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陰陽五行
中醫陰陽五行
拼音:zhōngyī yīnyángwǔxíng(zhongyi yinyangwuxing)
  陰陽和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哲學理論,概括了古人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為原始的歸納辨證法。早在約兩千年前,陰陽學說就被引用於醫學領域,成為中國醫學的一種理論。在中國醫學中,無論對人體的組織結構、功能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藥物治療,都運用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

基本概念

  陰陽是代表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之兩面,是一切事物和現象正反雙方的概括。中醫用這種正反兩面的觀點來說明人體和疾病現象的屬性。一般凡具有熱的、動的、興奮的、強壯的、明亮的、無形的、輕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長的等等特性者都屬於陽;與此相反的則屬陰。例如人的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側屬陽,腹側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機能活動屬陽,組織結構屬陰;機能亢進屬陽,機能低下屬陰等等。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并非絕對不變,而是相對的、變化的,要根據一定的條件來決定。例如胸與腹相對而言,胸在上屬陽,但與背相對而言,胸又屬陰。

  陰陽變化的規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陰陽的互根:陰陽既有對立性,又有統一性,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依據。沒有陰,就不可能有陽,沒有陽,也不可能有陰,〞陰生於陽,陽生於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例如,人體各種機能活動(陽),都必須有營養物質(陰)作為基礎,沒有營養物質就無從產生機能活動;而機能活動又是化生營養物質之動力,沒有臟腑的活動,飲食就不可能變成體內的營養物質。這種陰陽的對立和統一始終貫徹在生命的全部過程,一旦〞陰陽難絕〞生命也就終止。

  (二)陰陽的消長:陰陽并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不斷地進行著〞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競爭。例如,人體在進行機能活動時(陽長),必然要消耗一定數量的營養物質(陰消);在化生各種營養物質時(陰長),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陽消)。

  陰陽既是處於不斷消長的過程,因此陰陽只有相對的、動態的平衡,而沒有絕對的、永久的平衡。人體中陰陽在一定限度內不斷的有消有長,有盛有衰,這是生理活動的過程,這個活動過程出現異常,就會發生病理變化。如果機體的物質基礎(陰)消耗過多,則機能活動(陽)就會相對地亢盛,陰陽的平衡不能維持而產生形體虛弱、頭暈耳鳴、燥熱盜汗、虛煩不眠等〞陰虛陽亢〞的證候。治療這種病理要用〞滋陰潛陽〞法來調整體內陰陽的消長,使之恢復正常,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

  (三)陰陽的轉化:中醫認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陽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變化。例如,機能亢盛的陽證可以變化為機能衰竭的陰證。肺炎病人,癥見高熱、面紅、煩燥、脈數而有力,這些都是機體反應機能旺盛的表現,中醫叫做實熱證,應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但是當發展到嚴重階段而出現毒性休克時,病人反而手足發涼、面色蒼白、脾搏細弱、血壓下降,也就是機體反應機能衰竭,實熱證轉化為虛寒證,應急用溫熱的藥物“回陽救逆”。

臨床應用

  (一)在發病方面:中醫認為陰陽相對平衡方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壞,體內陰陽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發生疾病,既是“陰陽失調”。所以我國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的基本環節就是〞陰陽失調〞。例如,根據陰陽消長的道理,陰盛之病癥(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陽衰,而出現怕冷、手足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脈弱等陽氣不足之癥狀:陰虛的病癥(如心陰不足)往往引起陽亢,而可出現煩躁、生眠、口乾、舌紅、脈細數等陽亢的病狀。根據陰陽互根的道理,當陰陽任何一方有明顯虛損時,常能導致另一方的虛衰即所謂〞陽損及陰〞。臨床上,常見某些慢性病的晚期出現陰陽兩虛的證候。

  (二)在辨證方面:中醫臨床辨證首先要辨別〞陰陽〞,這是辨證的根本。(內經)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發熱口渴、喜飲冷水、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等屬於陽證;怕冷、口淡、喜熱飲、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遲等屬於陰證。外科瘡瘍局部發紅、灼熱、腫脹、發展迅速、易潰易愈、潰後膿稠者為陽證;反之,不紅不熱、平塌陷下,發展緩慢,膿液清稀者為陰證。

