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梅: 兩度馭“龍”尋寶的女科學家
◎本報記者 付毅飛
唐立梅在南極受訪者供圖
不管是探索未知也好,做科普影響他人也好,最終就是為了影響青少年,在他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講課的時候,我看到孩子們眼里都發著光。
唐立梅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
2021年年初,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唐立梅陷入糾結: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經過漫長的思考,她終于總結出來了。她興奮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你知道嗎?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聲調都高了幾度。
起初,這個答案把她自己嚇了一跳,但她反復驗證后覺得,就是這么回事。
“真的,不管是探索未知也好,做科普影響他人也好,最終就是為了影響青少年,在他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唐立梅說,“講課的時候,我看到孩子們眼里都發著光。”
作為一名生于普通鄉村家庭的80后,唐立梅小時候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這沒有影響她的單純和對世界的好奇。她像個快樂的鄰家女孩,把一身孩子氣一直帶到今天。
長大后,她的努力付出讓自己與眾不同。如今她已是我國首位“破冰入海”——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經歷的女科學家,還是深受青少年喜愛的科普創作者。前不久,她還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怎么蛻變成這樣的?唐立梅也不太清楚,最后她自己胡亂總結:“野蠻生長。”
被深海的美震撼得一度窒息
2013年9月7日,鉆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踏上母船甲板的唐立梅,按照慣例受到了“洗禮”——被6大桶海水當頭澆下。
渾身透濕的她,撩開稀里嘩啦的頭發,吐著水珠宣泄興奮:“海底太壯觀了、太震撼了、太神奇了!”
這是“蛟龍”號第72次下潛任務,她成為我國首位乘“蛟龍”潛入大洋的女科學家。
唐立梅早就對海底心馳神往。
坐在實驗室測算多金屬結核覆蓋率、含水率、濕密度、干密度的時候,她腦海中浮現的是:這些結核靜靜地“躺”在海底,“枕”著柔軟的沉積物,在千百萬年間慢慢長出光滑的腦袋和粗糙的身體。
同樣令唐立梅好奇的還有在大洋深處的生物群落,那些顏色各異、趴在海底的胖海參,如冰山雪蓮般綻放的海百合,長著蜥蜴腦袋的深海魚,外形像蒲公英一樣的水螅……它們如何克服巨大的水壓?怎樣在沒有任何光合作用的環境下生息繁衍?
得償所愿進入“蛟龍”號,唐立梅和潛航員葉聰、傅文韜——被她命名為“傅立葉”的3人乘組——開始了令她終生難忘的深海之旅。
透著陽光的海面很快看不見了,浮游生物暴雪般襲來,微小卻如群魔亂舞。潛到約350米深處時,周圍完全漆黑,突然眼前一亮,第一個發光生物如流星般劃過。很快,它們多了起來。有的漂浮不動,因潛水器下潛而仿佛在冉冉升起;有的像螢火蟲,在舷窗前縈繞;有的組成一大串,雪樹銀花般晶瑩;有的聚在一起又突然散開,像夜空中綻放的焰火……唐立梅把臉貼在窗上,“眼睛都不夠用了”。
這次任務實際下潛深度超過2770米。接近海底時,唐立梅突然覺得自己像乘坐著太空飛船,即將在陌生的星球登陸。在艙外探照燈的照射下,唐立梅看到茫茫一片的白色沉積物和黑色結殼,她被那無法言說的美震撼得一度窒息。
接下來的過程如同按下了快進鍵一樣緊湊。除了控制云臺拍照,唐立梅就像一個“購物狂”闖進了正在打折的商場,看到什么都想加入購物車。最后她帶回了8升近底水樣、11塊巖石、2管沉積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膽、海綿、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種生物樣品。
手腳并用從雪山采下20塊樣品
2017年11月,唐立梅登上“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成為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的一員。
航行期間,她主要是給地球物理組的團隊幫忙,檢查儀器是否正常運行,把上面的數據記錄下來,然后參與一些作業。每天在甲板上跑來跑去,做的都不是自己的專業,她覺得自己像在“打醬油”。
考察船進入“咆哮西風帶”后,唐立梅和大家一起吐得七葷八素,餐廳都不想去。突然有一天,海上風平浪靜。她看到大片浮冰,企鵝從海里蹦到冰上蹣跚走路,海豹也爬到冰上,懶懶地躺著像個大肉蟲。等進入南極圈了,她一下覺得之前受的罪都值了。
此次南極科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給中山站運送補給。唐立梅看到在南極越冬的科考隊員,滿懷敬意。“那里的男士已經長發飄飄,而且已經不太會和別人說話了。”她說。
卸貨后,“雪龍”號將科考隊送往恩克斯堡島,啟動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羅斯海新站的前期建設工作。大部隊要向島上輸送建站所需建材和設備,唐立梅趁機申請野外考察,獲得了2天時間。
她和2名同事爭分奪秒,乘坐直升機來到目標考察區域,順著事先規劃的采樣點,一腳一個雪窩地行進,邊調研邊采集樣品。島上沉睡千萬年的石塊,在她眼里比珠寶還珍貴;一處處平時難遇的地質現象,讓她激動不已。僅用一個上午,他們已經采了幾十公斤樣品,實在背不動了,就放在路邊插一面旗,繼續前行。
下午,他們開始攀登一座200米高的雪山。山體十分陡峭,唐立梅和同事手腳并用,奮力向一處斷面攀爬,想敲下新鮮的斷面巖石樣品。途徑一個企鵝聚集地,2只巡邏放哨的企鵝走過來,站在唐立梅身邊,好奇地看著這些跌跌撞撞、敲敲打打,狼狽卻又很興奮的人類。
晚上8點,直升機把他們接了回去。忙活2天,唐立梅渾身像散了架,但很幸福。
這次南極考察,唐立梅帶回了20多塊樣品,雖然不多,但在各項研究中物盡其用。她不無得意地評價道:“性價比很高。”
當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搞科研的同時,唐立梅從科普創作中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她譯著的《偉大的探險家》,獲得了自然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獎。她還發表了多篇科普文章,在雜志上開科普專欄,并準備出版自己的專著。
唐立梅跟隨“蛟龍”號深潛之后,榮譽紛至沓來,同時她還接到了各種科普報告的邀請。7年多時間里,她做了70多場報告,最多的2019年,1年就有20多場。
除了結合自己的經歷介紹科學知識,唐立梅還會告訴學生們,科學家其實是很正常的群體,年輕人占了很大比例;搞科研也是一份普通工作,只要真正喜歡,就可以做得很好。
有時她還會“利誘”:“有些年輕人想當網紅、做直播。其實直播不光演員能做,科學家也可以,一樣很好玩兒。”
唐立梅喜歡被學生們簇擁提問、跟他們簽名合影,除了能過一把“明星癮”,這讓她堅信,這些孩子中一定會有人走上科研道路。她覺得這很有意義。
近幾年,唐立梅的工作重心有所變化。她有了自己的科研小團隊,開始扮演導師、管家、大姐大等角色。
即將邁入40歲的唐立梅,開始從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除了繼續攀登科研高峰,她發現,學著接受、享受自己的平凡,未嘗不是件好事。
“當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爬不到‘山頂’,我決定繞‘半山腰’走一周。這樣,我就能欣賞‘半山腰’的風景,這是不是也是很美好的體驗呢?”唐立梅想對熱愛科學的青少年說,能登上科研“頂峰”的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做好“半山腰”的科研、科普,“當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也很好”。
(《科技日報》2021年2月8日第 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