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世紀學校 張春榮
課標鏈接:
1.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2.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經注》《齊民要術》。講述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史實。
5.了解“書圣”王羲之、畫家顧愷之以及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復習目標:
1.掌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情況極其歷史作用。分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曹操勝負的原因。
2.了解這一時期簡單的歷史發展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東晉與十六國的對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通過本單元的復習,綜合認識頭緒紛繁和較長時段的歷史過程,把握其發展線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
4.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藝術和思想成就。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藝術和思想成就的學習,培養綜合歸納能力。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培養自己的藝術修養,樹立愛護文物古跡的意識。
復習過程:
一、師生互動,歸納整合
內容
自主復習(課前印制學案,課上發給學生)
教師同步點撥(學法指導和解疑答難)
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
復習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自己獨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組內相互交流,看誰做得最好。
國家
建立時間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蜀
成都
吳
孫權
完成表格后用三角形的三個角表現出三國的位置,強化記憶歷史地圖。
學生完成表格后,教師點撥:
1.參照時間記時間。古今對照法,也稱遠近對照法,以公元零年為對稱軸,進行前后對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公元后221年蜀國建立。蜀國建立的前一年,即220年魏國建立,蜀國建立的下一年,即222年,吳國建立。
2. 三國鼎立的形成是一個重點。注意把握三國的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在這里還要注意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中的地理位置。
以少勝多的戰役
歸納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四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
戰役名稱
時間
作戰雙方
結果
作用
巨鹿之戰
200年
曹操軍和孫劉聯軍
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時間充足時還可以引申出戰役中產生的故事或者典故。
江南地區開發
歸納整理有關江南地區開發的知識,自己學生獨立歸納要點,然后小組交流。
(1)背景:(2)原因:(3)表現:(4)影響:
根據學習情況,必要時老師點撥。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組合作完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
(1)歷史背景:(2)改革目的:(3)主要內容:(4)歷史作用:5)成功原因:
1.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后,教師點撥復習歷史上重大改革的一般要素。
2.組織學生以游戲的形式重溫孝文帝的改革。例如:假如你就是孝文帝,你覺得如何想臣民解釋改革的原因,改革中遇到阻力如何處理才能體現你改革的決心;假如你是孝文帝時代的一個鮮卑族青年,你可能會遇到哪些新鮮事?從而可以增加課堂活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文化成就
按以下內容自己列表,歸納該階段歷史中的文化成就:
人物,朝代,稱謂,著作或者成就,地位或者評價。
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展示。教師指導利用對比的方法記憶人物朝代。例如:顧愷之和王羲之都是東晉人,是否可以設想讓他們兩個的字和畫出現在一個作品中?
師生互動:圖示法是一種簡潔明快的學習方法,正確運用圖示法對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會產生顯著作用。本單元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眾多民族政權分立對峙,朝代繁多,是同學們容易搞混的歷史內容。圖示法可以幫助同學明析政權并立階段的朝代更迭與民族融合的歷史。
你還有什么好的歷史學習方法?試說出來與大家共享。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例如,圖示、列表,文字串聯等方式,梳理本單元的朝代更替的歷史,讓這段歷史順暢流暢。
二、合作探究,感悟歷史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書》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據材料內容,說出“魏主”的姓應改為什么姓?
(4)根據所學的知識,請你對“魏王”的這種做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2)孝文帝改革,(3)要求鮮卑族改姓為漢姓,拓跋改姓為元;(4)拓跋宏改為元宏;提示: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發展。他是中國古代史上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廣人稀……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
──《漢書》
材料二: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宋書》
請回答:
(1)材料二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與材料一相比,出現了什么變化?
(2)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1)江南經濟得到了發展;(2)淝水之戰后,南方取得了暫時的穩定;江南具備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3.觀察右圖,回答問題:
(1)這是哪一書法的摹本?此書法在書法史上有何美譽?
(2)此書法創作者是誰?生活在哪個朝代?
(3)他的字有何特點?后人對他的尊稱是什么?
參考答案:(1)《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2)王羲之,東晉;(3)端秀清新,絢麗華貴,“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書圣”。
三、立足課標,知識建構
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可以分為四部分整理。
(一)“三國鼎立”可以整理為:一種局面:三國鼎立;兩大戰役:官渡,赤壁;三分天下:魏、蜀、吳;四個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
(二)“江南經濟”從發展條件、原因、表現、作用四方面畫出結構圖。
(三)“北方融合”重點就是孝文帝改革。由此學會整理歷史改革的學習要點。
(四)本段文化,通過列表對比掌握。
通過綜合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經濟發展以及民族融合加快等史實,讓學生認識到該時期是“一個分裂但孕含著統一因素的時代”,邊歸納邊板書出該段歷史朝代更替,完善本階段歷史脈絡。
四、沙場練兵,小組互評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東漢末年,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在政治上取得主動權的是( )
A.袁紹 B.孫權 C.劉備 D.曹操
2.杜甫詩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所說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劉備 C.孫權 D.諸葛亮
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順序是( )
①赤壁之戰 ②劉備稱帝 ③西晉建立 ④孫權稱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4.曹魏、前秦、北魏三個政權的共同點是( )
A.都是少數民族政權 B.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內
C.都因權臣篡權而亡 D.都統一過黃河流域
5.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迅速開發的主要原因是( )
A.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 B.南方戰亂較少
C.南方自然條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
6.滅亡西晉的少數民族是( )
A.鮮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7.江南稻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廣的時期是( )
A.三國時期 B.西晉后期 C.東晉時期 D.南北朝時期
8.前秦是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
A.匈奴 B.鮮卑 C.羯 D.氐
9.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種歷史現象相關?( )
A.佛教興起 B.民族歧視 C.民族融合 D.農民起義
10.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的作者是( )
A.賈思勰 B.祖沖之 C.酈道元 D.張仲景
(二)非選擇題(共20分)
11.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的發展。請回答:
(1)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6分)
(2)你從孝文帝身上學到了什么?(2)
12.閱讀下列材料:
南陽武侯祠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士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根據材料及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右圖中人物是誰?(2分)
(2)材料中“取西蜀”“東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別指什么?(6分)
(3)請列舉和他有關的兩個成語。(4分)
參考答案:
一、1~5DDCDD 6~10 BBDCA
二、11.(1)內容:遷都洛陽;改漢姓;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還完善學校教育制度,讓更多的鮮卑貴族子弟系統學習漢族文化。(2)順應歷史潮流,不言放棄等。
12.(1)諸葛亮(2)“取西蜀”:赤壁之戰后協助劉備進占四川;“東和北拒”:指確定聯孫抗曹的策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戰,火燒曹操。(3)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取二)
五、課堂延伸,拓展提升:
班級將舉行一個關于“古代民族大融合”的專題報告會,你想證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時期。請你談談你是如何搜集資料來證明這一觀點的?
作者簡介:張春榮,山東省壽光世紀學校歷史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熱愛教育教學工作,積極參加課程改革與研究,有幾十篇教學實錄、隨筆、感悟、論文、教育敘事等在省市及國家級刊物發表。
2011-01-11 人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