  (三)在治療和用藥方面:根據陰陽偏盛或偏衰的情況確立治療原則。如陰不足要滋陰,陽不足要溫陽,又如中醫認為〞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故陽偏盛畏清熱,陰偏盛要祛寒,以此來調整陰陽的相互關系,恢復陰陽的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在用藥方面,我國醫學將藥物的氣味、性能也分別歸納為陰陽兩種屬性,以此作為處方選藥的依據之一。如以藥性的寒、熱、溫、涼四氣來分,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以藥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來分,辛、甘為陽,酸、苦、咸為陰;以藥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來分,升、浮為陽,沈、降為陰等等。臨床上就是利用藥物的陰陽屬性來調整機體陰陽的偏勝或偏衰,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此外,這種陰陽屬性的歸類方法,還被廣泛的應用到其他方面,如經絡方面有: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奇經八脈中任脈屬陰,督脈屬陽等。在病因方面,六淫中的風、火、暑、燥為陽邪,寒、濕為陰邪等等。

五行學說


  在數千年前科學未見發達之時,中國的老祖先就已創立一套五行學說,而經由西方科學之驗證及數千年來中醫之臨床實驗獲得了實證,在古代并無現今的解剖學之時,這項學說集合了中國老祖先之智慧心血結晶。

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也就是我們習慣上說的金、木、水、火、土)

對人體作用

  五行學說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學說,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中國醫學便借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用以補充陰陽學。中醫師之診病即是以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中國醫學的五行說,是將人體各部份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歸納的同類事物之間發生縱的聯系(如肝臟與筋路有關聯、心臟與血路有關聯、脾胃與肌肉有關聯、肺贓與皮膚有關聯、腎臟與筋路有關聯等) ,各類事物之間發生橫的聯系(如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之關聯性)。

五行的相生相克

  何謂相生、相克?(宇宙萬物有相生必有相克、能相生必能相克)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

  相克:有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生火:木(材)燃燒產生火所以木生火。(木不足火即熄)
  火生土:火燃燒之後產生灰燼即為土所以火生土。(燃燒物質多產生土也多)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煉金屬所以土生金。(多土并不足以多金,好土才會有好金)
  金生水:金屬燃燒熔化後會產生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水可以灌溉、滋養樹木所以水生木。(水不足木即枯萎)

  木克土:樹木由土中長出(破土而出)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土可以吸收水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所以土克水。(水泛濫反制土成水患)
  水克火:水可以滅火所以水克火。(火過大而水不足則水不足以克火)
  火克金:火可以鏈金(熔化金屬)所以火克金。
  金克木:金屬可以砍材(如斧頭、柴刀等)所以金克木。

  ◎五行中之相生、相克只有相對的、動態的平衡而沒有絕對的、永久的平衡﹔是相互滋養助長、相互牽制約束,過與不及都將會造成危害。

五行對映的人體臟器

  五臟: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屬陰)

  六腑:膽囊、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屬陽)

  如何區分臟腑:臟為實心之器官、腑為空心之器官。(臟腑:泛指人體內臟器官)

  ◎三焦:中醫之特有名稱,為六腑之一,是水液運行的道路,總司全身體液氣化功能。目前中醫臨床以三焦來區隔人體器官部位。

  一、上焦:橫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臟、肺臟),和頭、面部及上肢等。

  二、中焦:橫膈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即從胃的上口(賁門)至胃的下口(幽門),包括脾、胃、肝、膽等。

  三、下焦:肚臍以下的小腹部,包括小腸、大腸、腎臟、膀胱等。

五行相互關系

  一、土:脾、胃 黃色 主肌肉 口唇

  土為中央乃是一切之根本,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故中醫有“後天之本在於脾胃”的說法。臨床上調理脾胃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環節。

