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蘇德戰場上的轉折點,那么庫爾斯克會戰就是蘇聯完成轉折的最重要一步。蘇聯憑借這次會戰把德國打懵了,德國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主動攻擊,只能被動防御,直到滅亡。

1943年7月5日,德軍最后一次主動對蘇聯發起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想要滅亡蘇軍,拿回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但希特勒不斷延后對蘇聯發起進攻的時間,導致蘇軍拿到了德軍進攻的情報,建立起三道縱深梯次防御線。為何希特勒會龜縮不前,遲遲不肯發動庫爾斯克會戰?曼施坦因又為何轉勝為敗?本期就帶大家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庫爾斯克會戰。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伙同仆從國匈牙利王國和芬蘭等國家發起巴巴羅薩計劃,為了這次戰斗,德國為蘇聯備下了厚禮——德軍總共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飛機4900架、坦克3700輛、大炮47000門、軍艦190艘,蘇聯為了抵抗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的侵略,被迫加入蘇德戰局。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納粹德國很陰險,他們毫無預兆地帶兵出發,將190個師分成三股勢力,從北方、中央、南方出發,準備以閃電戰的方式滅亡蘇聯。剛開始,沒反應過來的蘇聯節節敗退。
1942年6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爆發,蘇聯紅軍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精神風貌抵御進攻的德軍。蘇德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局面,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以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戰斗毅力,滅亡了納粹德國拿下斯大林格勒的癡心妄想,逐漸在蘇德戰場上由被動局面轉為主動局面。
1943年8月,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聯紅軍再次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精神風貌,面對侵略的德軍,堅持寸土不讓的斗爭策略,最終擊敗了德軍在東線發起的最后一次戰略攻勢,二戰蘇德戰場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那么這場庫爾斯克會戰蘇聯紅軍究竟是怎么打出士氣的呢?他們又是如何將納粹德軍打得血本無歸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蘇聯紅軍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輝煌戰績之后,并沒有因此沾沾自喜。因為他們知道,二戰蘇德戰場上的戰斗還遠遠沒有結束。雖然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提升了蘇聯及其武裝勢力的國際威望,也消滅了一部分德軍主力,甚至大大減弱了法西斯的力量。但是這只是個好的開局,至于未來會發生什么,蘇聯紅軍心里也沒有底。納粹德國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被蘇聯紅軍打了當頭一棒之后,他們會不會干出更加喪心病狂的事情,蘇聯紅軍的首領朱可夫心里也沒底。
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結束后,蘇聯紅軍抓緊時機,在1942年-1943年冬季與德軍繼續一場場生死較量。在此過程中,蘇聯紅軍的部隊成功地向各個地區往前推進了600-700公里,從納粹德國的手里解放了總面積約為4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更讓蘇聯紅軍振奮的是,他們第一次有了在蘇德戰場上站起來的感覺,短短一年,蘇聯紅軍共擊斃德寇70多萬,俘虜德軍30多萬人。

希特勒送到蘇德戰場上的意大利軍隊、羅馬尼亞軍隊和匈牙利軍隊,都被蘇聯紅軍全部殲滅。納粹德國消耗了7000多輛坦克、4000多架飛機,17000門大炮,也沒有在蘇德戰場上扭轉頹勢。德軍很受挫,希特勒很難過。
希特勒更難過的是,蘇聯紅軍不僅在蘇德戰場上大展雄風,蘇聯的軍事和經濟也都在穩步的發展著。二戰雖然讓蘇聯被迫卷入戰爭,但也給了蘇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蘇聯開始大力發展軍事經濟,生產飛機、坦克,還借機發了一筆戰時財。
僅1943年,蘇聯就比德國多生產了近1萬架飛機,還生產了1倍多的坦克和火炮。但是蘇聯紅軍也不是“鋼鐵之師”,長達幾年的戰斗,蘇聯士兵都已經麻木、疲憊了。1942年2月希特勒再次發起冬季攻勢,在第聶伯河東岸烏克蘭地區和頓巴斯地區轉入局部反抗,重新占領了蘇聯軍隊剛剛解放沒多久的哈爾科夫。

1942年3月,疲憊不堪的蘇軍停止全線攻擊,轉入戰略防御階段。只在庫爾斯克地區留了一個突出部,蘇德雙方的主力部隊就在庫爾斯克地區周圍的弧形地帶駐扎下來。
1943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蘇德戰場上卻出現了久違的沉寂局面。德軍在之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落后蘇軍一大截,自然很不甘心。希特勒又怎么甘心剛到手的鴨子就這么飛掉,所以他只是用此刻的平靜為德軍爭取一個夏季攻勢的療養期,他可從來沒想過就這樣把蘇聯這塊“快到嘴里的肥肉”放走。
1943年,希特勒發動全國所有16-65歲的男子和17-45歲的女子“自愿參軍”。為了能和蘇聯的軍工廠持平,希特勒喪心病狂的把數千家與戰爭毫無關系的軍工廠轉成軍火制造廠。雖然希特勒很狂暴,但這種方式確實讓嚴重缺人的德軍部隊得到了補充。1943年夏季作戰時,德軍總人數達歷史新高,共計1030萬人,而且火炮、坦克以及迫擊炮的總產量也增加了一倍多。

