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在其《洛陽牡丹記》中載:“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然于花中不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牡丹的枝干不但在原始曠野上生長時被人們當柴燒;“戲蝶雙舞看日久,殘鶯一聲春日長。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當她被國人種植,短短花期之后殘留下來的枯死枝干也被人們揀來當柴燒,牡丹枯干燃燒時會發出濃洌的香味。像是為了堅守生命的一出美麗愛情艷遇傳奇,又似為堅持生命里與天地宇宙同壽的骨氣,牡丹燃燒自己身上的骨質,她的疼痛是喊在心靈府邸的,但她像火鳳凰般在熊熊烈焰的涅磐時,靈魂里蘊育的是盞美麗惆悵的從容之花,濃郁的芬香熏醉了泱泱璀璨大中華一望無際的五千年滔滔長河!
引子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國色”、“天香”兩詞是唐朝李正封對牡丹的贊嘆之詞,當時大唐皇帝對此極為贊賞,于是“國色天香”一直成了富麗端莊、雍容華貴、花中之王牡丹的別名。
“競夸天下無雙艷”;“萬家流水一城花”;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
“洛陽春日濕芳菲,萬斛脂胭染舞衣。帳底金盤承蜜露,東家蝴蝶不須飛。”;
“紅樸未開如婉娩,紫囊猶結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鳥無端勸我歸。”;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
。。。。。。
古人對牡丹的詠嘆可謂把牡丹傾國傾城的本色一展無遺。
其實牡丹不但美艷無比,她的品格氣質和性情對中國人數千年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
一
回望一千多年前風華錦繡的長安京城,這里有一個名叫“沉香亭”的花園,園內,名目繁多的牡丹花爭奇斗艷,雖然這些牡丹花的繁華生命僅存短暫的暮春,可她們內心并沒有絲毫傷感的心情,她們只想在短暫的時光里爭分奪秒,像宿命感強烈的黑孔雀一樣展盡造化賜予的每分嬌艷榮耀,絕不浪費絲毫!這時朝廷樂官李龜年率領眾多朝廷樂人來為賞花雅興正濃郁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奏樂助興,曲未起奏,這時品位不俗頗具創新精神的李龜年于是乘機對唐玄宗獻計云:“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這一說倒提醒了唐玄宗的尊嚴:對啊,我堂堂一個大堂皇帝與美貌可比牡丹的貴妃一起賞牡丹怎么可以用過去成年累月彈唱的老曲子助興呢?還是來點新鮮花樣吧!一個口頭圣旨下,一下子把才華蓋世鼎鼎大名的翰林學士李白召見,命他為此次賞花獻詩。我們這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極具叛逆和自由平等主義高貴思想的天才這下真是可愛至及:寫詩可以,不過有個條件,那就是我要側臥著寫,你權勢炙手可熱的高力士高公公為我李白脫靴子,唐玄宗你高高在上的皇帝為我李白磨墨。幸虧為博紅顏傾城一笑的唐玄宗沒有拒絕這一“奢侈”要求。李白微笑著將縱橫磅礴的才氣橫空一揮,于是三章千古流芳的《清平樂》頃刻落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而在場的洛陽花師宋單父亦忙得不可交加為唐玄宗解說牡丹花品種等,當談到大洛陽一種名貴的姚黃品種時,乃言:“《姚黃傳》載,姚黃花出,眾人驚嘆美色,此皇王之胄,奇種也”,唐玄宗馬上要求進貢姚黃牡丹,這正是“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后面唐玄宗應開心難抑,親自為李白作的《清平樂》撫琴奏樂。
同處大唐年間,還流傳一個美麗得令人動容的傳奇故事。