  土質不良(營養份吸收不足)將無法供應各個器官應有之營養,又其顏色為黃色(一般常稱為黃土)主肌肉,我們常說的“面黃肌瘦”就是這個道理.(脾氣健運,則營養充促,肌肉豐滿,四肢溫暖而活動輕健有力,口唇紅潤而光澤,因此說〞脾主身之肌肉〞),土質過硬將造成便秘,土質過於松軟將造成下痢。土質過硬或過於松軟乃為吸收水(份)不足或排出不良囤積於腸道所引起,而水份除日常之補充外其不足與過多則因水之排解、木之吸水性、火之燃燒有關(水分過多可由腎臟、膀胱排出,不足將對人體造成重大危害,如代謝不良毒素囤積體內等)。

  脾臟對水有調節作用:這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導致水濕停滯。如停於頭部則覺頭部沈重如里;停於胸膈則胸悶嘔惡;停於肺部可凝聚為痰;停於體腔則產生胸水或腹水;停於腸道則見腹瀉;停於肌膚則見水腫;充溢四肢則身困體沉等等。

  因土生金所以土質不良將無法生金,就是無法產生健康的皮膚(有光澤)及容易長青春痘(如為內在的因素則與內分泌系統有關;因土克水,若水(腎臟 )質不良----過剩則造成土質松軟或污濁會反制土造成下痢、若水不足則土質過硬將造成便秘),外在的皮膚因素則源於長期使用鹼性清潔劑而破壞原有之酸性健康皮膚質(酸性可以抑菌)有關。

  (胃屬消化系統、脾臟屬免疫系統)

  二、木:肝、膽(相照) 青色 主筋 眼睛

  肝為解毒器官,當人體吸收或食入有毒物質時(如藥物、酒精)會經由肝臟分解毒素後再經由腎臟排出。所以長期使用藥物及酗酒將造成肝臟及腎臟負擔,又因肝臟及腎臟為無痛覺神經之器官,所以當發覺肝臟或腎臟有異狀時往往已經是肝硬化、肝癌末期或必需洗腎了。

  肝臟功能異常可以由日常生活中查知(因其主筋路)肝主管筋的活動,從而支配全身肌肉關節的屈伸,而筋又賴肝血的濡養。肝血不足則筋失所養,出現肢體屈伸不利、麻木、痙攣、拘急等癥狀。“爪(指指甲)為筋之余”,肝血不足則指甲變形,色澤枯槁。如出現容易疲勞、口乾、口臭、便秘、下痢、精神松懈、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疲勞、肩胛酸痛、容易落枕、晚上睡覺時易抽筋、頭痛、頭暈、急躁易怒、耳鳴、耳聾、目赤、胸部脹痛、急躁易怒,或情緒抑郁、胸悶痛等癥。肝氣郁結可進而影響脾胃,出現納呆、噯氣、嘔吐、腹脹、泄瀉等癥狀。若濕熱蘊結,疏泄失調,膽液外溢,則可能出現黃疸。

  眼與肝有密切關系:肝血不足,目失所養(養份),就會出現兩眼乾澀,視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則兩眼紅赤。某些眼科疾病,中醫認為與肝有關,常從肝治療。

  又因肝臟為魂,顏色為青色,一般常聽到的三魂七魄是指當受到驚嚇過度時(失魂)臉色會發青即是這個道理(肝臟為三魂中之一)。

  (膽屬消化系統、肝臟屬免疫系統)

  (一般常稱之筋脈指筋路與血脈,筋骨則指筋路與骨髓)

  因水生木,如水不足或木之吸水性過強(肝火旺盛)都將造成木之枯萎(肝臟運轉不良),又木克土將造成脾、胃功能之障礙 。

  三、水:腎臟、膀胱黑色主骨髓耳朵

  先天之本在於腎(腎是主宰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及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臟器。腎臟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秉賦的強弱,與先天腎精是否充盛有密切關系,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臟為排毒器官,主水主骨髓(主骨、生髓、通腦:腎主骨、即腎與骨骼的生長、發育、堅軟有關)

  其華在發:毛發生長脫落的過程反映了腎氣的盛衰。腎氣盛的人毛發茂密光澤;腎氣衰的人毛發易於脫落,枯槁發白。又“發為血之余”,故發也與血有關。

  齒為骨之余:故某些牙齒疾患也與腎有關,如小兒生牙過晚,成人牙齒松動、容易脫落等均為腎氣不足或衰弱的反映。

  腎的生理功能包括現代醫學的生殖、泌尿系統及部分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這些系統的疾患都可能與腎有關。