希特勒
希特勒做完這些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夏季攻勢。但是德軍畢竟在之前的交手中損失慘重,想要全面進攻蘇聯紅軍無異于癡人說夢。希特勒為了選定下手地點,將戰斗時間一拖再拖。眼看再拖德軍就毫無戰斗意愿了,希特勒才艱難地選擇了庫爾斯克的突出部。
希特勒計劃讓德軍從南北兩面夾擊庫爾斯克突出部,然后再向中間推進,拿下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什方面軍后,向西南方面軍后方突擊。希特勒這招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看中的不是什么庫爾斯克突出部,而是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為了確保戰爭能夠順利進行,德軍準備了90多萬官兵,1萬多門迫擊炮和火炮,2700多輛坦克,2000多架飛機。
但蘇軍也沒閑著,他們早就看穿了德軍進攻庫爾斯克的意圖,朱可夫將軍針對德軍的作戰方案,制定了防御消耗的作戰計劃,打算先把德軍引以為傲的坦克部隊干掉,再轉入全面進攻階段,一舉拿下德軍主力集團。

為了迎接德軍的夏季攻勢,蘇聯紅軍準備了6個方面軍,其中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什方面軍就共計133.6萬人。武器方面也絲毫不輸德軍,蘇聯準備了2萬多門迫擊炮和火炮,3600多輛坦克,2500多架飛機。還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帶建立了堅固的縱深梯次防御,專門對付德軍的坦克。蘇軍統帥還特意拿出質量和數量都超過德軍的航空兵,掩護蘇聯地面部隊。
7月份,蘇聯為庫爾斯克會戰特設的偵查機關查出德軍會在7月3日至7月6日發起進攻,就立即要求蘇軍各方面軍隊做好戰斗準備。
果不其然,7月5日,德軍奧廖爾軍團在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向蘇聯的中央方面軍發起猛烈攻擊,一開火德軍就幾乎使出了全力,德軍的500多輛坦克和火炮作為牽頭部隊走在最前面,蘇聯紅軍早有準備,各步兵部隊先是使用各種火力把德軍的步兵和坦克分開,再逐個殲滅。戰火從早上持續到傍晚,原本斗志昂揚的德軍此刻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用了一天只往前推進了5到8公里,這對一向號稱不敗之師的德軍來說無異于奇恥大辱。
但德軍也沒就此放棄,第二天他們強打精神繼續往前推進,兩天戰斗結束后,德軍往前推動了6-10公里,還損失了2萬5000多名士兵和大量坦克、槍炮。

7月10日,德軍越打越沒勁兒,被蘇聯紅軍死死地攔在了中央方面軍的勢力范圍之外。
7月12日,庫爾斯克會戰進入新的階段,蘇聯紅軍開啟了戰略反攻計劃。左翼這里的蘇聯西方面軍,包括布良斯克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主要對陣奧廖爾地區的德軍集團,這場戰役又被稱為奧廖爾戰役。右側沃羅涅什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則緊盯哈爾科夫地區的德軍集團,所以被稱為哈爾科夫戰役。
蘇軍發起反攻,必然是有九成的把握可以拿下德軍。
7月12日,中央方面軍聯合空軍第1集團和15集團軍的航空兵,開展陸空兩棲作戰,僅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收復了奧廖爾地區。
7月15日,右側蘇聯軍團在西南方面軍的協同下也打贏了哈爾科夫戰役,成功收復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

雖然德軍被打得稀稀拉拉的,但德軍殘部還是執著地想守住哈爾科夫。畢竟希特勒把哈爾科夫稱為“東大門”,他十分看重這里的工業園區。為此納粹德國集合了8個步兵師、2個坦克師,許多黨衛軍支部,還在城市各處布下地雷,構建了一個反坦克火力的防御陣地抵御蘇軍。但哈爾科夫畢竟是蘇聯的領地,蘇軍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8月11日,納粹德軍調來頓巴斯的戰役預備隊來守衛哈爾科夫,但也沒能粉碎蘇軍的進攻。戰爭持續了十幾天,雙方僵持不下,但是德軍已經落了下風。
8月22日下午,德國法西斯部隊被迫從哈爾科夫地區撤退,蘇聯草原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得知之后,立即下令夜間強攻哈爾科夫。

8月22日晚上,哈爾科夫陷入巷戰之中,爆炸聲不絕于耳。但最終草原方面軍在沃羅涅什的幫助下,順利解放了哈爾科夫。哈爾科夫解放,也預示著庫爾斯克會戰正式結束,蘇軍戰略總攻取得了驚人的成效。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的烏克蘭和頓巴斯也指日可待。
庫爾斯克會戰無論是從戰斗規模、激烈程度、還是戰斗成果來說,都是二戰戰場上最大的戰役之一。納粹德國不惜投入100多個師,也要拿下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的決心令人驚嘆,但是損失也很慘重。
這次戰斗,德國損失50多萬官兵,1500多輛坦克,3000門火炮,3700架飛機,希特勒的戰爭機器再一次遭到毀滅式打擊。但是這次卻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軍已經到了圖窮匕首見,無力回天的地步。

德軍之所以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希特勒盲目自大,以為自己能用夏季防線全殲蘇軍,卻沒想到蘇軍早就得知了他的作戰計劃,反而在戰場上反將他一軍。而這第二個就是,德軍的實力自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結束后,已經“傷到元氣”了,雖然夏季攻勢開始前,德軍有短暫的療養期,卻還遠遠不夠。
反觀蘇軍,在這場戰斗中展現出了英雄主義、高超的軍事技能和旺盛的士氣,各軍隊之間還能無間合作,他們不贏天理不容吧?所以說庫爾斯克會戰是蘇軍開展強大攻勢的開端,一點問題都沒有!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