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杏林春燕碗以1.6億港元起拍,1.7億港元落槌,1.98億成交,有趣的是,買家是001號?在如今的經濟大環境之下,這已經是近兩三年來全球拍場的絕對高價成交明星了。
|清乾隆 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
瓷胎或為雍正 琺瑯彩約在1736年繪燒
《乾隆年制》藍料款
尺寸:11.3 cm
此次上拍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碗,胎質細密,均凈乳白,繪畫精致入微、筆觸細膩。畫面中雙燕翔飛相顧盼,宣示著春臨大地,并含有比翼齊飛的美好寓意,十分討喜。 燕歸之所,柳樹茁壯細葉茂,垂枝搖曳微風間。旁有杏花相倚,朵朵嬌妍,詩情無限。“燕”諧音“宴”,為“杏林春宴”之意,“杏林春宴”是唐朝為科舉仕子舉辦的宴慶,也蘊含著金榜題名的美好祝愿。 碗身另一面附有明萬歷首輔申時行律詩二句“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詩前有“佳麗”、后添“先春”與“旭映”,共紅料印三枚,與詩畫相呼應,尤顯清朗秀逸。足底雙方框內藍料書「乾隆年製」四字宋體款。 從繪畫工藝來看,專家判斷該件琺瑯彩碗約在1736年繪燒(雍正為1935年逝世)。盡管款識為乾隆年制,卻有著濃郁的雍正風格——典型的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藝術風格,色彩典雅、畫工規整、精湛。 琺瑯彩瓷器創燒于康熙晚期,是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顯示,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琺瑯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檔案記載有400多件。 琺瑯彩瓷器工藝極其復雜,投入更是不計成本。制作琺瑯彩瓷器所需的白瓷胎需要由景德鎮御窯廠特供,并運送至宮廷,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后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 琺瑯彩瓷器所使用的琺瑯料,在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宮造辦處已經能自煉20余種琺瑯料,遂使琺瑯彩瓷器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正因如此,琺瑯彩瓷器有“官窯中的官窯”之稱,它在歷代瓷器中,無論是造價還是藝術水平都是頂峰水準。在清朝末年就連皇家都無法承擔它的巨額制作費用而停燒,這種工藝也因此絕跡,也使琺瑯彩瓷器存量有限。 由于琺瑯彩瓷器生產的目的主要為帝王玩賞,故有“琺瑯無大器”的說法,因而小巧的琺瑯彩瓷器破億成交并不稀奇。2018年,一只清康熙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碗以1.4億港元起拍,經過多方激烈競價,最終近2.4億港元成交;同年,另一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虞美人題詩碗同樣輕松破億,成交價近1.7億港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