  膀胱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認識基本相似,主要是儲尿和排尿的作用,其病變也主要表現在泌尿功能方面。

  腎臟功能退化最常見的現象為全身水腫,因其排泄(水)不良所造成.又因與耳朵有關(老人家有重聽即因腎臟功能退化有關).日常生可活中自我檢測,如:耳鳴、腎性腰酸背痛等均要注意(腎在上開竅於耳,腎氣充足,則聽力正常;腎虛時則出現耳鳴、耳聾等癥。腎在下開竅於二陰,與大小便的排泄、性機能活動有關。故大便溏泄,小便困難或淋漓不盡、陽痿、早泄等均可從腎治)。而腎臟病最嚴重者莫過於洗腎,洗腎者只會次數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

  因水生木,故腎臟功能不健全或退化時將連帶影響肝臟之正常運作,又土克水將會影響脾、胃功能之障礙。

  四、火:心臟、小腸 紅色 主血脈 舌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統管機體各部,使之協調活動,在臟腑中居於首要地位,所以〞五臟六腑,心為之主〞。

  主神志:神志的含義包括神精狀態、意識、思維活動等。這些機能活動都由心來主管,所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人舍也”。如心的這方面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出現失眠、多夢、健忘,甚至精神異常、胡言亂語、思維混亂、意識朦朧或神志昏迷等癥。

  主血脈:其華在面(表現在臉部,因為面部血管豐富,故從面部的色澤上能反映出心氣、心血的盛衰。正常時,面色紅潤光澤;心血虛,脈失充盈,則面色蒼白。所以說“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主血脈即主管血液在脈管內運行。血液之所以在脈管內循環不息,營養全身,主要是靠心氣的推動作用。因此有“氣行血亦行,氣滯血則凝”之說法。脈與心相連,是血液渾行的通道,心氣的強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響血液的運行,都可從脈搏上反映出來。

  開竅於舌:前人認為“心氣通於舌,心和舌則能知五味從上可反映出來。舌尖紅赤或舌體糜爛生瘡;痰迷心竅時則舌強不語等。因此,又有“心開竅於舌”及“舌為心之苗”的說法。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受盛胃中的水谷(飲食),主化物(消化)和分別清澤(“清”指飲食消化後的精華部份;“濁”指消化後的糟粕)。胃中水谷進入小腸後,由小腸進一步消化,使清者吸收,再通過脾的轉輸而注入身體各部,成為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濁者或下注大腸,或滲入膀胱,形成大小便而排出體外。所以小腸有病時,除影響消化吸收外,還會出現大小便的異常,但小腸的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臟功能之內。

  根據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現,可見中醫的心包括了循環、血液、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等。臨床上某些心血管疾患、血液疾患、神經精神疾患、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舌體疾患等,往往與心有關。小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有病時主要表現消化吸收不良和大小便異常。

  因水克火(腎臟與心臟)兩者間若無法達到平衡對身體將會造成危害,如水過於旺盛則氣血將無法正常運行,如火過於旺盛則將反制水,我們常說的火氣過大即是一例。

  五、金:肺臟、大腸 白色 主皮膚 鼻子

  肺位於胸腔,上達氣道,喉為門戶,開竅於鼻,為氣體出入之所,司呼吸,主氣的生化和分布,助血液循環而貫通百脈。

  (一)主氣:

  主呼吸:即通過肺的呼吸作用,吸進自然界的清氣(氧氣)和呼出體外的濁氣(二氧化碳)。正常情況下,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因病邪所傷玫使氣機不暢,肺氣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調時,則有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癥狀。

  主真氣:飲食經過脾胃消化後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成為真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氣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它的生化、分布與調節均有賴於肺,即肺主一身之氣,故肺氣虛時可見體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等氣虛的癥狀。

  (二)肺主宣發和肅降:正常肺氣應宣發通暢,以使肺發揮正常生理作用。如外邪犯肺,肺氣失宣,可引起氣滯胸悶、咳喘等癥狀。

  肅降即清肅下降的意思。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如病邪犯肺,則可使其肅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濕停留、尿少、水腫等癥。

