預,強行要求老大讓老二。
很多父母總會在大寶二寶因為玩具食物打架時,下場充當“裁判”。
可是當“裁判”又做不到“絕對公平公正”,而二寶天然占據著“年紀小”的優勢,父母不免就多了份憐愛。不公平的調解只會讓孩子的矛盾加深。被偏袒的更加肆無忌憚,被要求謙讓的更加委屈,心生怨恨。
這些都會給老大造成一種“我所有的苦難,都是因為老二出現”的錯覺。
長此以往,同胞關系,只會越來越僵硬。
因此當兩個孩子之間有了矛盾,在監護人的看管下,讓孩子自己去打鬧,去和好就行。
讓手足之間愛彼此的最好方法是,讓他們不斷表達對彼此的愛,而不是父母在中間傳遞愛。
3、多賦予老大權利,樹立老大地位 小孩子天生是慕強的,一個無所不能的老大,天然的就會吸引老二的目光。 想通了這個問題,平衡二胎就又多了一招。
當二寶覺得大寶厲害又能干,什么都會,就成了大寶的小跟屁蟲。 大寶被賦予了權利,感受到了自己被尊重,覺得當大孩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也非常樂意照顧弟弟妹妹。
小的敬著大的,大的護著小的,手足之情悄然而生。“手足情深不是孔融讓梨讓出來,而是父母引導出來的。”相親相愛的兩個孩子背后,一定藏著父母親的用心“經營”。
好好愛那個大孩子,讓滿滿的愛,經由老大,流向老二。
一生很長,父母會老去,朋友會走散,唯有手足,才是最長情的相伴。
愿每一個二胎家庭,都能成全相親相愛的初衷。
享受最親密的陪伴,擁有最幸福的童年。
臻言論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