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們,這是《知音》一個全新的欄目,關于女性愛情、婚姻、家庭、職場、人生和自我的問題,都將和你們一一探討。
在上次的課程中,給大家講解了吊橋效應發生的原因、生活場景中的運用以及如何辨別真愛。其實在心理學范疇里,還有關于愛情的很多效應,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將會一一說明。今天要說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相愛,但由于雙方家族的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大的阻礙,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學家德斯考爾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現,在一定范圍內,父母或長輩或者出現其他外力干擾戀愛雙方的愛情關系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更強烈,戀愛關系也會變得更加牢固。這種現象就被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那究竟是什么心理讓這些被“棒打的鴛鴦”關系更緊密呢?心理學家用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選擇自由和所選對象喜歡程度之間的關系。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獨立自主,而不是受人控制的傀儡。一旦他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選擇,并把這種意愿強加給自己時,人就會覺得自己的主權受到了威脅,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促使他們做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事物的喜歡程度。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對人越有吸引力;輕易得到的東西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其價值往往會被人所忽視。
另一種解釋,是從維持認知平衡的角度來說的。一般情況下,人對自己行為的解釋,都是從內外兩方面對尋找理由,當外在理由消失后,就會從內部去尋找依托。戀愛雙方渴望接近彼此的行為可以解釋為,由于雙方內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親人朋友的支持。當親人采取簡單否定的態度時,便削弱了戀愛的外在理由,導致戀愛者的認知出現了不平衡,于是,他們只好把內在的情感因素升級,以解釋自己依戀對方的行為,使自己的認識重新處于平衡狀態。
這便是青春期孩子在異性交往中,容易把友情當做愛情的重要原因。因為好奇心和個性的互補,交往雙方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但許多老師和父母通常的反應都是緊張焦慮,如臨大敵,認為早戀必定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影響學習成績,導致性過失等等,從而用權威者的姿態進行野蠻、極端的干預,比如批評、打罵、羞辱,勒令禁止雙方進來往,全面監視一舉一動。然而,這種做法常常事與愿違,很多時候原本只是青春期的互有好感,情愫朦朧,因父母的反對和“貼標簽”的行為,讓孩子們把滿足感解釋為雙方的依戀,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形成一致對外的“抗戰聯盟”。
那么,父母們應該如何理性對待孩子們的青春期感情問題呢?我覺得,首先,家長們要認識到這是青少年身心發展階段的特點和社會文化環境決定的,是普遍、正常的現象,不必過于驚慌和緊張。
其次,辯證積極地看待青春期感情問題。孩子可以鍛煉與異性的交往能力,使個性更趨于完整;可以在學習上互相勉勵、促進,在生活上也可以互相幫助等等。
以平等、共情、真誠的態度與孩子一起探討愛情。首先肯定他們的珍貴情誼,講解什么樣的感情才是愛情;再來客觀地指出在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之前,感情的沖動性、易變性、關系的的不穩定性都將對雙方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父母用長者的經驗和智慧,提出自己的建議。同時,要相信孩子,給與他們考慮和做決定的機會。
作為成年男女來說,自由戀愛是其基本權利,但如果面臨父母反對時,不妨理智地與他們交流一下看法,全面綜合地考慮父母反對的理由,而不是把戀愛建立在逆反、抗拒、維護自尊和滿足好奇上。要理性對待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不要覺得外界阻擾越大,越要愛得蕩氣回腸。或許在旁觀者的眼中,兩人的愛是轟轟烈烈的,但事實證明,這樣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終都走向了離婚。
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曾提出過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愛情由三分部構成: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其中激情是愛情的情感成分,指情緒上的著迷,主要包括情感和性欲;親密是愛情的動機成分,指心理上喜歡的感覺,主要包括聯結感、緊密感和喜愛;承諾是愛情的認知成分,指心里或口頭的預期,主要指決定與另一個人建立長期關系的意愿與決心。只有同時具備三要素,才稱得上是愛情。
那么,在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下產生的感情一旦脫離外力的干擾,回歸到正常的轉態下,由于沒有了讓其緊密聯系的力量,戀愛雙方的缺點就很容易暴露,再加上生活瑣事的煩惱,這種在逆境中迅速發展的感情很容易被消磨和打敗。所以,建立一段穩定、持續的愛情需要雙方耗盡畢生的精力去培育和呵護,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歸根結底,希望大家在面臨父母反對的時候,能夠冷靜地審視感情,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做出不會讓自己后悔的決定。
如果大家還有任何困惑疑問,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挑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