  宣發與肅降這兩種功能互相協調,一方面使氣和津液輸布於全身,另一方面又能使機體不致於發生氣滯、氣逆和水濕停留等病變。

  (三)主通調水道:水體內水液的運行依靠肺氣的通調、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闔及膀胱的氣化,因而小便通利。肺所以能通調水道,主要是以靠肺氣的肅降,使水液歸腎而下注於膀胱,排出體外。如外邪襲肺,肺氣不宣,肅降無能,水液不得通調,則可出現小便不利、浮腫等癥。故有〞肺為水上之源〞的說法。(金生水)

  (四)主聲:聲音的產生與肺的功能有關。肺氣充足人的聲音宏亮,肺氣虛弱的人聲音低微。風寒襲肺時,肺氣閉塞,可出現聲音嘶啞或失聲。

  (五)開竅於鼻:鼻是氣體出入之通道,與肺直接相連。肺氣正常,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若肺有病則可出現鼻塞、流涕、嗅覺異常,甚則出現鼻翼煽動,呼吸困難等癥。

  (六)肺合皮毛:皮毛指人體的肌表與毛孔,是人體抵抗外邪的屏障。肺能將衛氣和津液輸布到肌表,溫養皮毛,以維持其正常的生堙功能。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的侵襲。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并易受外邪侵襲而經常感冒,而外邪侵襲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癥。肺與肌表、皮毛關系密切。中醫有〞肺與皮毛相表里〞、〞肺合皮毛〞等說法。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廢物)。飲食經脾胃小腸消化吸收後,糟粕進入大腸然後排出體外。大腸有病,如排泄功能減弱則便秘;排泄功能亢進則泄瀉。

  總之,根據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現,可見中醫的肺主要是指呼吸系統,但對體液和血液循環也有調節作用。肺與鼻、皮毛、聲音均有密切關系,臨床上凡屬呼吸系統、體液和血液循環、咽喉等方面的疾患,多可從肺論治。大腸有病則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和癥狀之異常。

  因土生金,故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時肺臟也相對受到影響,而肺臟與皮膚、鼻子有關聯,故皮膚健康與否,與肺臟有直接關聯性,而現今空氣之嚴重污染造成大多數人有的鼻病(如氣喘、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鼻蓄膿、皮膚過敏等)其治本之道仍必須由肺部條理。

相關術語


  火不生土

  火指腎陽,即命門火;土即脾胃。當腎陽虛弱,命門火不足,脾胃得不到這種陽氣的溫煦,影響胃氣腐熟水谷和脾氣運化營養精微,運化水濕的功能,出現腎脾陽虛的綜合病癥,均屬火不生土。臨床表現為腰酸膝冷,畏寒,飲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腫或天亮前腹瀉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

  火指肝火,與“木火刑金”同義。火指心火或熱邪,心火熾盛可藉傷肺陰,引起喘咳痰血;熱邪熾盛,會傷害于肺,引起熱咳或“痰熱阻肺”,病情嚴重的,可出現高熱,呼及急促,鼻翼煽動,甚則咳血,咯血等癥狀,又稱“火熱迫肺”。

  火性炎上

  用火焰上燃的現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變向上的特點。火有虛實之分;實火多屬外邪陽熱,主升主散,火熱傷肺,則見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癥;火迫心神,則見頭痛、嘔吐、昏迷,譫妄等癥。虛火多由精血虧耗,陰虛陽亢而起,癥見煩燥、咽痛、聲嘶、齒齦出血,耳鳴等。均屬火性炎上的病變。

  節氣

  是農歷推算四季氣候的單位。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故一個節氣又稱為“三候”。節氣表示四季氣候變更的每一階段。一年共有“二十四節氣”,按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金寒水冷

  指肺腎虛寒。肺屬金,腎屬水。肺金與腎水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響。當肺氣虛而累及腎,或腎陽虛而影響肺,都會出現肺腎虛寒的綜合病癥。臨床表現有咳嗽、吐痰稀白、氣喘、畏寒、腰膝冷、水腫等。

  金氣肅降

  用以說明肺的生理特點。金代表肺,肺主氣的活動,肺氣宣清而下降,氣化活動就順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調;反之,若肺氣不能清肅下降,就會使氣上逆,發生咳嗽,氣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癥。

