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女士和吳先生是一對結婚十四年的夫妻。當初吳先生家里經濟拮據,既給不起彩禮也辦不起婚禮酒席,紀女士娘家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紀女士體諒婆家的經濟困難,不惜違背父母的意愿,沖破重重阻礙,裸婚嫁進了吳家。
可婚后丈夫和婆家的態度讓她感到意外。據紀女士說,自己不顧一切的努力付出并沒有換來丈夫和婆家的真心對待,公公處處針對自己,老公經常和自己吵架鬧離婚。
談起當初結婚時的不顧一切,紀女士如今后悔不已,她認為就是這一場裸婚讓她在婆家沒有地位受不到重視。那么為什么她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這就要從她生完孩子開始說起。
紀女士說由于公公婆婆不幫忙帶小孩,她不得不做起全職太太來照顧孩子,也就是在帶孩子的這段時間她明顯感受到了公公對自己這個兒媳婦的不喜歡。紀女士告訴我們,有時候她想睡個懶覺可是公公就拿個鏟子一直在鏟,把聲音弄的特別大。
另外小孩難免會生病,公公會說道:別的兒媳帶小孩都健健康康,就你老往醫院跑,我兒子掙錢還沒有你用的快,別人家的媳婦多乖啊,帶小孩還能掙錢。
吳先生解釋道,父親的抱怨只是因為心疼他這個兒子,因為常年都是他一個人在外地打拼,父親有點心疼。在吳先生看來,雖然父母是不太喜歡這個兒媳婦,但也只是偶爾抱怨一下,并沒有像妻子說的那樣百般挑剔。
而且他也曾站在妻子這一邊,私下去給父母做過工作。不過吳先生的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紀女士的認同,更沒有化解紀女士心中對公公的怨氣。紀女士指出如果丈夫真為自己撐腰,公公就不會輕視自己,更不會發生接下來的那件事情。
紀女士告訴我們2006年她得了失眠癥,過敏性哮喘,住院的時候丈夫不在家,那個時候她還在娘家,那時的母親覺得有必要通知一下公婆,母親便打了個電話給公婆,本想著他們能出點錢或者帶點水果來看望一下都行,可電話那頭公公卻說出:你女兒生病我們家沒錢,我們家又不是開銀行的,錢又不是自己用紙糊的,憑什么要給你家女兒看病啊。
吳先生解釋道,當初妻子嫁進家門的時候有點高傲,每次父母找她說話的時候都會拉著個臉。也正是這樣,父母其實一直都對她有看法。
在公公婆婆眼里,這個兒媳婦高冷驕傲不易接近難以伺候。在紀女士心里,公公婆婆看不起自己,不把自己當一家人,所以自己才和公婆關系疏遠,而關系越是疏遠公婆越是認為這個兒媳婦難以接近,于是季女士和公公婆婆就陷入了這種相互誤解的惡性循環,矛盾越積越深。
直到2015年吳家建新房,這個家庭積累已久的矛盾終于大爆發。紀女士告訴我們,一家人正在討論地基要不要抬高的問題,她反駁了公公的一條建議,沒想到公公直接生氣的說道;你想做武則天嗎!紀女士也不甘示弱的回了一句,我也想做,可就是沒那個本事。
吳先生解釋道,妻子當時說話的態度很不好,又拉著一張臉,所以才惹得父親生氣的。
這時觀察員李小蕓拿起了話筒,她認為男方是在逃避公公與妻子的矛盾,他完全沒有想好怎樣去解決這其中的矛盾。觀察員文彥認為,在處理公公與妻子的矛盾時,丈夫應該要有明確的態度,更要起到橋梁的作用。
經過調解員們的努力,吳先生表示以后他會做好橋梁的作用,你是很愛很愛妻子的。紀女士表示可能以前她也有不好的地方,她也會慢慢改正過來,讓這個家重新走上正軌。
調解結束了,其實夫妻之間只有相互支撐,相互理解,才能保持心態平衡。在一個家庭中矛盾是紛繁復雜的,唯有一顆不失衡的心才能夠擺正立場正確面對。也只有這樣,家庭中所遇到的困難才能夠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