“武周”二年冬(公元691年),武則天冒著漫天雪飄游上苑,只看到百花在冬日早已枯萎,眼前僅剩一片蕭條衰敗的景觀,武則天乘著酒興擬下一道圣旨《臘日宣詔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百花仙子害怕武則天咄咄逼人的皇帝權威不敢抗旨,都一一連夜盛開嬌艷的花朵,第二天武則天再次游上苑,發現惟獨牡丹仙子無視皇威不畏皇權拒絕開放,武則天一怒之下立馬命令把牡丹貶至洛陽,有著錚錚傲骨的剛直不阿牡丹一貶到洛陽馬上昂首盛放,這下可把武則天惹得更狂怒了,又一聲令下,把所有盛放的牡丹燒死,沒想到被燒過的牡丹到了次年春天卻更加踴躍地昂首怒放!從此從洛陽城到神州大地眾人皆種牡丹為樂,是謂“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到了宋朝的蘇軾,他也下了一首《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古代名副其實的大才幾乎都是集天才的社會政治才華和文學才華于一身。而人類史上偉大的大文豪蘇軾在歷史上被貶官的次數是“榜上有名”的,而且一次比一次凄慘,卻不是由于他政治才華不夠(比如他被貶為地方官時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業績足見其政治才華)。這首詩透露出來的心境氣息與他的其它不朽詩句如“揀盡寒枝不肯棲”、“一川風雨笑平生”如出一轍,可以判斷《吉祥寺賞牡丹》是在蘇軾被貶時期的晚年所作。把蘇東坡這首詩玩味一下,今天的中國人心中會不知道不覺涌上莫名的感動:人老了,我卻摘枝艷麗的牡丹往頭發上插還不感覺羞愧,反倒可能那么嬌媚的牡丹花會羞于被戴在我這樣老頭發上;醉醺醺東道西歪摸著路回家,這個樣子一定讓別人感覺好笑,要不然怎么有十里街的居民(百姓)都爭著把屋內珠簾掛起跑出來看著我!-------這是一種對古人超然灑脫頑強樂觀生命力的強悍感動啊!淚下!
回溯歷史,我們驀然發現歷史居然有如此驚人的相似與一致。
其實
在這塊富饒優秀永恒母性國土上
李白和蘇軾就是牡丹花!
牡丹花就是李白與蘇軾!
在歷史的精彩紛紜演義中,我們已分辨不清,究竟是中國人祖先的偉大的浪漫自由主義天才情懷和頑強不屈品格忠誠了國色天香牡丹花的高貴情趣,還是有著高貴錚錚傲骨的國色天香牡丹花沉醉了千載來中國人的優秀品質性情!我們且在牡丹的國色天香本色中玄舞而歌飲醉天上一輪清輝!
中國人就是牡丹花!
牡丹花就是中國人!
二
“淆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這是《詩經。鄭風》的句子,古人又云“牡丹初無名,故依芍藥以為名”,故詩中“芍藥”者,“牡丹”也,這首詩歌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最早以贈送牡丹表達愛情的文字記載,直到二千于年后的今天,我們似乎仍嗅到遙遠時空一股濃郁的牡丹香味,牡丹香味在空中快樂歌唱舞蹈飄成一個幸福悠遠耐人尋味的“詩經”兩字!在中國,以牡丹花象征愛情是有明確悠久美麗歷史淵緣的。我們今天用“玫瑰”象征表達愛情的意識行為最確切說是學西方的“泊來品”,而中華民族真正自己的“愛情花”只是-----牡丹花,牡丹花才真正是中華民族自己的“愛情圖騰花”!
“去春零落暮春時, 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這是唐朝薛濤的一首詠牡丹愛情詩。在這首詩中,這首詠牡丹的愛情詩通篇不著一個“牡丹”詞卻字字句句著“牡丹”無限風情韻味的風流,這正是“水上行人不濕衣”的高超意境所在!而“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兩句在表達相思意境上的效果竟與李白《清平樂》中“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殊途同歸!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中華文明史上一樣萬古精品——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牡丹亭》就是借助牡丹花這一神奇“愛情花”為引子,酣暢淋漓地表現了杜麗娘與柳夢梅離奇曲折的愛情傳奇,歌頌杜麗娘為代表的封建女性勇于沖破封建禮教牢籠大膽無畏追求自由愛情的偉大感人精神!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牡丹雖好,他春怎占的先!”;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
。。。。。。
翻開《牡丹亭》,小心吟誦著風流美艷萬載的不朽句子,濕了雙眼,濕了牡丹文明。
風流美艷萬載的大中華文明啊,你因“一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高貴流韻、美艷消魂、傾國傾城牡丹而印證了你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