  亢害承制

  見《素問、六征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壓抑或節制。五行學說認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無克,勢必亢盛之極而為害,因此必須抵御這種亢盛之氣,令其節制,方能維持事物的正常生發。例如實熱內結的病,因內熱熾盛,損耗津液而便秘,又會火氣上沖而諺語,治療就須用承氣湯苦寒瀉下,才能抵御這種亢盛的熱邪。

  母病及子

  用五行說明五臟間相生的母子關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稱。例如木生火,肝木為母,心火為子,當肝陽上亢發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氣

  在五行相生關系中“生我”者為母氣。如木生火,則木為火的母氣。

  木火刑金

  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過旺,可以耗傷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現干咳,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

  五行中,五種相克關系之一。按五行學說的觀點,相克本屬正常范圍內的約制,但近人已習慣于把木克土與木乘土混同,其義與“肝氣犯脾”,“肝氣犯胃”類同。

  木喜條達

  木是肝的代詞,條達即調和暢達。用樹木生發的現象比喻肝的生理特點。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膽汁,幫助脾胃消化;另一方面,肝膽又有升發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氣機舒暢。因此,肝氣的特點是喜調和暢達,既不能過亢,又不能抑郁。

  木郁化風

  五行歸類中,肝主風,屬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導致肝血虧損,或素體血虧而出現肝風癥狀,故稱。臨床表現有眩暈、舌麻、震顫、痙厥等。

  木郁化火

  五行歸類中,肝屬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陰虧損或素有內熱而出現肝火癥狀,故稱。臨床表現有頭痛,眩暈、面赤、嘔血,咳血,甚或發狂等。

  三伏

  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為序。

  勝復

  勝復,是指“五運六氣”在一年之中的相勝相制,先勝后復的相互關系。勝即“勝氣”,復即“復氣”。勝是主動的,有強勝的意思;復是被動的,有報復的意思。勝復之氣,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過的勝氣,下半年當有與之相反的復氣。如上半年熱氣偏盛,下半年當有寒氣以報復之。又如木運不及,金氣勝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稱為復。勝復的一般規律是,凡先有勝,后必有所報復,以報其勝。勝復之氣并非每年都有。

  勝氣

  勝復之氣在時序上被認為是有規律的,上半年如果發生了超常的氣候叫做勝氣。參見“勝復”條。

  十二時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每一時辰相當于二小時,子時相當于晚上十一時至次日一時,丑時相當于一至三時.其余按十二時辰序類推。此外,又有把子時稱為“夜半”或“午夜”;丑時稱“雞鳴”;寅時稱“平旦”;卯時稱“日出”;辰時稱“食時”;已時稱“隅中”,午時稱“日中”;未時稱“日昳(音跌)”;申時稱“晡時”,或稱為“日晡所”;酉時稱“日入”;戌時稱“黃昏”;亥時稱“人定”等(《左氏傳》昭公五年注)。這些命名與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慣有關,且較符合黃河流域地區晝夜推移的特點。

  時令

  指每一季節的主要氣候。指按季節制定的關于農事,醫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

  涵,滋潤之意。腎屬水,肝屬木。當腎陰虛不能滋養肝木,則肝陰不足,虛風內動,故稱。臨床表現有低熱、眩暈、耳鳴、耳聾、腰酸、遺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動,甚則抽掣等。

  水火不濟

  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以維持生理的動態平衡,稱為“水火相濟”。如果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或因心火妄動,下傷腎陰,便失去這種協調,出現心煩,失眠,遺精等癥,就是這種病變。參閱“心腎不交”條。

  水虧火旺

  水指腎水,火指心火。腎水不足而致水不濟火,使心火獨旺,出現心煩、失眠或睡臥不寧的證候。指腎陰,腎陽的失調。水即腎水,火即命門火。腎水虧損,命門火偏亢,出現性欲亢進,遺精等癥。

