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的經驗和影響。蘇聯人民巨大犧牲和貢獻。(題圖,蘇軍勝利閱兵。)
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德國和蘇聯進行了一場有史來規模最為宏大的和波瀾壯闊的鏖戰,戰爭之慘烈前所未見,這場戰爭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在蘇聯稱為的“衛國戰爭”中,當時世界最為訓練有素的德國國防軍企圖用閃擊戰迅速打敗蘇聯,從而消滅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德國拓展遼闊的東方版圖,進而獲得世界霸權。突然襲擊蘇聯是戰爭的開始,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戰役是戰爭的高潮。上千萬大軍,數萬計大炮、坦克、飛機投入交戰,武器裝備數量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戰爭,戰斗激烈程度也超出人們想象。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認為進攻蘇聯將贏得戰爭史上最為輝煌的勝利,但卻以德國慘敗而告終。德軍不但沒有閃電般地戰勝蘇聯,反而遭受毀滅性失敗,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從此滅亡。
(圖片,被俘虜的德軍士兵)
蘇德戰場是二戰最主要的大戰場,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戰爭中,蘇聯紅軍從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無數官兵犧牲在這綿延千公里的戰場上。蘇聯軍民在戰爭中死亡2700萬人,占二戰死亡總數的最大部分。
比較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戰場的情況,蘇德戰場無疑對二戰進程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在東方,太平洋戰場則有著決定性意義。在歐洲,納粹德軍的精銳部隊全都放在了蘇德戰場上,那里是二戰歐洲主戰場。
當1941年6月德軍實施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時,德軍占有優勢,由于德軍對戰爭有充分準備,蘇軍則劣勢明顯,被動挨打。戰爭初期,德軍基本是在摧枯拉朽,蘇聯紅軍一再潰敗,被大批大批殲滅,一次數十萬官兵淪為俘虜司空見慣,蘇聯國土大片大片丟失。其實,雙方實力基本相當,蘇軍不至于那樣不堪一擊。戰爭初期為什么實力對比并不懸殊,而蘇軍卻會如此一敗涂地?對戰爭準備不足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致命傷是蘇聯內部殘酷的政治大清洗。在1937年至1939年斯大林對軍隊的大清洗中,占總數一半以上的軍官被逮捕和處決,數量高達3.5萬多人,包括4/5的元帥,80%的高級軍官,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其中被處死的有:5名元帥中的3人;15名集團軍司令中的13人;85名軍長中的57人;196名師長中的110人;406名旅長中的220人;所有11名副軍事人民委員,以及最高軍事委員會80名成員中的70人都被處死。還有4萬多名營級以上中級軍官也遭受迫害。戰爭爆發時,那么多高級軍官死于清洗或關押在獄,軍隊指揮員嚴重缺崗。再就是戰略失誤,戰術陳舊。對納粹德國心存和平幻想,寄希望于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確保平安。戰爭開始后,對德軍的進攻打塹壕戰,單一防線,缺乏防御縱深。對進行閃擊戰的德軍坦克,撕破單一防線是輕而易舉。直到1943年6月后,蘇聯利用了廣闊的地域和人力優勢,并大幅度調整戰略戰術,蘇軍的頹勢才開始逆轉。
(圖片,被德軍俘虜的蘇軍官兵。)
簡而言之,德軍雖然一開始具有絕對優勢,利用突襲以及高素質軍隊,閃擊蘇聯,迅速推進,勢如破竹。但是蘇聯領土太廣闊,利用空間換取時間,雖然損失慘重,但大量消耗了德軍的作戰力量以及戰爭物資儲備。同時與日本簽署和約,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利用情報網的有效信息,在保障遠東有足夠兵力情況下,將原來用于防范日本的幾十個精銳師調往西線。因此成功頂住了德軍的進攻,扭轉戰局。失去了偶然性和突發性攻勢的德軍,不得不面對無限的阻截,巷戰、塹壕戰,回到拼消耗的境地。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的蘇聯要比德國更具戰爭潛力。希特勒過于依賴閃擊戰,沒有充分考慮戰況持久及蘇聯嚴冬摧殘造成的失誤;再加上軸心國成員意大利加入同盟國,英美開辟第二戰場登陸諾曼底;德國兩線作戰,捉襟現肘,江河日下;蘇聯自然就有機會進行大規模反攻,最終贏得戰爭。
(圖片,蘇軍攻入柏林)
犧牲、貢獻、經驗、影響。
二戰蘇德戰爭的結果是:德國方面,共死亡了650萬人,其中軍人400多萬。蘇聯方面,總共2700萬人死亡,其中軍人916.5萬人,平民1760萬人。雙方共有數千座城市和村鎮變成廢墟,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遭到空前破壞和洗劫。蘇德戰場之所以被稱為二十世紀最為慘烈、最為血腥的戰場,是因為這場戰爭導致了驚人的傷亡情況。
(圖片,戰爭中燃燒的蘇聯村莊。)
1991年6月宣布,戰時軍人因戰斗死亡688萬,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萬人,還加上戰場外死亡50萬,再加上平民犧牲,全國共死亡2700萬人。 對于蘇聯來說,雖然取得了最后勝利,但是,驚人的傷亡數據使得人們對這場戰爭的詮釋變為雖勝猶敗。更重要,德國在占領區進行種族屠殺等犯下的反人類罪行,受到了世界輿論的廣泛譴責,戰后德國歷代領導人也能進行深刻反省。
二戰中,德國及其盟國將其大部兵力和資源投入蘇德戰場,共有607個師被擊潰和消滅,約占德軍及其盟軍在二戰中損失作戰師的77.5%以上。德軍死亡400萬人,約占其在大戰中人員損失的80%;75%以上的武器裝備被蘇軍擊毀或繳獲。
(圖片,蘇軍士兵在戰斗中沖鋒。)
