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簡介:
漢印是漢至魏、晉時期印章的統稱。纂體有別于秦纂,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謹嚴,有獨特風格。與秦印并為后世纂刻家所取法。
漢印的制度:
漢制,皇帝、皇后、諸侯王的印稱“璽”,列侯、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稱“印”,列將軍稱“章”。以印質和印鈕、印綬區別地位高低。皇帝玉璽、虎鈕,皇后金璽、虎鈕,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別為黃金印、龜鈕,銀印、龜鈕,銅印、鼻鈕。印綬也有紫綬、青綬、墨綬、黃綬等分別。漢印有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鑄印,軍中為應急需,用鑿印。漢代是印章的興盛時期,漢印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學治印的人,特別要先學整齊樸茂的漢鑄印。
漢印的發展:
漢印是在繼承秦印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在藝術和用章制度上比秦印更趨成熟、完備。漢印是中國印章藝術的鼎盛時期,是古代篆刻藝術的第一高峰,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人們常把它與唐詩、宋詞、元曲和晉唐書法、宋元繪畫并列在一起加以稱頌,如今學習篆刻就是從臨摹漢印著手。
漢印的分類:
漢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兩種,官印在用材、紐制、文字排列及印綬的用色上由于等級關系,皆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較官印來得隨意、寬松許多,無論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銅質為主。
漢印的文字:
漢代由于隸書的出現和通行,文字書寫已大為簡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隸書的影響下,字形工整,橫畫省去波磔,圓轉為方,盤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漢摹印篆(繆篆)體式,而且簡省又不悖“六書”,其印章章法穩健勻稱,線條渾厚高古,氣勢奪人。
在印面文字布局上為一個完滿的方形(或長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個字由四個小方形組成為一個大方形,即印章的整體形,這是漢印的基本形式。
漢印的特點:
漢印到了西漢,印文字形日益方滿化,欄界的輔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悶塞之感,所以西漢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欄界,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漢印上的文字布置,一個字為一個完滿的方形(或長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個字則由四個小方形組合為一個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這是漢印的基本形式規則。
由于印章的莊重用途,決定了當時的印章必須用古體一篆書。而當時正是隸書盛行的時代,即使寫篆書也多少受到流行書體一隸書的影響。因此,當時的許多篆書書跡并未能保持純正的篆形和篆味,這在各種漢代銅器銘文和刻石篆書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漢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為這樣,漢代的篆書形成了與前代不同的獨自的字形與趣味。
漢印的印文書體,有基本遵循小篆規矩而略有出格者,有多半已為隸書形體而兼有篆意者,也有以鳥蟲書作印的。此外,還可從殉葬專用印中見到為數不多的、十分草率的隸書印。在這幾種印文字形中,占據主流的則是第一種。
在印面布局中,根據總體要求和各個文字字形的可變因素,或以屈曲回繞的手法以增加線條,或因其字偏旁線條過多而省略某些筆畫,均是為了達到字形的完滿和總體的方整,從而形成了漢印的字形特色和布局格式,這是漢印藝術形式美的基本特色。
秦代印章,就目前所見,官印均出于鑿刻,白文;私印也多為鑿刻,白文。漢代印章,西漢宮印多出于鑄造,只有將軍印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多為鑿刻,均為白文;東漢官印則以鑿刻為多。亦為白文。從古印遺存來看,魏晉時的將軍印等各種急就章比漢代的更富有天趣。西漢私印在初期也多出自鑿刻,白文,而自中期以后鑄印漸多。東漢私印有鑄有鑿,也多為白文,朱文印很少,朱文印到魏晉時期漸多起來。
魏晉印章大多沿續漢印的形式與格調,故傳世的這一類魏晉印大多難與漢印明確區分,這與西漢初期印難與秦印明確區分一樣。所以歷來出版的古印集中往往以“秦漢魏晉”統為一大類,甚至再加上南北朝,而不作確切朝代的劃分。在魏晉印章中也確實有許多放在漢印中毫不遜色甚至有勝過之處的佳作,篆刻家們往往也習慣于將它們與漢印一并看待。這些印,實際上可看作屬于“漢印”這一篆刻藝術的審美范疇,所以我在本書中所說“漢印”,不只對漢印而言,也包括這一類魏晉印。
——————————————————
漢印賞析
——————————————————
「白水弋丞」銅印,印面邊長2.5cm,印臺厚0.6cm。 印銅鑄,方形,蛇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風格,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白水弋丞」四字。 此印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遺風。
「昌威德男家丞」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六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昌威德男家丞」。 此為新莽時封爵屬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漢書·王莽傳》載:「……于是封者高為侯伯,次為子男,當賜爵為關內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數百人。」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齊縗之屬為侯,大功為伯,小功為子,緦麻為男……皆授印韍。」王莽時的封爵實是虛銜。王莽纂漢,襲取五德終始之說,標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權。他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官制,廢除漢爵制,制定五等爵制與四等封地制,為其政權之合理性找尋歷史依據。
「常樂蒼龍曲侯」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六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常樂蒼龍侯」。 此為新莽時太衛屬官之印。
「楚永蒼丞」銅印,印面2.1×2.1cm,通高1.5cm。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楚永蒼丞」四字。 印文中之「楚」系指西漢時之楚王國。《漢書·地理志》載:「楚國,高帝置。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復故。」《漢書·楚元王傳》亦載:「楚元王劉交,高帝弟。漢六年,立交為楚王,王薜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楚永蒼丞」銅印為西漢時王國官印。
「柜長之印」銅印,印面2.2×2.3cm,通高1.9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柜長之印」四字。 印文之「柜」系縣名。《漢書·地理志》瑯邪郡下載「柜,根艾水東入海,莽曰祓同」。《補注》引錢大昕曰:「根當為柜。」「長」即縣主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減萬戶為長,秩五百至三百石」。 「柜長之印」銅印為西漢時縣官印。
「海鹽右丞」銅印,印面2.2×2.2cm,通高1.9cm。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橫行排列,右上起橫讀「海鹽右丞」四字。「海鹽」系秦漢時之縣名,《漢書·地理志》會稽郡下中載「海鹽,故武原,有鹽官」。此為西漢時官印。
「金鄉國丞」銅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金鄉國丞」四字。金鄉國,《漢書·地理志》失載,此印可補其缺。