  水性流下

  用水往下流的現象比喻水濕邪氣致病的病變向下的特點,如腹瀉、下肢倦怠或下肢浮腫等。

  四時

  即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季的第三個月(農歷六月),又稱為“長夏”。

  所不勝

  勝,與克通。在五行相克關系中“克我”者為所不勝。如土被木所克,則木為土所不勝。

  所勝

  勝,與克通。在五行相克關系中,“我克”者為所勝。如“木克土”,又稱土為木所勝。

  土不制水

  土指脾土,水指水濕,即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致濕濁停滯,出現多吐稀白痰,小便小利、大便溏泄或水腫等病癥。

  土生萬物

  脾胃屬土,用自然界萬物滋生于大地的現象,比喻脾胃為營養化生之源的生理特點。胃主受納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輸布營養精微,為各臟腑器官組織的生長和機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

  土喜溫燥

  用以說明脾的生理特點。土代表脾,在水液代謝的生理活動中,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脾氣溫燥,則運化功能健旺,吸收正常。若過多受納生冷食物,就會損傷脾陽,影響脾運化;反之,脾虛不運又會形成濕濁內停,發生小便不利,水腫和痰飲等病癥。

  五常

  指五行所代表的五類事物的正常運動。《傷寒論》序:「人稟五常,以有五臟」。

  五聲

  指與人的精神活動有關而發出的呼、笑、歌、哭、呻(呻吟)等五類聲音,是臟象學說按五行的觀點把人的發聲活動進行的歸類。即肝主呼,心生笑,脾主歌,肺主哭,腎主呻。這種歸類,帶有牽強附會之處,現已少用。

  五勝

  是一種用五臟之氣相勝作為治療的方法和原理,例如肺(在五行屬“金”)的病癥,用調補脾胃(在五行屬“土”)的方法治療,所謂“培土生金”。指五行相克。

  五行

  我國古代哲學理論,屬于古人對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范疇。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則是古代的樸素唯物,自發辨證的思想方法與醫學實驗的相結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行”是運動。這個學說是以五行的屬性,聯系人體的臟腑器官,并通過五臟為中心,運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論來說明一些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用以總結臨床經驗。基本內容:以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屬木;心、脈、舌屬火;脾、肉、口屬土;肺、皮毛、鼻屬金;腎、骨、耳屬水等。以生克的關系說明臟腑器官相互資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如肝能制約脾(木克土),但脾能資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約肝(金克木)等等,以此來說明臟腑間有著彼此維系,彼此協調生理活動的關系。以乘侮關系闡述病理變化及治療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療應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療肺氣虛弱,采用健脾補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見,五行學說貫串于醫學的各個方面,并包含著古人的一些寶貴臨床經驗,也是中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它強調事物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觀點。對古代醫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這個學說以五行通套一切事物,如果完全按照生克乘侮解釋事物的變化發展,就會失之籠統。故后世在醫學實驗過程中也逐漸有所擺脫。今天,在實踐中要取其有益的臨床經驗,拋棄其不合理之一面。

  五音

  古樂中的角、征、宮、商、羽五個音階。五行學說用五音配五臟。從病人發音的高亢、低沉、重濁等推測五臟的病變。即肝音角、心音征、脾音宮、肺音商、腎音羽。因其過于牽強附會,現已不用。

  五運六氣

  簡稱“運氣”。“運”指木、火、土、金、水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氣”指風、火、熱、濕、燥、寒六種氣候的轉變。古代醫家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種十天干以定“運”;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以定“氣”。前人結合五行生克理論,推斷每年氣候變化與疾病的關系。但其中不少是牽強附會之說,現已少用。

  相乘

  乘有乘虛侵襲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過,超過正常約制的程度,是事物間的關系失卻了正常協調的一種表現。例如:木氣偏亢,而金又不能對木加以正常克制時,太過的木便去乘土,出現肝木亢盛和脾土虛弱的病癥。五行學說中相乘屬病理變化的范圍。

  相克

  即相互約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學說借相克的關系來說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本屬正常范圍內的約制,但近人已習慣把它與反常的“相乘”混同,例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稱為“木克土”。

  相生

  即相互資生,促進,助長。五行學說借相生的關系來說朗事物有相互協同的一面。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

  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間關系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例如:正常的相克關系是金克木,若金氣不足,或木氣偏亢,木就會反過來侮金,出現肺金虛損而肝木亢盛的病癥。五行學說中相侮屬病理變化的范圍。