蘇聯為打敗德國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死亡2700萬人,其中軍隊916萬人;數千城市和村鎮變成廢墟,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盧布,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遭到空前破壞和洗劫。蘇聯以重大代價換來了勝利,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德國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出重大貢獻。
蘇聯的傷亡數字非常驚人,俄羅斯方面最后公布的數字是,蘇軍作戰傷亡共2335萬人。其中作戰死亡688.5萬(包括傷重不治),非戰場戰斗死亡50萬,被俘后死亡178萬,蘇聯軍隊共死亡916.5萬,平民死亡1760萬,總共死亡2680萬。蘇聯全國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用血肉之軀鋪就了勝利之路,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贏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圖片,戰時的蘇聯女兵。)
蘇聯反抗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侵略的戰爭,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進程和戰后軍事學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蘇德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不斷增加和改進,軍隊的技術裝備程度都有很大提高,從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作戰指導的優劣直接影響戰役戰斗的成敗,其中尤以正確選擇主攻方向和有效使用戰略預備隊最為重要。德國在戰爭初期突然襲擊成功后,多次改變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戰機;蘇聯在反攻和戰略總攻中,正確選定主攻方向,不給德軍以喘息機會,集中主力連續實施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
蘇德戰爭表明,戰爭初期突然襲擊和防突襲是戰略指導的重大問題。德國利用突然襲擊,在初期獲得重大勝利;蘇聯缺乏準備,沒有防突然襲擊的具體措施,因而遭到嚴重損失。但在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中,突然襲擊一般不能成為決定最后成敗的基本因素。蘇聯在不利情況下及時調整戰略方針,轉入戰略防御,從而為國家轉入戰時體制贏得了時間,人力財力的優勢逐漸得到發揮,并終于粉碎德國的“閃擊戰”計劃。
人力優勢,深刻顯示戰爭潛力之所在。德軍在多次重大作戰中,都因缺乏足夠的戰略預備隊而達不到預期的戰略戰役目的;蘇軍則在一系列大規模戰役中及時組建強大的戰略預備隊,并在關鍵時刻將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從而得以持續發展勝利。隨著戰爭規模空前增大,戰略性任務必須依靠龐大的軍隊集團才能完成。雖然,蘇聯人民的敵后游擊戰也為奪取勝利發揮了作用;但是,蘇軍的方面軍群作戰和德軍的集團軍群戰役,成為戰略性戰役的基本樣式,正規軍大規模集團軍群作戰是勝利保障。
(圖片,衛國戰爭勝利閱兵。)
對于蘇聯戰勝法西斯德國的斗爭,美、英、中等國都曾給予巨大支援。法西斯勢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是各同盟國相互支援和共同斗爭的結果。戰爭中,蘇聯與不同社會制度的美、英、中等國結成統一戰線,通過聯盟戰略的制訂和實施避免了兩線作戰,獲得了同盟國在戰略上的有力支援或直接配合。蘇聯軍民的戰爭功績對于推動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深化殖民主義體系分化瓦解的危機、促進世界各地千百萬人命運的變化,產生巨大影響。蘇聯的歷史性勝利,造就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和發展。(下圖,慶祝衛國戰爭勝利68周年莫斯科閱兵。)
附,蘇德軍力對比。戰爭開始時雙方軍事實力: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及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蘇德軍力變化:(前者 蘇軍,后者東線軸心國軍隊 )。1941年10月:蘇軍325萬人、2715輛坦克、1460架飛機、4.3萬門火炮,迫擊炮。德軍 430萬人、2270輛坦克、3000架飛機、2萬多門火炮,迫擊炮 。
1942年5月:蘇軍510萬人、3900輛坦克、2200架飛機、44900火炮,迫擊炮。德軍 619.8萬人、3229輛坦克、3395架飛機、56941火炮,迫擊炮
1943年7月:蘇軍661.2萬人、10199輛坦克(自行火炮)、 10252架飛機、105000火炮迫擊炮。德軍532.5萬人、5850輛坦克、29870架飛機、54300火炮迫擊炮。
蘇聯坦克在1943年夏全面落后于德國,而戰斗機性能卻大大提升。按蘇軍數據,輕型戰斗機方面,紅軍新式的雅克-9D已經接近Bf109G-6;而拉-5FN的機動性優于德軍FW-190。這畢竟只是官方數據。按照德國人的標準,粗糙的蘇聯戰斗機可靠性依然很差,瞄準具過于簡單,整體而言,蘇聯戰斗機依然落后于德國。
蘇德坦克裝甲方面:裝甲對抗中,除了實際厚度外,裝甲材質、化學成分、制造工藝和外形,也對毀傷效果起著制約作用。 戰前,蘇聯坦克裝甲質量并不低劣。戰爭突然爆發及德軍的迅速推進,使蘇聯失去了烏克蘭的資源地區(包括錳礦)和工業中心,精壓鋼供應也一度中斷。使用鎳鉻錳合金鋼的蘇聯坦克,防護質量明顯下降。加上裝甲鋼的鑄造技術缺陷,導致裝甲質量大打折扣。直到1944年,由于紅軍奪回了礦產資源,包括重要錳產區尼科波爾,蘇聯坦克鋼質量大提高。其裝甲k值(裝甲抗彈能力系數)可能達到2200-2400。而德國常用裝甲鋼K值最高雖可達2250,由于稀有金屬缺乏,德國坦克K值下降到2100。但到了1944年,德國坦克裝甲鋼質量進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將金屬碎屑融化后進行焊接,也導致強度不足,此時期德國坦克“黑豹”G、“虎王”的k值為1900-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