  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學說認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這樣生克的配合,稱為制化。舉木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過這種調節,使木不能過度克土。其余類推。

  子盜母氣

  用五行說明五臟間相生的母子關系中,由于子病累母而稱。多用于闡述五臟虛損性疾病互相影響的病理。例如土生金,脾土為母,肺金為子,當肺氣虛弱發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影響脾氣運化的功能。

  子氣

  在五行相生關系中,“我生”者為子氣。如火為木所生,則火為木的子氣。

  晬時

  晬時,即一周時。指一天的某一時辰至次日的同一時辰。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2009-10-29 17:54【 】【我要糾錯

  五行學說不僅將事物歸屬于五行,而且進一步以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來解釋事物之間相互協調平衡的整體性、統一性和事物正常發展運動變化的規律,用相乘、相侮來解釋事物間平衡失調的機制。

  (一)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存在著某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也叫母子相生關系,即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如木生火,故木是火的母,火是木的子。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資生,循環無端。

  (二)五行相克

  五行間存在著某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約、克服的作用。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兩方面的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如:木克土,故木是土的“所不勝”,土是木的“所勝”。五行相克的順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的生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個方面的關系。以木為例,生我者為水,我生者為火,克我者為金,我克者為土。這就說明,在五行系統中,各個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相關的,每一部分的變化,必然影響其他部分的狀態,而其本身又受到五行整體的統一制約。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與發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相對的平衡協調和運動變化。五行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互制約的關系,稱之為“制化”。如金可以克木,但木可以通過生火,使火來克金,以此來維持相互之間的平衡。其他依此類推。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間存在的正常關系。由此可以看出五行之間的協調平衡是相對的。因為在生克過程中,時刻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太過或不及,從而引起再一次制化調節,隨之出現新的協調平衡,由此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因此,五行之間的協調平衡是相對的。

  (三)五行相乘

  相乘:乘,凌也,即欺負之意。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對其所勝一事物的過度克制。相乘的次序與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有兩種方式:

  1.太過相乘五行某一事物過于亢盛,對其“所勝”的事物進行超過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勝”事物的虛弱,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的異常。如木氣過于亢盛,對土克制太過,土本無不足,也難以承受木的過度克制,導致土的不足,稱之為“木乘土”。

  2.不及相乘五行中某一事物過度虛弱,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難以抵御其所不勝事物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顯虛弱。如土氣過于不足,木雖然處于正常水平,土仍難以承受木的克制,使土更顯不足,稱之為“土虛木乘”。

  (四)五行相侮

  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間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壞,出現逆向克制的異常相克現象,又稱“反克”。因此,相侮的次序與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也有兩種方式:

  1.太過相侮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勢力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事物進行反克。例如,正常情況下木應受到金的克制,若木氣太盛,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反克金,稱為“木侮金”。

  2.不及相侮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勢力過于虛弱,不僅不能克制應克的事物,反而受到被克事物的反克。例如,正常情況下,金應克木,若金氣虛弱,不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為“金虛木侮”。

  相乘、相侮是五行關系中正常的生克制化失調所出現的異常相克情況。實際上相乘、相侮可同時發生,即某一行力量過強時就會乘其所勝,侮其所不勝;某一行力量虛弱時會導致其所不勝的相乘和其所勝的反侮。  

http://www.zwbk.org/indexTrade.aspx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腎屬水 肝屬木 心屬火 脾屬土 肺屬金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關系
【中醫知識】五行學說
第三節 五行學說
第四章 五行學說(1)
中醫知識 五行學說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南县| 武功县| 资中县| 宿松县| 西平县| 银川市| 昌乐县| 池州市| 鹰潭市| 都兰县| 射洪县| 舒兰市| 台安县| 沙坪坝区| 满洲里市| 惠州市| 大埔区| 射阳县| 钟山县| 延川县| 和林格尔县| 新密市| 乃东县| 合川市| 襄樊市| 昭觉县| 黄陵县| 元阳县| 甘德县| 康保县| 丰镇市| 桦川县| 龙海市| 万载县| 荆州市| 万源市| 天台县| 遂宁市| 衢州市| 太湖县|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